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39332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包括有第一注浆管,第一注浆管上端套有第二注浆套管,第二注浆套管上方第一注浆管上设有第一闸阀,靠近第一闸阀的第二注浆套管上设有第二闸阀,第二注浆套管下方第一注浆管上均匀分布有第一注浆孔;第二闸阀下方的第二注浆套管上均匀分布有第二注浆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施工速度快,注浆效果好,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注浆效果忧,成本低的有益效果。

A double wall small conduit grou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注浆装置及方法,特别是一种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
技术介绍
在我国区域面积大,地质水文条件复杂多变,交通行业日渐成熟,所建隧道业已不断增加,隧道施工从传统的矿山法、隧道掘进机法经过人们的不断创新、发展;根据地层情况的变化,逐渐衍生了许多的新工法、新工艺,目前国内沿用最多的方法为:新奥法和浅埋暗挖法,随着隧道开挖的多样化,不可预见的地质条件越来越多,特别在云贵川境内,地层岩性多存在泥岩、粉砂岩等节理裂隙不发育的岩石,隧道预支(超前注浆)如何能达到设计要求,就成为了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目前关于隧道在节理裂隙不发育的岩层内,现有是采用注浆管(13)注浆的方式,如图4所示,注浆管(13)上一端设有闸阀(12),闸阀(12)孔一侧注浆管(13)上均匀分布有注浆孔(14),注浆管(13)另一端为锥形结构(11),先在注浆区域进行依次进行转孔、清孔、插入注浆管、注浆、封孔,但是现有技术中注浆时,当注浆压力过大,浆液容易经注浆管与孔之间倒流而出,所以导致现有技术的注浆压力为0.5-1Mpa,注浆的扩散半径为0.3-0.5m,存在注浆效率低,施工速度慢,注浆效果差,注浆成本高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本技术具有施工速度快,注浆效果好,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注浆效果忧,成本低的特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包括有第一注浆管,第一注浆管上端套有第二注浆套管,第二注浆套管上方第一注浆管上设有第一闸阀,靠近第一闸阀的第二注浆套管上设有第二闸阀,第二注浆套管下方第一注浆管上均匀分布有第一注浆孔;第二闸阀下方的第二注浆套管上均匀分布有第二注浆孔。前述的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中,所述第一注浆管的下端为锥形结构。前述的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中,所述第二注浆套管下端的第一注浆管为自由端,第一注浆孔的注浆区域为第一注浆区域;所述第二闸阀下端的第二注浆套管为固定端,第二注浆孔的注浆区域为第二注浆区域。所述的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的施工,包括有以下步骤:A、进行钻孔,角度为10-15°,钻孔长度为双壁小导管的长度,钻孔后清孔;B、在已成型的孔洞内插入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后,将孔洞外的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固定;C、固定端注浆:注浆机与第二闸阀连接,第二闸阀打开,注浆机将速凝水泥经第二闸阀进入第二注浆套管内,第二注浆套管内的速凝水泥经第二注浆孔注入第二注浆区域内,注浆完毕,且达到初凝时间后;D、自由端注浆:注浆机与第一闸阀连接,第一闸阀打开,注浆机将水泥经第一闸阀进入第一注浆管内,第一注浆管内的水泥经第一注浆孔注入第一注浆区域内,注浆完毕后;E、取消对孔洞外的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固定,将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从孔洞内取出后,封孔,完成注浆。前述的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的施工中,所述步骤中,钻孔采用YT-28风钻,孔与孔之间的间距为5-6m;钻孔后清孔具体是钻孔完毕后采用高压风对孔道进行吹扫,将孔内颗粒、杂质吹出孔外。前述的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的施工中,所述步骤中,将孔洞外的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固定在已立好的型钢上,采用焊接工艺进行固定。前述的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的施工中,所述步骤中,注浆机的注浆压力为0.5-1Mpa,第二注浆区域的扩散半径为0.3-0.5m;初凝时间为8-13min。