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亚胺粉体、聚酰亚胺清漆和聚酰亚胺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0529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16:22
一种聚酰亚胺粉体,其是由聚酰亚胺粉体A与聚酰亚胺粉体B的共混物构成、可溶于有机溶剂的聚酰亚胺粉体,其特征在于,聚酰亚胺粉体A和聚酰亚胺粉体B分别由具有来自至少一种芳香族二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和来自至少一种四羧酸二酐的结构单元的聚酰亚胺构成,聚酰亚胺粉体A由具有(a‑1)1.2dL/g以上且小于2.1dL/g的比浓粘度、或者(a‑2)100,000g/mol以上且小于250,000g/mol的重均分子量的聚酰亚胺构成,聚酰亚胺粉体B由具有(b‑1)2.1dL/g以上3.0dL/g以下的比浓粘度、或者(b‑2)250,000g/mol以上500,000g/mol以下的重均分子量的聚酰亚胺构成,聚酰亚胺粉体A/聚酰亚胺粉体B的重量比为10/90~90/10的范围,对聚酰亚胺粉体A与聚酰亚胺粉体B的共混物测定的比浓粘度为1.7dL/g~2.5dL/g的范围,或者对聚酰亚胺粉体A与聚酰亚胺粉体B的共混物测定的重均分子量为160,000g/mol~350,000g/mol的范围;该聚酰亚胺粉体可溶于有机溶剂,处理性优异,将该聚酰亚胺粉体以规定的浓度溶解于有机溶剂中而成的清漆可提供耐热性、透明性和机械特性优异的聚酰亚胺膜。

Polyimide powder, varnish and fil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聚酰亚胺粉体、聚酰亚胺清漆和聚酰亚胺膜
本专利技术涉及聚酰亚胺粉体和使用该聚酰亚胺粉体得到的聚酰亚胺清漆以及聚酰亚胺膜,尤其是涉及可提供适合用于显示器用途或电子材料用途、兼具极其优异的耐热性和透明性的聚酰亚胺膜的聚酰亚胺粉体和聚酰亚胺清漆。
技术介绍
聚酰亚胺树脂作为耐热性优异的高分子被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电绝缘领域、电子领域等要求耐热性、高可靠性的广泛领域中。另外,近年来提出了兼具耐热性和透明性的透明聚酰亚胺,例如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由含有氟原子的特定单体合成的适合于光波导的透明性优异的可溶性聚酰亚胺。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使用了特定脂环式二胺的可溶于有机溶剂的透明聚酰亚胺。但是,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未公开聚酰亚胺粉体,另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聚酰亚胺使用了脂环式二胺作为原料,因此缺乏耐热性,存在因加热而着色的问题。作为聚酰亚胺的粉体,公开了下述方法:在可溶性聚酰亚胺的清漆中添加水或甲醇等不良溶剂,使块状的聚酰亚胺树脂析出(专利文献3)。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将二胺类与酸二酐类聚合而得到的聚酰胺酸的酰亚胺化物的粉末。但是,专利文献3和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聚酰亚胺的粉体是经由使作为原料单体的二胺类的摩尔量与酸酐的摩尔量基本相同而聚合得到的聚酰胺酸来制造的,在这种制造方法的情况下,由于轻微的单体称量误差、单体的溶解残留、单体纯度的变动等,聚酰胺酸的聚合度会大幅变动,结果存在所得到的聚酰亚胺粉体的聚合度不稳定的问题。为了防止这种情况,采用了使二胺与酸酐的摩尔量的比例略偏离1而进行聚酰胺酸聚合的方法,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存在聚合度受到溶剂中所含的水分量的影响而发生变动的问题。另外,在聚酰胺酸溶液的阶段,即使为同等聚合度的溶液,在之后的酰亚胺化、粉体化、干燥等工序中,有时也会产生聚合度因聚合物的裂解等而变化的问题。可见,在将聚合度变动的聚酰亚胺粉体直接溶解于溶剂中而作为聚酰亚胺溶液(清漆)使用的情况下,存在下述问题:聚酰亚胺清漆的粘度显著变动,无法进行稳定的聚酰亚胺的制膜,同时存在所得到的聚酰亚胺膜的机械特性降低的情况。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235505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169579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85355专利文献4:日本特表2013-523939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可提供耐热性、透明性和机械性能优异的聚酰亚胺膜、可溶于有机溶剂、处理性优异的聚酰亚胺粉体和聚酰亚胺清漆。