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防紫外线纺织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0920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2 23: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纺织面料,具体涉及一种防水防紫外线纺织面料。一种防水防紫外线纺织面料,包括外层、中间层和里层,其中,外层经过有机硅等离子体处理和防紫外线处理,中间层经过孔隙处理和氧等离子体处理;中间层由腈纶和麻纤维混纺而成,且腈纶和麻纤维的混纺比为(1~5):1;里层的厚度为0.1~0.5mm。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得到的防水防紫外线纺织面料通过采用特殊的工艺及面料,使得面料同时具备防潮和防晒的功能,而且降低了面料的导热性;此外,面料纤维在干燥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收缩作用将面料中的孔隙、凹坑和微孔闭合起来,从而提高了面料的防风性,并且在液体存在的条件下,纤维吸水膨胀,重新将闭合的孔隙、凹坑和微孔打开,发挥其防水透湿功能。

A waterproof and UV resistant textile fabri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水防紫外线纺织面料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面料
,具体涉及一种防水防紫外线纺织面料。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纺织面料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以人为本”,其宗旨将始终围绕着人的健康、舒适,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不断开发新产品。随着人们服装的休闲化、随意化,因此人们对服用面料要求更轻柔、吸湿透气,对不同用途的服装或装饰用面料,有各种不同的功能要求,各种防护用或者保健用纺织品和服装应运而生。现有技术中通常是采用具有功能化的试剂或者采用高科技设备对纺织面料进行处理,从而赋予其特定的功能,能够使消费者享受到舒适、健康、安全的纺织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穿着舒适性的迫切需求。然而,在开发多功能面料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矛盾性的功能组合,如防水性和透湿性,透湿性和防风性等,使得现有技术中制备得到的纺织面料不能同时满足人们对于面料的防水性、透湿性、防紫外线性、防风性和保暖性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水防紫外线纺织面料,包括外层、中间层和里层;所述的外层经过有机硅等离子体处理和防紫外线处理;中间层经过孔隙处理和氧等离子体处理;所述的中间层由腈纶和麻纤维混纺而成;所述的腈纶和麻纤维的混纺比为(1~5):1;所述的里层的厚度为0.1~0.5mm。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有机硅等离子体处理的条件为:放电电压2~4kV,放电时间45~55s。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防紫外线处理中的处理剂包括改性纳米氧化锌。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改性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原料包括碳原子数为10~18的烷基磺酸盐。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碳原子数为10~18的烷基磺酸盐为正十一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三烷基磺酸钠、十六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三烷基苯磺酸钠、十四烷基苯磺酸钠、十八烷基苯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孔隙处理中的处理剂包括改性聚氨酯树脂。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改性聚氨酯树脂的制备原料包括聚四氢呋喃二醇、己二酸聚酯和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氧等离子体处理的条件为:放电电压3~5kV,放电时间60~80s。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氧和有机硅气体的体积比为1:(4~6)。本专利技术第二个方面提供了防水防紫外线纺织面料的制备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将外层、中间层和里层通过粘结剂粘合起来,即得防水防紫外线纺织面料。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制备得到的防水防紫外线纺织面料,通过采用特殊的工艺及面料,一方面解决了纺织面料防水、防紫外线不佳的固有问题,使得面料同时具备防潮和防晒的功能,且在特定的处理条件下,改性纳米氧化锌颗粒能够迅速吸附在有机硅等离子体处理所形成的孔隙和凹坑上,并且由于长链之间的相互缠结作用,改性纳米氧化锌能够对那些与其粒径大小相当的孔隙和凹坑起到封闭作用,使得面料中静止空气的含量增加,从而降低了面料的导热性;另一方面,改性聚氨酯树脂和氧等离子体的处理,使得面料中形成了孔隙、凹坑和微孔结构,从而赋予面料以透湿功能,且在特定的条件下,面料纤维在干燥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收缩作用将面料中的孔隙、凹坑和微孔闭合起来,从而提高了面料的防风性,并且在液体存在的条件下,纤维吸水膨胀,重新将闭合的孔隙、凹坑和微孔打开,发挥其防水透湿功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提供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清楚、完整的描述,并非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除非另有限定,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以及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当存在矛盾时,以本说明书中的定义为准。