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皮筏,包括筏本体,筏本体包括底膜、第一气圈、第二气圈和第三气圈,底膜设置在第一气圈的内孔中,且底膜的周部与第一气圈的底部无间隙粘接,第二气圈的底部与第一气圈的外部无间隙粘接,第二气圈的顶部与第三气圈无间隙粘接,第一气圈朝向第二气圈的轴中心方向凸出设置,形成供游客坐的乘坐区,第二气圈和第三气圈靠近第二气圈轴中心的一侧形成供游客倚靠的倚靠区。所述的皮筏密封性良好,且有利于提高游客的舒适感。
A kind of raf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皮筏
本技术涉及水上用具
,尤其涉及一种皮筏。
技术介绍
近年来,各种水上游乐设施广受消费者的欢迎,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水上活动已经成为了夏天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在各项水上游乐设施中,通常需要皮筏配合使用。但是,现有的皮筏中,皮筏的设置存在设较多的缺陷,比如皮筏的密封性不好,皮筏的内部容易进水,沾湿游客的鞋袜;皮筏的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游客乘坐时缺少舒适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皮筏,其密封性良好,且有利于提高游客的舒适感。为达到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皮筏,包括筏本体,所述筏本体包括底膜、第一气圈、第二气圈和第三气圈,所述底膜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圈的内孔中,且所述底膜的周部与所述第一气圈的底部无间隙粘接,所述第二气圈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气圈的外部无间隙粘接,所述第二气圈的顶部与所述第三气圈无间隙粘接,所述第一气圈朝向所述第二气圈的轴中心方向凸出设置,形成供游客坐的乘坐区,所述第二气圈和所述第三气圈靠近第二气圈轴中心的一侧形成供游客倚靠的倚靠区。作为所述的皮筏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乘坐区至少设置有两组把手组,每组所述把手组均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一气圈的径向间隔分布的把手单体,相邻两组所述把手组之间的区域形成乘坐位。作为所述的皮筏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乘坐区设置有五组把手组,五组所述把手组将分别将所述乘坐区分隔为五个所述乘坐位,五个所述乘坐位呈环形分布。作为所述的皮筏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气圈和所述第三气圈的外周均设置有防撞条,各个所述防撞条均沿所述底膜的中心轴线环形分布。作为所述的皮筏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气圈的外周、所述第二气圈的外周和所述第三气圈的外周均绕设有加强筋。作为所述的皮筏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各个所述加强筋均呈环形分布,且各个加强筋的轴心线均与所述底膜的中心线垂直。作为所述的皮筏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气圈、所述第二气圈以及所述第三气圈上均设置气阀。作为所述的皮筏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气圈的内部相对于第三气圈的内部朝向所述筏本体的轴心线凸出设置,形成凸出部。作为所述的皮筏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气圈和所述第三气圈的壁厚均为0.9mm,和/或,所述第二气圈的壁厚为1.0mm。作为所述的皮筏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气圈、所述第二气圈和所述第三气圈均采用PVC夹网布制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将底膜设置在第一气圈的内孔中,且第二气圈的底部和顶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圈和第二气圈无间隙粘接,此种结构的筏本体密封性极好,游客在滑道内游玩时可以有效防止水进入到皮筏中。通过设置依靠区,游客乘坐在乘坐区时,游客的后背可以依靠在依靠区,提高乘客的舒适感。第一气圈、第二气圈和第三气圈的分开设置,可以将乘坐区和依靠区相互独立,以将筏本体的所受到的压力分散在第一气圈、第二气圈和第三气圈中,提高所述筏本体的安全性,延长所述筏本体的使用寿命。此外,依靠区由第一气圈和第二气圈组成,可以加高依靠区的高度,降低水从筏本体的上端进入到筏本体的内部的可能性。附图说明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实施例所述皮筏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0、第一气圈;200、第二气圈;300、第三气圈;400、底膜;1、连接部;2、手柄;3、加强筋;4、防撞条;5、气阀。