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人发现,通过将具有不同的比浓粘度或重均分子量的聚酰亚胺粉体A和聚酰亚胺粉体B以特定范围的重量比例进行共混,可得到提供耐热性、透明性和机械性能极其优异的聚酰亚胺膜、处理性良好的聚酰亚胺粉体和聚酰亚胺清漆,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所示的聚酰亚胺粉体、聚酰亚胺清漆、聚酰亚胺清漆的制造方法和聚酰亚胺膜。[1]一种聚酰亚胺粉体,其是由聚酰亚胺粉体A与聚酰亚胺粉体B的共混物构成、可溶于有机溶剂的聚酰亚胺粉体,其特征在于,聚酰亚胺粉体A和聚酰亚胺粉体B分别由具有来自至少一种芳香族二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和来自至少一种四羧酸二酐的结构单元的聚酰亚胺构成,聚酰亚胺粉体A由具有(a-1)1.2dL/g以上且小于2.1dL/g的比浓粘度、或者(a-2)100,000g/mol以上且小于250,000g/mol的重均分子量的聚酰亚胺构成,聚酰亚胺粉体B由具有(b-1)2.1dL/g以上3.0dL/g以下的比浓粘度、或者(b-2)250,000g/mol以上500,000g/mol以下的重均分子量的聚酰亚胺构成,聚酰亚胺粉体A/聚酰亚胺粉体B的重量比为10/90~90/10的范围,对聚酰亚胺粉体A与聚酰亚胺粉体B的共混物测定的比浓粘度为1.7dL/g~2.5dL/g的范围,或者对聚酰亚胺粉体A与聚酰亚胺粉体B的共混物测定的重均分子量为160,000g/mol~350,000g/mol的范围。[2]如[1]所述的聚酰亚胺粉体,其特征在于,聚酰亚胺粉体A由具有(a-1)1.2dL/g以上且小于2.1dL/g的比浓粘度的聚酰亚胺构成,聚酰亚胺粉体B由具有(b-1)2.1dL/g以上3.0dL/g以下的比浓粘度的聚酰亚胺构成,对聚酰亚胺粉体A与聚酰亚胺粉体B的共混物测定的比浓粘度为1.7dL/g~2.5dL/g的范围。[3]如[1]所述的聚酰亚胺粉体,其特征在于,聚酰亚胺粉体A由具有(a-2)100,000g/mol以上且小于250,000g/mol的重均分子量的聚酰亚胺构成,聚酰亚胺粉体B由具有(b-2)250,000g/mol以上500,000g/mol以下的重均分子量的聚酰亚胺构成,对聚酰亚胺粉体A与聚酰亚胺粉体B的共混物测定的重均分子量为160,000g/mol~350,000g/mol的范围。[4]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酰亚胺粉体,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种芳香族二胺化合物包含至少一种具有氟基的芳香族二胺化合物。[5]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酰亚胺粉体,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种四羧酸二酐包含至少一种具有氟基的芳香族四羧酸二酐。[6]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酰亚胺粉体,其特征在于,聚酰亚胺粉体A和聚酰亚胺粉体B由具有来自同一芳香族二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和来自同一四羧酸二酐的结构单元的聚酰亚胺构成。[7]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酰亚胺粉体,其特征在于,聚酰亚胺粉体A和聚酰亚胺粉体B均由经过下述工序制造的聚酰亚胺构成:向聚酰胺酸的聚合、化学酰亚胺化反应、通过生成的聚酰亚胺的析出而进行的粉体形成、以及干燥。[8]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酰亚胺粉体,其特征在于,对上述聚酰亚胺粉体A与聚酰亚胺粉体B的共混物测定的平均粒径在0.02mm~0.8mm的范围。[9]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酰亚胺粉体,其特征在于,由溶解于有机溶剂中的溶液制膜而得到的厚度50μm的聚酰亚胺膜提供85%以上的总光线透射率和-3~3的范围的黄色度(黄色指数)。[10]一种聚酰亚胺清漆,其特征在于,其在有机溶剂中以1重量%~30重量%的浓度溶解有[1]~[9]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酰亚胺粉体。