本专利技术中的词语“优选的”、“更优选的”、“最优选的”等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可提供某些有益效果的本专利技术实施方案。然而,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其他情况下,其他实施方案也可能是优选的。此外,对一个或多个优选实施方案的表述并不暗示其他实施方案不可用,也并非旨在将其他实施方案排除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之外。单数形式包括复数讨论对象,除非上下文中另外清楚地指明。“任选的”或者“任意一种”是指其后描述的事项或事件可以发生或不发生,而且该描述包括事件发生的情形和事件不发生的情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水防紫外线纺织面料,包括外层、中间层和里层。外层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外层的厚度为0.6~0.8mm。本专利技术所述外层面料的厚度参照国家标准GB/T3820-1997《纺织品和纺织制品厚度的测定》进行测定。在一种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外层的厚度为0.7mm。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外层由涤纶和氟纶混纺而成。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混纺是采用不同类别的纤维混合在一起纺织,常用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或不同的化学纤维混纺,可以提高纱线质量,节约原料,增加品种等。所述混纺的优点在于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纤维的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优势共存,满足人们对衣着的不同要求。如棉与竹纤维的混纺织物,有棉的保暖舒适优点,又有竹纤维的杀菌透气凉爽优点,没有棉的易皱缺点,也没有竹纤维,手感太硬的缺点等等。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涤纶,又称特丽纶或达克纶,是合成纤维中的一个重要品种,是我国聚酯纤维的商品名称,是以聚对苯二甲酸(PTA)或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和乙二醇(MEG)为原料经酯化或酯交换和缩聚反应而制得的成纤高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经纺丝和后处理制成的纤维,具有强韧度高、弹性好、热塑性好、耐磨性好、耐光性好、耐腐蚀等优点,广泛用于制造衣着和工业中制品。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涤纶从分子组成来看,它是由短脂肪烃链、酯基、苯环、端醇羟基所构成,涤纶分子中除存在两个端醇羟基外,并无其它极性基团,因而涤纶纤维亲水性极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氟纶,又称特氯纶或聚四氟乙烯纤维,由聚四氟乙烯为原料,经纺丝或制成薄膜后切割或原纤化而制得的一种聚烯烃纤维。强度和延伸率高,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性优于其他合成纤维;表面有蜡感,磨擦系数小(0.01~0.05),实际使用的温度为-180~260℃,加热至300℃时,强度显著下降。具有较好的耐气候性和抗挠曲性。但染色性与导热性差,耐磨性也不好,膨胀系数大,易产生静电。主要用于作高温粉尘滤带、强腐蚀性的过滤气体或液体的滤材、阀的填料、密封带、自润滑轴承、火箭发射台的苦布、人造血管和军用外衣等。生产方法分为:乳液纺丝、糊料挤出纺丝、熔体纺丝等。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氟纶是一种高度对称,整体不带极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分析表明其为不含任何支链的线型高分子。因为作用力极强的C—F键很难被打开。氟原子的作用半径较大(0.72nm),故分子链的稳定构型是螺旋状结构。由于氟纶具有良好的不黏性,因而过滤材料和输送设备比较容易清洗。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水防紫外线纺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层、中间层和里层;/n所述的外层经过有机硅等离子体处理和防紫外线处理;中间层经过孔隙处理和氧等离子体处理;/n所述的中间层由腈纶和麻纤维混纺而成;/n所述的腈纶和麻纤维的混纺比为(1~5):1;/n所述的里层的厚度为0.1~0.5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水防紫外线纺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层、中间层和里层;
所述的外层经过有机硅等离子体处理和防紫外线处理;中间层经过孔隙处理和氧等离子体处理;
所述的中间层由腈纶和麻纤维混纺而成;
所述的腈纶和麻纤维的混纺比为(1~5):1;
所述的里层的厚度为0.1~0.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防紫外线纺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硅等离子体处理的条件为:放电电压2~4kV,放电时间45~55s。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防紫外线纺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紫外线处理中的处理剂包括改性纳米氧化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防紫外线纺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改性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原料包括碳原子数为10~18的烷基磺酸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水防紫外线纺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原子数为10~18的烷基磺酸盐为正十一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大毛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