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漏泄同轴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4643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漏泄同轴电缆,其包括自内而外同轴设置的:内导体、绝缘体以及外导体;外导体上开设有轴向排列的第一槽孔组和第二槽孔组,第一槽孔组和第二槽孔组沿轴向方向交替间隔设置;任一组第一槽孔组中包括至少两个第一U形槽,至少两个第一U形槽左右对称设置,且左右两侧的第一U形槽的槽口相向设置;任一组第二槽孔组中包括至少四个第二U形槽,至少四个第二U形槽左右对称设置,且左右两侧的第二U形槽的槽口相背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漏泄同轴电缆沿漏缆长度方向周期地开制渐变的槽孔组,以实现漏泄同轴电缆传输性能和辐射性能的平衡,解决了漏泄同轴电缆通信过程中,起始段与末端信号强度不均衡的问题,进而提高通信的质量。

A leaky coaxial c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漏泄同轴电缆
本技术涉及通信
,尤其涉及一种漏泄同轴电缆。
技术介绍
漏缆(漏泄同轴电缆)是具有信号传输作用,又具有天线功能,可将受控的电磁波能量沿线路辐射出去及接收进来,实现对电磁场盲区的覆盖,以达到移动通信畅通的目的。然而,现有的漏缆由于需要覆盖较长的区域,由此导致,在漏缆的起始段时,漏缆的信号强度较强,而到漏缆的末段时,漏缆的信号强度较弱,从而影响了通信的质量,不利于均衡全线场强。因此,针对如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漏泄同轴电缆,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漏泄同轴电缆,其包括自内而外同轴设置的:内导体、绝缘体以及外导体;所述外导体上开设有轴向排列的第一槽孔组和第二槽孔组,所述第一槽孔组和第二槽孔组沿轴向方向交替间隔设置;任一组第一槽孔组中包括至少两个第一U形槽,至少两个第一U形槽左右对称设置,且左右两侧的第一U形槽的槽口相向设置;任一组第二槽孔组中包括至少四个第二U形槽,至少四个第二U形槽左右对称设置,且左右两侧的第二U形槽的槽口相背设置;一组第一槽孔组与其两侧的相邻的第一槽孔组的间距保持一致,一组第二槽孔组与其两侧相邻的第二槽孔组的间距保持一致。作为本技术的漏泄同轴电缆的改进,所述漏泄同轴电缆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外导体上的护套。作为本技术的漏泄同轴电缆的改进,所述外导体等效内径为32.4mm,内导体等效外径为13.0mm。作为本技术的漏泄同轴电缆的改进,所述绝缘体采用物理发泡绝缘介质,等效介电常数为1.26,介质损耗角正切值为5.2×10-5。作为本技术的漏泄同轴电缆的改进,相邻的第一槽孔组和第二槽孔组中,所述第二U形槽相对所述第一U形槽具有至少一个尺寸变量,所述尺寸变量的变化趋势为由所述第一槽孔组至第二槽孔组逐渐增大。作为本技术的漏泄同轴电缆的改进,所述尺寸变量为槽宽,任一个第一U形槽的槽宽小于任一个第二U形槽的槽宽。作为本技术的漏泄同轴电缆的改进,所述尺寸变量为长度,任一个第一U形槽的长度小于任一个第二U形槽的长度。作为本技术的漏泄同轴电缆的改进,所述尺寸变量为槽宽和长度,任一个第一U形槽的槽宽小于任一个第二U形槽的槽宽,任一个第一U形槽的长度小于任一个第二U形槽的长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漏泄同轴电缆沿漏缆长度方向周期地开制渐变的槽孔组,以实现漏泄同轴电缆传输性能和辐射性能的平衡,解决了漏泄同轴电缆通信过程中,起始段与末端信号强度不均衡的问题,进而提高通信的质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漏泄同轴电缆一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漏泄同轴电缆为一根连续的无断点的漏缆,所述漏泄同轴电缆包括自内而外同轴设置的:内导体1、绝缘体2以及外导体3。此外,为了对上述内导体1、绝缘体2以及外导体3进行保护,所述漏泄同轴电缆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外导体3上的护套4。其中,所述外导体3等效内径为32.4mm,内导体1等效外径为13.0mm。所述绝缘体2采用物理发泡绝缘介质,等效介电常数为1.26,介质损耗角正切值为5.2×10-5。本技术的漏泄同轴电缆的外导体3沿漏缆长度方向周期地开制渐变的槽孔组。具体地,所述外导体3上开设有轴向排列的第一槽孔组31和第二槽孔组32,所述第一槽孔组31和第二槽孔组32沿轴向方向交替间隔设置。从而,上述相邻的第一槽孔组31和第二槽孔组32形成一个周期,在数量上,所述第二槽孔组32中槽孔的数量大于第一槽孔组31中槽孔的数量,在开设方向上,所述第二槽孔组32中槽孔的开设方向与第一槽孔组31中槽孔的开设方向相反。