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皮筏,包括筏本体,所述筏本体包括底膜400、第一气圈100、第二气圈200和第三气圈300,所述底膜400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圈100的内孔中,且所述底膜400的周部与所述第一气圈100的底部无间隙粘接,所述第二气圈200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气圈100无间隙粘接,所述第二气圈200的顶部与所述第三气圈300无间隙粘接,所述第一气圈100朝向所述第二气圈200的轴中心方向凸出设置,形成供游客坐的乘坐区,所述第二气圈200和所述第三气圈300靠近第二气圈200轴中心的一侧形成供游客倚靠的倚靠区。将底膜400设置在第一气圈100的内孔中,且第二气圈200的底部和顶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圈100和第二气圈200无间隙粘接,此种结构的筏本体密封性极好,游客在滑道内游玩时可以有效防止水进入到皮筏中。通过设置依靠区,游客乘坐在乘坐区时,游客的后背可以依靠在依靠区,提高乘客的舒适感。第一气圈100、第二气圈200和第三气圈300的分开设置,可以将乘坐区和依靠区相互独立,以将筏本体的所受到的压力分散在第一气圈100、第二气圈200和第三气圈300中,提高所述筏本体的安全性,延长所述筏本体的使用寿命。此外,依靠区由第一气圈100和第二气圈200组成,可以加高依靠区的高度,降低水从筏本体的上端进入到筏本体的内部的可能性。优选地,所述底膜400贯穿设置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中设置有单向阀,单向阀的设置,可以使皮筏的使用过程中从皮筏的上端飞溅到筏本体内部的水从单向阀流出到筏本体的外部,而皮筏外部的水则无法从单向阀流出,此设计避免在筏本体的内部出现积水。一实施例中,所述乘坐区至少间隔设置有两组把手组,每组所述把手组均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一气圈100的径向间隔分布的把手单体,相邻两组所述把手组之间的区域形成乘坐位。将两个把手单体集中在同一个把手组中,尽可能地减少把手单体对乘坐区的空间占用,提高乘坐区的空间可用率。本实施例中,所述乘坐区设置有五组把手组,五组所述把手组将分别将所述乘坐区分隔为五个所述乘坐位,五个所述乘坐位呈环形分布,此设计,使得皮筏内部同时可以乘坐五个游客。在其他的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皮筏,其特征在于,包括筏本体,所述筏本体包括底膜、第一气圈、第二气圈和第三气圈,所述底膜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圈的内孔中,且所述底膜的周部与所述第一气圈的底部无间隙粘接,所述第二气圈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气圈的外部无间隙粘接,所述第二气圈的顶部与所述第三气圈无间隙粘接,所述第一气圈朝向所述第二气圈的轴中心方向凸出设置,形成供游客坐的乘坐区,所述第二气圈和所述第三气圈靠近第二气圈轴中心的一侧形成供游客倚靠的倚靠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皮筏,其特征在于,包括筏本体,所述筏本体包括底膜、第一气圈、第二气圈和第三气圈,所述底膜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圈的内孔中,且所述底膜的周部与所述第一气圈的底部无间隙粘接,所述第二气圈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气圈的外部无间隙粘接,所述第二气圈的顶部与所述第三气圈无间隙粘接,所述第一气圈朝向所述第二气圈的轴中心方向凸出设置,形成供游客坐的乘坐区,所述第二气圈和所述第三气圈靠近第二气圈轴中心的一侧形成供游客倚靠的倚靠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筏,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坐区至少设置有两组把手组,每组所述把手组均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一气圈的径向间隔分布的把手单体,相邻两组所述把手组之间的区域形成乘坐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皮筏,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坐区设置有五组把手组,五组所述把手组将分别将所述乘坐区分隔为五个所述乘坐位,五个所述乘坐位呈环形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圈和所述第三气圈的外周均设置有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慧雯,谢天,黄志红,芦红兵,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海山游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