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传递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0546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16:34
变速器壳体(10)在轴线(X)方向上在终端传动齿轮(F)与变速器壳体(10)的壁部(13)之间具备折流板(5)的第一罩部(6)。第一罩部(6)具有弧状的基部(60)。基部(60)的在终端传动齿轮(F)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成为板状的流量调整部(67)。在变速器壳体(10)设置有朝向流量调整部(67)突出的线状的肋(19)。在肋(19)的前端面(19x)与流量调整部(67)的相对面(67x)之间设有间隙(CL)。利用间隙(CL)调整油的流动。

Driving force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驱动力传递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驱动力传递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变速器,其构成为,为了降低因终端传动齿轮以及差速器齿轮的动作油引起的搅拌阻力,而在终端传动齿轮和壳体之间设置有折流板。在此,当壳体与折流板之间的间隙变大时,从油盘侧经由间隙流入终端传动齿轮侧的动作油变多。这样,终端传动齿轮的搅拌阻力就会增加。作为防止动作油流入终端传动齿轮侧的对策,也可以考虑在壳体与折流板之间的空隙配置密封部件等的方法。但是,这会成为变速器的制作成本增加、及变速器的组装性恶化的主要原因。于是,要求做成不增大搅拌阻力的方式。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028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驱动力传递装置构成为,具备:齿轮;壳体,其用于收纳所述齿轮;折流板,其位于所述齿轮侧面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折流板具有位于所述齿轮的旋转方向的最下游的下游侧端部,所述壳体具有朝向所述下游侧端部突出的肋,在所述肋的表面与所述折流板的表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肋具有与所述齿轮的旋转方向交叉的线状部分。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壳体形成肋,能够填塞壳体与折流板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减少流向齿轮侧的动作油的流入量,从而能够适当地防止终端传动齿轮搅拌阻力的增大。附图说明图1是说明变速器壳体的图。图2是变速器壳体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3是说明变速器壳体中的折流板的配置的图。图4是用于说明折流板的图。图5是说明折流板的主要部分的图。图6是说明折流板的主要部分的图。图7是说明肋的形成过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以驱动力传递装置是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情况为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用于说明变速器壳体10的图。图1的(a)是从液力变矩器(未示出)侧观察到的变速器壳体10的平面图。图1的(b)是说明变速器壳体10的开口部16的图,是从斜上方观察变速器壳体10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的(a)中,通过在变速器壳体10的壁部13中的凹部14的区域上附加交叉影线,能够从视觉上将凹部14的区域与其它区域区别开。另外,以下,以图1的(a)的变速器壳体10的设置状态为基准,对各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记载为“上侧”的情况下,表示以自动变速器的设置状态为基准的上侧,在记载为“下侧(下部)”的情况下,表示以自动变速器的设置状态为基准的下侧。如图1的(a)所示,在变速器壳体10的下部设置有差速器装置的收纳部15。该收纳部15在未图示的液力变矩器侧(纸面外侧)开口。在收纳部15的中央部设置有将壁部13沿厚度方向(轴线X方向)贯通的贯通孔130和包围该贯通孔130的环状的凸台部131。在该凸台部131,终端传动齿轮F固定于外周的差速器壳体(未图示)被支承为可旋转。终端传动齿轮F从变速机构部(未图示)传递旋转驱动力,与差速器壳体(未图示)一体地绕轴线X旋转。差速器壳体(未图示)上连结有驱动桥(未图示),从变速机构部(未图示)侧传递来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驱动桥传递给驱动轮(未图示)。从轴线X方向观察,变速器壳体10的周壁部11的终端传动齿轮F的附近区域形成为包围终端传动齿轮F的外周的弧状。在周壁部11,在圆周方向上间距间隔而设置有多个螺栓孔12。周壁部11的纸面外侧的端面11a成为与包围液力变矩器(未图示)的盖之间的接合面。在变速器壳体10,在周壁部11的内侧设置有覆盖终端传动齿轮F的侧面的壁部13。壁部13以沿着终端传动齿轮F的侧面朝向设置在终端传动齿轮F的纸面里侧。在壁部13设置有从所述凸台部131的外周向径向延伸的肋132、133、134。