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辊成型模具及其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10911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2 23: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胶辊成型模具及其加工方法,包括模具本体,模具本体内设有腔体,腔体包括互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的内径小于第二腔体的内径,所述第一腔体内壁为曲面,模具本体上设有进料口。本方案便于胶辊一次成型,降低了胶辊生产加工的后续工序,有效的提高了对胶辊的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有效的提高了胶辊的结构强度,降低了脱胶的风险,提高了硬胶层和软胶层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了胶辊表面的光泽度、同心度,有效的提高了胶辊的使用寿命。

A rubber roll forming die and its processing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胶辊成型模具及其加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胶辊加工设备,特别是一种胶辊成型模具及其加工方法。
技术介绍
胶辊在棉纺行业的并条、粗纱、细纱机上都有使用。胶辊在纺纱牵伸过程中,担负着控制纤维运动、减少浮游纤维提早变速、改善成纱条干、减少纱线粗细节、毛羽产生的作用。现有胶辊制造工艺一般在包胶硫化以后,无法达使用的需求,圆同心度及直线度出现偏差,使用过程中跳动尺寸,需要二次加工,后续还需要进行车削、研磨和抛光三道工序,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专利号为CN208006175U公开了一种胶辊注射成型模具,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内部设有轴芯,所述轴芯顶部设有上模块,所述轴芯底部设有下模块,所述上模块和下模块均为中空设置为且与轴芯连通,所述轴芯与主体之间设有密封垫。本专利技术通过设有上模块和下模块,上下模块设计成锥形,下模块中心位置为三角形定位孔,三个角改成圆角用于注胶,上模块中心位置是圆形通孔,锥面上设计3条间隙120度的圆模用于排胶,模管中间是圆形通孔,轴芯两端的端面和上模块、下模块的锥面刚好完全配合,通过上模块、下模块对轴芯定位,可以将精度控制在0.05mm以内,保证了产品胶体和轴芯同心度偏较小,在磨削加工时,加工出的产品同心度和产品尺寸相同,质量稳定。但是该模型在加工过程中,胶辊表面存在挤压痕迹,光泽度或光滑程度达不到使用要求,影响产品质量,同时需要后续进行打磨抛光无法一次成型,影响胶辊的加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便于胶辊一次成型,便于提高胶辊加工效率,使胶辊同心度高、表面光泽度强的胶辊成型模具。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胶辊成型模具,包括模具本体,模具本体内设有腔体,腔体包括互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的内径小于第二腔体的内径,所述第一腔体内壁为曲面,模具本体上设有进料口。本方案的优点在于,便于胶辊一次成型,减少后续的加工工序,利用模具一次成型,便于提高胶辊的精度,有效的保证了胶辊的同心度、直线度和外观光泽度,有效的提升了生产加工效率,便于生产成本的降低;同时将硬胶层的外表面设计成曲面,如:外齿状、凸条等,呈圆周分布,使硬胶成型后产品表面与外层的接触面积增加,同时二次包覆软胶时,可以很好的粘合包覆,不容易脱胶,有效的提高了胶辊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所述进料口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上的硬胶进料口和第二腔体上的软胶进料口。便于胶辊一次成型,防止远距离运转,使硬胶表面沾染杂质,影响硬胶层与软胶层之间的结合,影响胶辊的结构强度,同时便于加工效率的提升。进一步,所述第一腔体内设有截面呈V字形的凹口,并呈圆周分布,凹口若干圈分布在第一腔体的内壁。优选地,凹口的深度大于0.1mm,凹口还可以采用其他形状,如:矩形、倒立的蘑菇型等;更优地,凹口的深度为0.5-20mm;最优地,凹口的深度为3mm,有效的提高了硬胶层与软胶层之间的连接强度,有效的降低了脱胶的几率。进一步,所述第一腔体内设有若干凸条或凹槽。优选地,凸条的高度为1-10mm,凸条呈圆周分布,数量至少为两条;便于提高硬胶层与软胶层之间的结合强度,避免使用时硬胶层与软胶层之间脱胶,有效的提高了胶辊的结构强度,便于使用寿命的提高。进一步,所述第二腔体内壁光滑。优选地,第二腔体内壁电镀金属层,使其内壁表面光滑,便于胶辊挤压成型后其表面的光泽度的提高,有效的提高了对胶辊的加工质量。进一步,所述模具本体外设有分流道,分流道上设有若干进胶孔。优选地,分流道设在模具的圆周外围,分流道上设置多个进胶孔,使材料从不同的圆周位置进入腔体,便于材料在腔体内均匀的分布,能够降低胶辊内气泡的产生,便于加工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所述进胶孔与腔体相通,并呈圆周均匀分布在模具本体上。便于硬胶材料或软胶材料能够均匀的加入到腔体中,同时便于其在腔体内均匀的分布,便于胶辊加工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所述分流道与进料口相通,并呈扇形圆周分布在模具本体上。便于提高材料在分流道中的流通,防止分流道上出现死角,降低分流道堵塞的风险,便于加工效率的提升。