一个实施方式中,任一组第一槽孔组31中包括至少两个第一U形槽,至少两个第一U形槽左右对称设置,且左右两侧的第一U形槽的槽口相向设置;任一组第二槽孔组32中包括至少四个第二U形槽,至少四个第二U形槽左右对称设置,且左右两侧的第二U形槽的槽口相背设置。为了实现各槽孔组的均匀开制,一组第一槽孔组31与其两侧的相邻的第一槽孔组31的间距保持一致,一组第二槽孔组32与其两侧相邻的第二槽孔组32的间距保持一致。例如,当漏泄同轴电缆的长度为500m,相邻的第一槽孔组31的间距为132mm时,则500m长度的漏泄同轴电缆,设置大致3789个第一槽孔组31。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周期渐变的效果,本技术还对于U形槽的尺寸进行渐变设计。此时,相邻的第一槽孔组31和第二槽孔组32中,所述第二U形槽相对所述第一U形槽具有至少一个尺寸变量,所述尺寸变量的变化趋势为由所述第一槽孔组31至第二槽孔组32逐渐增大。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尺寸变量为槽宽W,此时,任一个第一U形槽的槽宽W1小于任一个第二U形槽的槽宽W2。本实施方中,所述第一U形槽的槽宽W1的尺寸范围为2.0-2.30mm,第二U形槽的槽宽W2的尺寸范围为2.31-2.60mm。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尺寸变量为长度L,此时,任一个第一U形槽的长度L1小于任一个第二U形槽的长度L2。本实施方中,所述第一U形槽的长度L1的尺寸范围为13-2.14mm,第二U形槽的长度L2的尺寸范围为15-16mm。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尺寸变量为槽宽W和长度L,此时,任一个第一U形槽的槽宽W1小于任一个第二U形槽的槽宽W2,任一个第一U形槽的长度L1小于任一个第二U形槽的长度L2。本实施方中,所述第一U形槽的槽宽W1的尺寸范围为2.0-2.30mm,第二U形槽的槽宽W2的尺寸范围为2.31-2.60mm。所述第一U形槽的长度L1的尺寸范围为13-2.14mm,第二U形槽的长度L2的尺寸范围为15-16mm。如此,本技术的漏泄同轴电缆在数量、开设方向以及尺寸上均进行周期渐变设计。其中,第一槽孔组的传输性能好,辐射性能相对较弱;第二槽孔组辐射性能好,传输性能相对较弱。从而,本技术的漏泄同轴电缆沿漏缆长度方向周期地开制渐变的槽孔组,以实现漏泄同轴电缆传输性能和辐射性能的平衡,解决了漏泄同轴电缆通信过程中,起始段与末端信号强度不均衡的问题,进而提高通信的质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漏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泄同轴电缆包括自内而外同轴设置的:内导体、绝缘体以及外导体;/n所述外导体上开设有轴向排列的第一槽孔组和第二槽孔组,所述第一槽孔组和第二槽孔组沿轴向方向交替间隔设置;/n任一组第一槽孔组中包括至少两个第一U形槽,至少两个第一U形槽左右对称设置,且左右两侧的第一U形槽的槽口相向设置;/n任一组第二槽孔组中包括至少四个第二U形槽,至少四个第二U形槽左右对称设置,且左右两侧的第二U形槽的槽口相背设置;/n一组第一槽孔组与其两侧的相邻的第一槽孔组的间距保持一致,一组第二槽孔组与其两侧相邻的第二槽孔组的间距保持一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漏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泄同轴电缆包括自内而外同轴设置的:内导体、绝缘体以及外导体;
所述外导体上开设有轴向排列的第一槽孔组和第二槽孔组,所述第一槽孔组和第二槽孔组沿轴向方向交替间隔设置;
任一组第一槽孔组中包括至少两个第一U形槽,至少两个第一U形槽左右对称设置,且左右两侧的第一U形槽的槽口相向设置;
任一组第二槽孔组中包括至少四个第二U形槽,至少四个第二U形槽左右对称设置,且左右两侧的第二U形槽的槽口相背设置;
一组第一槽孔组与其两侧的相邻的第一槽孔组的间距保持一致,一组第二槽孔组与其两侧相邻的第二槽孔组的间距保持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泄同轴电缆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外导体上的护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体等效内径为32.4mm,内导体等效外径为13.0mm。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志行卫伟吴广时圣浩卢嘉轩胡小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