这些肋132、133、134之间的区域R成为与壁部13相比轴线X方向的厚度更薄的薄壁部。在壁部13,在凸台部131的图中下侧的区域设置有台阶部13a。从纸面外侧(未图示的液力变矩器侧)观察,台阶部13a形成为以规定间隔包围后述的支承筒137的外周的大致弧状。如图1的(a)所示,在变速器壳体10的壁部13,从凸台部131观察,在开口部16侧(图中,右侧)设置有向壁部13的纸面里侧凹陷的凹部14。从纸面外侧观察,该凹部14在轴线X周围的圆周方向,设置在从上述肋132遍及到上述的壁部13的台阶部13a的范围内。台阶部13a是规定壁部13和凹部14的边界的壁部。凹部14的比轴线X更位于图中上侧的上侧区域14a沿着肋132延伸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未图示)的周壁部18侧。并且,与高上侧区域14a的下侧相连的下侧区域14b沿着凸台部131的外周131a的切线L方向(图中,上下方向)延伸到周壁部11侧(图中,下侧)。螺栓凸台部121位于下侧区域14b与周壁部11的连接部。在变速器壳体10,凹部14的图中右侧的区域成为设置油泵(未图示)的开口部16。该开口部16形成为朝向纸面里侧具有纵深。形成为在该开口部16的纸面里侧设置有油泵(未图示)。在变速器壳体10的下部设有开口17(参照图1的(b))。固定在变速器壳体10的下部的油盘(未图示)经由该开口17与上述开口部16连通。由终端传动齿轮F溅起后通过自重而落到垂直方向的下侧的油OL最终通过位于开口部16的下部的开口17返回到油盘(未图示)。在凹部14的开口部16侧的侧缘141,上侧区域14a和下侧区域14b的边界部141a为了确保开口部16的图中上下方向的宽度,在图中上下方向位于轴线X的上侧。进而,该边界部141a位于沿着终端传动齿轮F的外周的假想圆Im1的轴线X(旋转轴)侧。因此,在变速器壳体10的壁部13,开口部16延伸到假想圆Im1的内侧的凸台部131的附近。由此,确保了图中左右方向的开口部16的宽度。进而,从轴线X方向观察,终端传动齿轮F的外周侧的一部分区域配置在与开口部16重叠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4的下侧区域14b以确保能够设置支承筒137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的方式而设定。在凹部14,在支承筒137与壁部13侧的台阶部13a之间的区域设置有肋19。图2是变速器壳体10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2的(a)是将变速器壳体10的肋19周围放大的图。图2的(b)是(a)中的A-A剖面图。另外,在图2的(a)中,对向壁部13的纸面里侧凹陷的凹部14(下侧区域14b)的部分附加交叉影线表示。在图2的(b)中,用假想线表示覆盖凹部14的液力变矩器侧的面的折流板5的流量调整部67的周围。如图2的(a)所示,从纸面外侧(未图示的液力变矩器侧:轴线X方向)观察,肋19朝向与后述的终端传动齿轮F的旋转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肋19沿着终端传动齿轮F的直径线Ln形成。在肋19的长度方向上的内径侧的端部191和外径侧的端部192位于同一直径线Ln上。肋1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具备:/n齿轮;/n壳体,其用于收纳所述齿轮;/n折流板,其位于所述齿轮侧面与所述壳体之间,/n所述折流板具有位于所述齿轮的旋转方向的最下游的下游侧端部,/n所述壳体具有朝向所述下游侧端部突出的肋,/n在所述肋的表面与所述折流板的表面之间具有间隙,/n所述肋具有与所述齿轮的旋转方向交叉的线状部分。/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102 JP 2017-2131121.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具备:
齿轮;
壳体,其用于收纳所述齿轮;
折流板,其位于所述齿轮侧面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折流板具有位于所述齿轮的旋转方向的最下游的下游侧端部,
所述壳体具有朝向所述下游侧端部突出的肋,
在所述肋的表面与所述折流板的表面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肋具有与所述齿轮的旋转方向交叉的线状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在与所述折流板重叠的位置具有与油盘连通的开口部,
所述线状部分在从上侧端部朝向下侧端部的中途以所述下侧端部向所述开口部接近的方式形成倾斜角度变化的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在所述下游侧端部的下游侧形成有台阶部,所述台阶部具有比所述肋的表面更接近所述齿轮的侧面的表面。


4.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该驱动力传递装置,具备:
齿轮;
壳体;
折流板,其位于所述齿轮侧面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折流板具有位于所述齿轮的旋转方向的最下游的下游侧端部,
所述壳体具有朝向所述下游侧端部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秋山充洋藤井省吾丰岛太平田村将和
申请(专利权)人:加特可株式会社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