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4718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绝缘本体及若干电源端子对,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及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端子槽,所述电源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相应第一端子槽,所述电源端子分成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排,每一电源端子具有向前延伸的至少一接触部、位于所述接触部后侧的水平部及自所述水平部弯折形成的焊脚,至少有部分电源端子的水平部与其一侧相邻的电源端子的水平部一体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结构简单且能够传输大电流。

Electrical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传统电连接器的电源端子通常为自金属片的前端形成一个或分割成多个接触臂,但是,传统电连接器的电源端子导电面积有限,传输电流无法提升。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传输大电流的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电源端子对,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及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端子槽,所述电源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相应第一端子槽,所述电源端子分成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排,每一电源端子具有向前延伸的至少一接触部、位于所述接触部后侧的水平部及自所述水平部弯折形成的焊脚,至少有部分电源端子的水平部与其一侧相邻的电源端子的水平部一体相连。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平部包括收容于所述基部内的第一水平部及位于所述基部后侧的第二水平部,所述部分电源端子的第二水平部与其一侧相邻的电源端子的第二水平部一体相连。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电源端子的第一水平部与其两侧相邻的电源端子的第一水平部之间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位于同排的电源端子成对设置以形成若干电源端子对,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中的两个电源端子的接触部沿横向方向交替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中的两个电源端子的水平部沿高度方向堆叠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中的两个电源端子的水平部通过超声波焊接的方式将相接触的表面连接固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焊脚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电源端子的对接方向垂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于高度方向上,每一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二水平部位于其第一水平部的上侧,所述第一水平部具有与所述基部相定位的干涉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水平部自所述第一水平部通过两次弯折形成,以在所述第一水平部与第二水平部之间形成弯折状的衔接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自所述对接部向后延伸的一对延伸部,所述第二水平部暴露于所述一对延伸部之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电连接器将部分电源端子的水平部与其一侧相邻的电源端子的水平部一体相连,可有效增加电流通道,提高电连接器的传输可靠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装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电源端子对的立体图。图5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中相对应的两个电源端子组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中相对应的两个电源端子组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图6所示两个电源端子组另一视角的视图。图8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的一组电源端子对的侧视图。图9至图10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剖视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2是图11所示电连接器中相对应的两个电源端子组的立体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4是图13所示电连接器中相对应的两个电源端子组的立体示意图。图15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6是图15所示电连接器中相对应的两个电源端子组的立体示意图。图17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五实施例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请参阅图1至图10所示,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1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1内的若干电源端子对12。为了便于说明,下文将以电连接器100的对接端视为前端、与对接端相反的另一端视为后端进行说明,也即前后方向为电连接器100与对接元件(未图标)的对接方向,另外,定义与所述前后方向垂直的一个方向为横向方向、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另一个方向为高度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11于横向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其于高度方向及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绝缘本体11具有基部112、自所述基部112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13、自所述基部112向后延伸的延伸部114及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端子槽110。在本技术中,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自所述基部112向后延伸的一对所述延伸部114,所述延伸部114位于所述电源端子对12于横向方向上的两侧,且于高度方向上,所述延伸部114底部的安装面1140位于所述对接部113的底面上方。所述绝缘本体11还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隔栏115,每两个相邻的端子槽110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隔栏115。所述端子槽110沿前后方向将所述绝缘本体11贯穿,所述隔栏115自所述基部112向前延伸至所述对接部113的前端面1131。所述对接部113具有向前开放设置以收容一对接元件的对接空间1130,所述端子槽110与所述对接空间1130相连通。所述电源端子对12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相应端子槽110,所述电源端子对12分成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排,在本实施例中,两排所述电源端子对12分别为上排电源端子对12a和下排电源端子对12b。每排中的每一电源端子对12包括沿高度方向对应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121,也即位于同排的电源端子121成对设置以形成若干电源端子对12。每片电源端子121具有向前延伸的至少一接触部1201、位于所述接触部1201后侧的水平部1202及自所述水平部1202弯折形成的至少一个连接部1203,所述连接部1203具有向下延伸形成的至少一个焊脚1204,换言之,所述焊脚1204自所述水平部1202弯折而成,并且所述焊脚120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电源端子121的对接方向垂直。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12中的两个电源端子121的接触部1201沿横向方向交替设置。在本技术中,于高度方向上,所述绝缘本体11的安装面1140不低于位于上排电源端子对12a的接触部1201的接触区12012。具体地,在本技术中,每一电源端子121的所述水平部1202包括收容于所述基部112内的第一水平部1205及位于所述基部112后侧的第二水平部1206,另外,如图7所示,于高度方向上,每一电源端子121的所述第二水平部1206位于其第一水平部1205的上侧,两排电源端子对12的第一水平部1205之间的高度差H1大于两排电源端子对12的第二水平部1206之间的高度差H2,如此可使电连接器100直接与对接元件相对接,无需借助其他配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另外,所述电连接器100具有低高度的特点,使得电流传输更均衡。每一所述电源端子121的第一水平部1205与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电源端子对,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及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端子槽,所述电源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相应第一端子槽,所述电源端子分成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排,其特征在于:每一电源端子具有向前延伸的至少一接触部、位于所述接触部后侧的水平部及自所述水平部弯折形成的焊脚,至少有部分电源端子的水平部与其一侧相邻的电源端子的水平部一体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电源端子对,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及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端子槽,所述电源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相应第一端子槽,所述电源端子分成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排,其特征在于:每一电源端子具有向前延伸的至少一接触部、位于所述接触部后侧的水平部及自所述水平部弯折形成的焊脚,至少有部分电源端子的水平部与其一侧相邻的电源端子的水平部一体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部包括收容于所述基部内的第一水平部及位于所述基部后侧的第二水平部,所述部分电源端子的第二水平部与其一侧相邻的电源端子的第二水平部一体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电源端子的第一水平部与其两侧相邻的电源端子的第一水平部之间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位于同排的电源端子成对设置以形成若干电源端子对,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中的两个电源端子的接触部沿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辉殷定彬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