前述的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的施工中,所述步骤中,注浆机的注浆压力为5-10Mpa,第一注浆区域的扩散半径为2.5-3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先对固定端注浆,让围岩0.3-0.5m范围内充满浆液形成第二注浆区域,待第二注浆区域内的浆液达到初凝时间8-13min后,进行自由端注浆,浆液从自由端流出,填充岩体,因为靠近第二注浆区域的岩层已经被注浆硬化,所以自由端的浆液能有效的填充至岩层内,不会倒流而出,形成有效的第一注浆区域,且第二注浆区域内已经形成了封闭的固结地带,所以第一注浆区域内的浆液无法逆流而出,从而迫使第一注浆区域内的浆液只能绕着第二注浆区域进行扩散,注浆效果好;所以自由端注浆压力也提高至5-10Mpa,第一注浆区域的扩散半径为2.5-3m,增大了注浆的扩散半径。2、本技术采用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进行注浆,采取“高压双次注浆、双次封堵、增大扩散量、减少设计钢管”的治理原则,将浆液真正的注入到隧道围岩内,达到改变岩层性质、加强超前支护、经济合理和安全牢靠的目的。利用双层闸阀,分别对第二注浆套管和第一注浆管分别注浆,达到有效注浆、封浆的目的,具有施工速度快,封浆效果好,建设设备和材料简单,注浆效果忧,建设成本低等优点。3、本技术对隧道环向,超前的注浆和封浆有针对性的作用,特别是在泥岩、炭质泥岩、泥沙沿等节理裂隙少,且地下水丰富的地段,有第二注浆区域作为封堵作用,第一注浆区域内的浆液就不会跟随地下水回流而出,而是通过压力挤入围岩结构之内,形成劈裂注浆的效果,本技术适用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市政道路的所有隧道工程,适用于所有岩层的隧道超前、环向注浆,在裂隙不发育的围岩中能起到劈裂的作用,在普通围岩中能有效的起到封浆的作用。所以采用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进行施工,具有成本低、功效好,真正能解决隧道施工中封浆及劈裂软弱岩层的效果。4、本技术不仅施工操作简便,原理通俗易懂,普通工人皆能简易操作,且材料基本上是市场通用产品,具有成本低、采购方便等优点,本工艺施工简单、安全、适用性强,对环境质量有保证,排水效果强,施工质量有保证,现目前我国公路的建设速度非常快,其中隧道的数量十分庞大,且特殊地质也是层出不穷,形成的《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市场推广价值十分广泛,同时在铁路、市政建设中也有较高的推广价值。表1是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经济效益分析表。表1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经济效益分析表5、应用实例镇赫高速公路滇黔隧道隧道全长4900m,属于高瓦斯、高地应力、大变形隧道,隧道上覆土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含碎石粉质黏土;下伏基岩为二叠系中统龙潭组(P2L)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碳质泥岩及煤层,二叠系中统长兴组(P2c)灰岩、泥灰岩、泥质粉砂岩及砂岩,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泥质粉砂岩、砂岩夹灰岩,地质情况复杂,地下水丰富。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普通的注浆工艺进行注浆完全无法达到注浆效果,且浆液封孔效果不行,使用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施工后,从而注浆效果的问题才迎刃而解。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施工速度快,注浆效果好,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注浆效果忧,成本低的有益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二注浆套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工作示意图;图4是现有技术中注浆管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记为:1-第二注浆区域,2-第一注浆区域,3-固定端,4-自由端,5-第一闸阀,6-第二闸阀,7-第一注浆管,8-第二注浆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第一注浆管(7),第一注浆管(7)上端套有第二注浆套管(8),第二注浆套管(8)上方第一注浆管(7)上设有第一闸阀(5),靠近第一闸阀(5)的第二注浆套管(8)上设有第二闸阀(6),第二注浆套管(8)下方第一注浆管(7)上均匀分布有第一注浆孔(10);第二闸阀(6)下方的第二注浆套管(8)上均匀分布有第二注浆孔(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第一注浆管(7),第一注浆管(7)上端套有第二注浆套管(8),第二注浆套管(8)上方第一注浆管(7)上设有第一闸阀(5),靠近第一闸阀(5)的第二注浆套管(8)上设有第二闸阀(6),第二注浆套管(8)下方第一注浆管(7)上均匀分布有第一注浆孔(10);第二闸阀(6)下方的第二注浆套管(8)上均匀分布有第二注浆孔(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壁小导管注浆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磊李泽雄刘东潘喜程仁盛蒋云飞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