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项志波专利>正文

一种自动进笔装置及带有该自动进笔装置的削笔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3014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6: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进笔装置,包括摇臂、滚刀和铅笔插入口外壳,摇臂驱动滚刀旋转以及驱动包围在滚刀外部的铅笔插入口外壳旋转,还包括支架、蜗轮蜗杆进给机构和齿轮,支架的中央开设有圆孔;蜗轮蜗杆进给机构安装在支架上,且蜗轮蜗杆进给机构的下部与位于支架下方套接在圆孔中的齿轮啮合传动连接;齿轮的内孔套接于铅笔插入口外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蜗轮蜗杆进给机构与齿轮的配合,强化了整体结构,更好的分配铅笔切削力与递进力,使得工作时铅笔递进或退出可靠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进笔装置及带有该自动进笔装置的削笔机
本技术涉及削笔机用具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自动进笔装置及带有该自动进笔装置的削笔机。
技术介绍
现有市场上常见的铅笔进笔装置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为通过两根弹簧预压提供铅笔进给力(使用前需将装有弹簧装置拉出,对弹簧预压),弹簧预压力将夹笔牙块夹紧的铅笔送入到削笔机切削工作位置,人工转动削笔机手柄完成铅笔切削;第二种是以削笔机的切削滚刀旋转为动力,通过齿轮机构带动夹持铅笔的橡胶轮转动,实现铅笔切削的进给或退出。但是,第一种依靠弹簧预压力进笔装置的结构复杂,零件数量过多,材料成本以及生产加工成本过高,削笔机使用前需将前盖拉出对弹簧进行预压,只有弹簧预压行程足够长才能保证铅笔完整削尖,操作较为烦琐;另外削笔机前盖拉出后如果使用者忘记装入铅笔时转动手柄,前盖会瞬间弹回而存在夹伤手指的风险;第二种采用滚刀旋转带动橡胶夹转动实现铅笔递进或退出的方式,存在质量重,切削不连续,新铅笔第一次削尖过程摇转圈数过多等问题。因此,提供一种铅笔递进退出可靠稳定的自动进笔装置及带有该自动进笔装置的削笔机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进笔装置及带有该自动进笔装置的削笔机,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进笔装置,包括摇臂、滚刀和铅笔插入口外壳,所述摇臂驱动所述滚刀旋转以及驱动包围在所述滚刀外部的所述铅笔插入口外壳旋转,还包括支架、蜗轮蜗杆进给机构和齿轮,所述支架的中央开设有圆孔;所述蜗轮蜗杆进给机构安装在所述支架上,且所述蜗轮蜗杆进给机构的下部与位于所述支架下方套接在所述圆孔中的所述齿轮啮合传动连接;所述齿轮的内孔套接于所述铅笔插入口外壳。进一步的,所述蜗轮蜗杆进给机构包括第一进给机构和第二进给机构,所述第一进给机构与所述第二进给机构在同一水平面上,且所述第一进给机构与所述第二进给机构之间形成铅笔夹紧空间;所述第一进给机构包括第一转轴、第一蜗轮、第一齿形离合片、第一摩擦片、第一橡胶轮和第一蜗杆,所述第一转轴安装在所述支架上部,所述第一蜗轮、所述第一齿形离合片、所述第一摩擦片和所述第一橡胶轮依次连接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一蜗杆贯穿所述支架;所述第二进给机构包括第二转轴、第二蜗轮、第二齿形离合片、第二摩擦片、第二橡胶轮和第二蜗杆,所述第二转轴安装在所述支架上部,所述第二蜗轮、所述第二齿形离合片、所述第二摩擦片和所述第二橡胶轮依次连接套设在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二蜗杆贯穿所述支架;所述第一蜗杆上部与所述第二蜗轮径向啮合传动,所述第一蜗杆的下部与所述齿轮啮合传动,所述第二蜗杆上部与所述第一蜗轮径向啮合传动,所述第二蜗杆的下部与所述齿轮啮合传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形离合片和所述第二齿形离合片的端面上均具有凸齿结构,分别与所述第一摩擦片和所述第二摩擦片上的凹槽相对应。进一步的,所述铅笔插入口外壳延伸端为方形孔结构,所述方形孔结构的外壁套接在所述齿轮的内孔中。通过采取以上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双蜗轮蜗杆结构对称分布于齿轮两侧,强化了整体结构,更好的分配铅笔切削力与递进力,使得工作时铅笔递进或退出可靠稳定;第一进给机构和第二进给机构之间形成的铅笔夹紧空间以铅笔为中心对称分布在其两侧,保证了铅笔夹持稳固,且铅笔切削递进力稳定;同时齿形离合片与摩擦片的配合保证了铅笔切削完成后进给力的快速卸掉,通过摇臂转动力量的变化可判断铅笔的切削程度。一种削笔机,包括削笔机外壳和上述自动进笔装置,所述自动进笔装置安装在所述削笔机外壳内部。通过采取以上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削笔机工作时铅笔自动递进或退出过程可靠稳定,使用便捷,切削铅笔的手感更平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附图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自动进笔装置的上部结构示意图;图2附图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自动进笔装置的下部结构示意图;图3附图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自动进笔装置的轴侧装配示意图;图4附图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自动进笔装置在使用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附图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削笔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摇臂,2-滚刀,3-铅笔插入口外壳,4-支架,5-蜗轮蜗杆进给机构,6-齿轮,7-削笔机外壳,8-铅笔,51-第一进给机构,52-第二进给机构,511-第一转轴,512-第一蜗轮,513-第一齿形离合片,514-第一摩擦片,515-第一橡胶轮,516-第一蜗杆,521-第二转轴,522-第二蜗轮,523-第二齿形离合片,524-第二摩擦片,525-第二橡胶轮,526-第二蜗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进笔装置,包括摇臂、滚刀和铅笔插入口外壳,所述摇臂驱动所述滚刀旋转以及驱动包围在所述滚刀外部的所述铅笔插入口外壳旋转,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架、蜗轮蜗杆进给机构和齿轮,/n所述支架的中央开设有圆孔;所述蜗轮蜗杆进给机构安装在所述支架上,且所述蜗轮蜗杆进给机构的下部与位于所述支架下方套接在所述圆孔中的所述齿轮啮合传动连接;所述齿轮的内孔套接于所述铅笔插入口外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进笔装置,包括摇臂、滚刀和铅笔插入口外壳,所述摇臂驱动所述滚刀旋转以及驱动包围在所述滚刀外部的所述铅笔插入口外壳旋转,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架、蜗轮蜗杆进给机构和齿轮,
所述支架的中央开设有圆孔;所述蜗轮蜗杆进给机构安装在所述支架上,且所述蜗轮蜗杆进给机构的下部与位于所述支架下方套接在所述圆孔中的所述齿轮啮合传动连接;所述齿轮的内孔套接于所述铅笔插入口外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进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轮蜗杆进给机构包括第一进给机构和第二进给机构,所述第一进给机构与所述第二进给机构在同一水平面上,且所述第一进给机构与所述第二进给机构之间形成铅笔夹紧空间;
所述第一进给机构包括第一转轴、第一蜗轮、第一齿形离合片、第一摩擦片、第一橡胶轮和第一蜗杆,所述第一转轴安装在所述支架上部,所述第一蜗轮、所述第一齿形离合片、所述第一摩擦片和所述第一橡胶轮依次连接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一蜗杆贯穿所述支架;
所述第二进给机构包括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项志波
申请(专利权)人:项志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