[11][10]所述的聚酰亚胺清漆的制造方法,其包括按照聚酰亚胺粉体A/聚酰亚胺粉体B的重量比为10/90~90/10的范围的方式将在有机溶剂中以1重量%~30重量%的浓度溶解聚酰亚胺粉体A而成的清漆和在有机溶剂中以1重量%~30重量%的浓度溶解聚酰亚胺粉体B而成的清漆进行共混,上述聚酰亚胺粉体A由具有来自至少一种芳香族二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和来自至少一种四羧酸二酐的结构单元、可溶于有机溶剂、具有(a-1)1.2dL/g以上且小于2.1dL/g的比浓粘度、或者(a-2)100,000g/mol以上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酰亚胺粉体,其是由聚酰亚胺粉体A与聚酰亚胺粉体B的共混物构成、可溶于有机溶剂的聚酰亚胺粉体,其特征在于,/n聚酰亚胺粉体A和聚酰亚胺粉体B分别由具有来自至少一种芳香族二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和来自至少一种四羧酸二酐的结构单元的聚酰亚胺构成,/n聚酰亚胺粉体A由具有(a-1)1.2dL/g以上且小于2.1dL/g的比浓粘度、或者(a-2)100,000g/mol以上且小于250,000g/mol的重均分子量的聚酰亚胺构成,/n聚酰亚胺粉体B由具有(b-1)2.1dL/g以上3.0dL/g以下的比浓粘度、或者(b-2)250,000g/mol以上500,000g/mol以下的重均分子量的聚酰亚胺构成,/n聚酰亚胺粉体A/聚酰亚胺粉体B的重量比为10/90~90/10的范围,/n对聚酰亚胺粉体A与聚酰亚胺粉体B的共混物测定的比浓粘度为1.7dL/g~2.5dL/g的范围,或者对聚酰亚胺粉体A与聚酰亚胺粉体B的共混物测定的重均分子量为160,000g/mol~350,000g/mol的范围。/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926 JP 2017-184759;20170926 JP 2017-1847601.一种聚酰亚胺粉体,其是由聚酰亚胺粉体A与聚酰亚胺粉体B的共混物构成、可溶于有机溶剂的聚酰亚胺粉体,其特征在于,
聚酰亚胺粉体A和聚酰亚胺粉体B分别由具有来自至少一种芳香族二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和来自至少一种四羧酸二酐的结构单元的聚酰亚胺构成,
聚酰亚胺粉体A由具有(a-1)1.2dL/g以上且小于2.1dL/g的比浓粘度、或者(a-2)100,000g/mol以上且小于250,000g/mol的重均分子量的聚酰亚胺构成,
聚酰亚胺粉体B由具有(b-1)2.1dL/g以上3.0dL/g以下的比浓粘度、或者(b-2)250,000g/mol以上500,000g/mol以下的重均分子量的聚酰亚胺构成,
聚酰亚胺粉体A/聚酰亚胺粉体B的重量比为10/90~90/10的范围,
对聚酰亚胺粉体A与聚酰亚胺粉体B的共混物测定的比浓粘度为1.7dL/g~2.5dL/g的范围,或者对聚酰亚胺粉体A与聚酰亚胺粉体B的共混物测定的重均分子量为160,000g/mol~350,000g/mol的范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粉体,其特征在于,
聚酰亚胺粉体A由具有(a-1)1.2dL/g以上且小于2.1dL/g的比浓粘度的聚酰亚胺构成,
聚酰亚胺粉体B由具有(b-1)2.1dL/g以上3.0dL/g以下的比浓粘度的聚酰亚胺构成,
对聚酰亚胺粉体A与聚酰亚胺粉体B的共混物测定的比浓粘度为1.7dL/g~2.5dL/g的范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粉体,其特征在于,
聚酰亚胺粉体A由具有(a-2)100,000g/mol以上且小于250,000g/mol的重均分子量的聚酰亚胺构成,
聚酰亚胺粉体B由具有(b-2)250,000g/mol以上500,000g/mol以下的重均分子量的聚酰亚胺构成,
对聚酰亚胺粉体A与聚酰亚胺粉体B的共混物测定的重均分子量为160,000g/mol~350,000g/mol的范围。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酰亚胺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芳香族二胺化合物包含至少一种具有氟基的芳香族二胺化合物。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酰亚胺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四羧酸二酐包含至少一种具有氟基的芳香族四羧酸二酐。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酰亚胺粉体,其特征在于,聚酰亚胺粉体A和聚酰亚胺粉体B由具有来自同一芳香族二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和来自同一四羧酸二酐的结构单元的聚酰亚胺构成。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酰亚胺粉体,其特征在于,聚酰亚胺粉体A和聚酰亚胺粉体B均由经过下述工序制造的聚酰亚胺构成:向聚酰胺酸的聚合、化学酰亚胺化反应、通过生成的聚酰亚胺的析出而进行的粉体形成、以及干燥。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酰亚胺粉体,其特征在于,对所述聚酰亚胺粉体A与聚酰亚胺粉体B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圭三山田俊辅长岛丰清水诚吾
申请(专利权)人:河村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