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调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09344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2 23: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适当地调整风向的风向调整装置。壳体具备:上游部,相对地位于风的上游侧;及下游部,相对于上游部位于风的下游侧且在吹出口的短边方向上被扩大至大于上游部。叶片由固定端分别沿吹出口的长边方向上的缘部设置的端部叶片和位于端部叶片之间的中间叶片构成。端部叶片和中间叶片彼此联动而向相同方向转动。各端部叶片配置成在转动至下游部侧的状态下与沿狭窄部的风的通过方向的虚拟线交叉。

Wind direction adjus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向调整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配置于吹出通过壳体的风的吹出口的叶片的风向调整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在用于汽车等车辆的空调装置中,设置于吹出风的吹出口的风向调整装置还被称为空调风吹出装置、排风口、通风器、调风口等,例如设置于仪表板或中控台部等车辆的各部,有助于提高基于冷暖气的舒适的性能。作为这种风向调整装置,有降低通风道的高度且薄型的风向调整装置。这种薄型的风向调整装置的情况下,上下方向上的风向调整用叶片的数量受到限制,因此不易适当地调整风向。因此,已知一种风向调整装置,其通过使夹着具备操作钮的中央部的叶片而配置的一对叶片中在转动操作钮的方向上的叶片向与其他叶片相反的方向转动,即使通风道的高度或叶片的数量有限,也能够调整风向(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69316号(第9-11页、图5-6)然而,上述风向调整装置的情况下,为了使叶片的转动不与其他叶片的转动方向联动,因此使用特殊形状的连杆等使结构变复杂,由此制造成本有可能大增。除此以外,当向下方摆动具备操作钮的叶片时,其与配置于下侧且向相反方向转动的叶片之间变窄,因此还要求确保风量不受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种方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适当地调整风向的风向调整装置。方案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具备:壳体,风通过其内部;细长的吹出口,吹出通过该壳体的风;及叶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在该吹出口的短边方向上配置有至少3个,所述壳体具备:第一部分,相对地位于风的上游侧;及第二部分,相对于该第一部分位于风的下游侧且在所述吹出口的短边方向上被扩大至大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叶片由固定端分别沿所述吹出口的长边方向上的缘部设置的端部叶片和位于这些端部叶片之间的中间叶片构成,这些端部叶片和中间叶片彼此联动而向相同方向转动,并且所述各端部叶片配置成在转动至所述第二部分侧的状态下与虚拟线交叉,该虚拟线为沿所述第一部分中在所述吹出口的短边方向上最窄的内面位置的风的通过方向的虚拟线。方案2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在方案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中,具备:抑制部,设置于吹出口的长边方向上的缘部中的至少任一个且抑制该缘部与靠近该缘部的端部叶片的固定端之间的漏风。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方案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使各端部叶片和中间叶片彼此联动而向相同方向转动,因此在一个端部叶片向第二部分侧转动的状态下另一个端部叶片向远离第二部分的方向转动。因此,一个端部叶片成为与沿第一部分中在吹出口的短边方向上最窄的内面位置的风的通过方向的虚拟线交叉的位置,由此接受在第一部分中流向吹出口的风,从而能够在该端部叶片与中间叶片之间对风进行整流,并且另一个端部叶片在其与第二部分之间产生旋涡,并通过该旋涡改变在第一部分中流向吹出口的风的进路,从而能够在该端部叶片与中间叶片之间进行整流。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适当地调整风向。根据方案2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除方案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的效果以外,通过抑制部来抑制吹出口的长边方向上的缘部与靠近该缘部的端部叶片的固定端之间的漏风,由此还能够更适当地调整风向,并且还能够抑制由漏风引起的风噪声的产生。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风向调整装置的叶片的中立状态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上述风向调整装置的叶片的上摆状态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上述风向调整装置的叶片的下摆状态的剖视图。