一种胶辊成型模具加工方法,采用上述的胶辊成型模具进行加工,其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将钢管放置在第一腔体中,并与第一腔体同轴心放置;第二步,往第一腔体中加入硬胶材料,使硬胶包覆在钢管外围,同时使硬胶外表面形成曲面;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的包覆硬胶的钢管相对转移到第二腔体中,往第二腔体中加入软胶,使软胶包覆在硬胶层的外表面,固定成型完成加工。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特点:本方案便于胶辊一次成型,降低了胶辊生产加工的后续工序,有效的提高了对胶辊的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有效的提高了胶辊的结构强度,降低了脱胶的风险,提高了硬胶层和软胶层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了胶辊表面的光泽度、同心度,有效的提高了胶辊的使用寿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详细结构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横截面图;图2-为第一腔体截面图;图3-为胶辊结构截面图;图4-分流道结构示意图;图5-为分流道另一种结构示意图;1-模具本体,2-第一腔体,3-硬胶进料口,4-第二腔体,5-软胶进料口,6-凹口,7-钢管,8-硬胶层,9-软胶层,10-进料口,11-进胶孔,12-分流道,13-胶辊,14-分流腔。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所示:一种胶辊成型模具,包括模具本体1,模具本体1内设有腔体,腔体包括互通的第一腔体2和第二腔体4,第一腔体2的内径小于第二腔体4的内径,第一腔体2内壁为曲面,模具本体1上设有进料口10。进料口10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2上的硬胶进料口3和第二腔体4上的软胶进料口5。便于胶辊13一次成型,防止远距离运转,使硬胶表面沾染杂质,影响硬胶层8与软胶层9之间的结合,影响胶辊13的结构强度,同时便于加工效率的提升。模具本体1外设有分流道12,分流道12上设有若干进胶孔11。分流道12与进料口10相通,并呈扇形圆周分布在模具本体1上。优选地,进胶孔11与分流道12之间可以增设分流腔14,便于原材料的存储和预热,便于加工效果的提供,同时便于提高材料在分流道12中的流通,防止分流道12上出现死角,降低分流道12堵塞的风险,便于加工效率的提升。优选地,分流道12设在模具的圆周外围,分流道12上设置多个进胶孔11,使材料从不同的圆周位置进入腔体,便于材料在腔体内均匀的分布,能够降低胶辊13内气泡的产生,便于加工质量的提高。优选地,进胶孔11设置4个,均匀分布在模具本体1外围,其中一个进胶孔11与进料口10相通,同时进胶孔11与腔体相通,呈圆周均匀分布在模具本体1上。便于硬胶材料或软胶材料能够均匀的加入到腔体中,同时便于其在腔体内均匀的分布,便于胶辊13加工质量的提升。第一腔体2内设有截面呈V字形的凹口6,并呈圆周分布,凹口6若干圈分布在第一腔体2的内壁。优选地,凹口6的深度大于0.1mm,凹口6还可以采用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胶辊成型模具,包括模具本体,模具本体内设有腔体,腔体包括互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的内径小于第二腔体的内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内壁为曲面,模具本体上设有进料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胶辊成型模具,包括模具本体,模具本体内设有腔体,腔体包括互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的内径小于第二腔体的内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内壁为曲面,模具本体上设有进料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辊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上的硬胶进料口和第二腔体上的软胶进料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胶辊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内设有截面呈V字形的凹口,并呈圆周分布,凹口若干圈分布在第一腔体的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胶辊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内设有若干凸条或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胶辊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体内壁光滑。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胶辊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本体外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立
申请(专利权)人:益阳市思创传动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