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制冷器和具有制冷器的冷却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冷器,其包括冷却剂回路,所述冷却剂回路具有设置在冷却剂回路中的冷却剂压缩机、与冷却剂压缩机的高压接头连接的放热换热器、跟随在放热换热器之后的膨胀元件和跟随在膨胀元件之后的吸热换热器,所述吸热换热器又在排放侧与冷却剂压缩机的抽吸接头连接。
技术介绍
这种制冷器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在这种制冷器中,冷却剂在冷却剂回路中在高压力下循环,因此冷却剂回路的所有部件必须经受繁琐的制造方法、检验方法和维护方法,因此在放热换热器和吸热换热器之间的大的空间距离只能以高的成本费用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改进上述类型的制冷器,使得制冷器包括换热器单元,在换热器单元中集成有放热换热器和吸热换热器,换热器单元包括以堆叠结构方式构建的流动路径层堆叠,流动路径层堆叠具有在堆叠方向上相继的流动路径层,为了在流动路径层堆叠中形成放热换热器,设置有至少一个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和至少一个吸热的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被在第二热传送回路中引导的第二热传送介质可以流过或流过,为了在流动路径层堆叠中形成吸热换热器,设置有至少一个吸热的第一冷却剂流动路径和至少一个放热的热传送流动路径,并且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被在第一热传送回路中引导的第一换热器介质可以流过或流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的优点在于,实际的冷却剂回路仅需要冷却剂在冷却剂压缩机和换热器单元之间循环,而热量在所需的路径上的传送借助于用于将热量供应给换热器单元的第一热传送回路并且借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冷器(10),其包括冷却剂回路(20),所述冷却剂回路具有布置在所述冷却剂回路(20)中的冷却剂压缩机(22)、与所述冷却剂压缩机(22)的高压接头(24)连接的放热换热器(30)、跟随在所述放热换热器(30)之后的膨胀元件(44)和跟随在所述膨胀元件(44)之后的吸热换热器(50),所述吸热换热器又在排放侧与所述冷却剂压缩机(22)的抽吸接头(64)连接,/n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器(10)包括换热器单元(70),所述放热换热器(30)和所述吸热换热器(50)集成在所述换热器单元中,所述换热器单元(70)包括以堆叠结构方式构建的流动路径层堆叠(78),所述流动路径层堆叠具有在堆叠方向(76)上彼此相继的流动路径层(72、74、172),为了在所述流动路径层堆叠(78)中形成所述放热换热器(30),设置至少一个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和至少一个吸热的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34),所述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34)被在第二热传送回路(132)中引导的第二热传送介质能够流过或流过,为了在所述流动路径层堆叠(78)中形成所述吸热换热器(50),至少一个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和至少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制冷器(10),其包括冷却剂回路(20),所述冷却剂回路具有布置在所述冷却剂回路(20)中的冷却剂压缩机(22)、与所述冷却剂压缩机(22)的高压接头(24)连接的放热换热器(30)、跟随在所述放热换热器(30)之后的膨胀元件(44)和跟随在所述膨胀元件(44)之后的吸热换热器(50),所述吸热换热器又在排放侧与所述冷却剂压缩机(22)的抽吸接头(64)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器(10)包括换热器单元(70),所述放热换热器(30)和所述吸热换热器(50)集成在所述换热器单元中,所述换热器单元(70)包括以堆叠结构方式构建的流动路径层堆叠(78),所述流动路径层堆叠具有在堆叠方向(76)上彼此相继的流动路径层(72、74、172),为了在所述流动路径层堆叠(78)中形成所述放热换热器(30),设置至少一个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和至少一个吸热的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34),所述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34)被在第二热传送回路(132)中引导的第二热传送介质能够流过或流过,为了在所述流动路径层堆叠(78)中形成所述吸热换热器(50),至少一个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和至少一个放热的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54)被设置,并且所述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54)被在第一热传送回路(102)中引导的第一热传送介质能够流过或流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放热换热器(30)中,所述至少一个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和用于所述第二热传送介质的所述至少一个吸热的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34)被布置在沿堆叠方向(76)彼此接续的流动路径层(72、74)中,并且热交换平行于堆叠方向(76)进行。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热换热器(50)中,所述至少一个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和用于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的所述至少一个放热的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54)布置在沿堆叠方向(76)彼此接续的流动路径层(74、72)中,并且热交换平行于堆叠方向(76)进行。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和所述放热的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54)布置在所述流动路径层堆叠(78)的流动路径层(72)中。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和所述吸热的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34)布置在所述流动路径层堆叠(78)的流动路径层(74)中。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热换热器(30)和所述吸热换热器(50)在所述换热器单元(70)中在横向于所述堆叠方向(76)的方向上彼此并排布置。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热换热器(30)与所述吸热换热器50在横向于所述堆叠方向(76)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放热换热器(30)与所述吸热换热器(50)之间布置有内部换热器(90)。
9.根据权利要求8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换热器(90)通过将流动路径层(72)中的所述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与相邻的流动路径层(74)中的所述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重叠而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部换热器(90)中,在所述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的冷却剂排出侧的区域中实现所述冷却剂的冷却并且在所述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的冷却剂排出侧的区域中实现所述冷却剂的加热。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具有冷却剂进入侧(82)和冷却剂排出侧(84),并且所述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具有冷却剂进入侧(86)和冷却剂排出侧(88),并且所述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的冷却剂排出侧(84)和所述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的冷却剂排出侧(88)布置成相互重叠。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为了在所述换热器单元(70)中暂时加热在所述热传送回路(102)中的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能够向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供应热量,其中,用于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和所述第二热传送介质的所述流动路径(34、54)保持分离。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器具有用于热传送介质的旁路系统(182、252、312),利用所述旁路系统能够在所述换热器单元(70)中通过绕行热传送介质向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供应热量。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单元(70)包括用于对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暂时加热的加热换热器(170)。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为了形成所述加热换热器(170),所述换热器单元(70)的至少一个流动路径层(72、172)包括用于暂时加热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的至少一个附加的流动路径(192、290)。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附加的流动路径(192)设置在流动路径层(72、172)中,所述流动路径层在堆叠方向(76)上邻接到用于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的所述放热的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54)中的一个放热的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上,与所述一个放热的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重叠地布置,并且能够由所述第二热传送介质流过。
17.根据权利要求15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用于加热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的所述至少一个附加的流动路径(192’)由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能够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弗兰克·维特,
申请(专利权)人:比泽尔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