图4是上述风向调整装置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0-风向调整装置,12-壳体,13-吹出口,13a-缘部,15-叶片,22-第一部分即上游部,23-第二部分即下游部,32-端部叶片,32a-固定端,33-中间叶片,35-抑制部即肋,A-虚拟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1至图4中,10为风向调整装置。风向调整装置10例如为调整来自汽车等车辆所具备的空调装置等的风的朝向、即风向的空调用风向调整装置。虽未图示,但风向调整装置10设置于汽车的内装部件、例如仪表板、中控台、顶置控制台部、中心立柱或门饰板等被设置部。并且,风向调整装置10具备:壳体12,在内部形成供空调风通过的通风道11;终饰件14,其为具备细长的吹出口13且安装于壳体12的开口部件;及3个以上的叶片15。并且,风向调整装置10可以在叶片15的上游侧具备上游侧叶片。以下,为了明确地进行说明,风向调整装置10以通过通风道11的风的下游侧、即乘坐人员侧为前侧(箭头FR方向),以上游侧为后侧(箭头RR方向),以与前后方向交叉(正交)的吹出口13的长边方向上的一侧及另一侧为左右方向(箭头L方向及箭头R方向),以吹出口13的短边方向上的一侧及另一侧为上下方向(箭头U方向及箭头D方向)而进行说明,但这些方向可根据风向调整装置10的设置位置或设置朝向而适当变更。壳体12形成为筒状。壳体12的后端部成为从风管等风路将空调风接受至通风道11的进风口20。并且,壳体12一体地具备:上游部22,其为构成上游侧即后侧的第一部分;及下游部23,其为与上游部22的下游侧即前侧相连的第二部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2在左右方向上相邻地设置有2个,但也可以仅为1个,还可以相邻地设置3个以上。并且,各壳体12的内部基本上为相同的形状,因此仅对一个壳体12进行说明,对另一个壳体12则省略说明。上游部22相对于下游部23位于风的上游侧即后侧。上游部22形成为角筒状,在图示的例子中,其从进风口20向前侧具有大致恒定的截面形状,并且前端部以朝向前侧缩口、即上下变窄的方式形成。即,本实施方式的上游部22的前端为在上下方向上最窄的位置即狭窄部25。狭窄部25为在壳体12的内部的通风道11中在上下方向上最窄的位置。狭窄部25沿前后方向形成为规定距离的平坦状。并且,狭窄部25的上下尺寸设定为大于吹出口13的上下尺寸。而且,狭窄部25形成为与下游部23相连。另外,狭窄部25能够设置于上游部22的任意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部23构成壳体12的下游侧。即,下游部23与终饰件14相连。下游部23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被扩大至大于上游部22。本实施方式的下游部23具备:第一扩大部27,构成该下游部23的后端部且相对于上游部22的狭窄部25被扩大成阶梯状;第二扩大部28,与第一扩大部27的下游端即前端相连且朝向下游侧即前侧在上下方向上逐渐扩展;及第三扩大部29,与第二扩大部28的下游端即前端相连且构成下游部23的前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扩大部27及第三扩大部29分别具有大于上游部22的大致恒定的截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扩大部28遍及第一扩大部27至第三扩大部29而以大致恒定的比例在上下方向上逐渐扩展。并且,相对于壳体12的上侧,第二扩大部28在下侧的部分较长地向前侧延伸而形成。第三扩大部29与终饰件14相邻,其位于在前后方向上靠近吹出口13的位置,并且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宽于吹出口13。吹出口13形成为贯穿终饰件14。吹出口13形成为沿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n壳体,风通过其内部;/n细长的吹出口,吹出通过该壳体的风;及/n叶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在该吹出口的短边方向上配置有至少3个,/n所述壳体具备:/n第一部分,相对地位于风的上游侧;及/n第二部分,相对于该第一部分位于风的下游侧且在所述吹出口的短边方向上被扩大至大于所述第一部分,/n所述叶片由固定端分别沿所述吹出口的长边方向上的缘部设置的端部叶片和位于这些端部叶片之间的中间叶片构成,这些端部叶片和中间叶片彼此联动而向相同方向转动,并且所述各端部叶片配置成在转动至所述第二部分侧的状态下与虚拟线交叉,该虚拟线为沿所述第一部分中在所述吹出口的短边方向上最窄的内面位置的风的通过方向的虚拟线。/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01 JP 2018-2066301.一种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风通过其内部;
细长的吹出口,吹出通过该壳体的风;及
叶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在该吹出口的短边方向上配置有至少3个,
所述壳体具备:
第一部分,相对地位于风的上游侧;及
第二部分,相对于该第一部分位于风的下游侧且在所述吹出口的短边方向上被扩大至大于所述第一部分,
所述叶片由固定端分别沿所述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服部明夫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