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保护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9938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12: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保护器,包括:壳体,壳体底部设有静触片,静触片的一端设置有静触点,静触片的另一端与第一接线端子连接,双金属元件一端设置有动触点,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双金属元件另一端与第二接线端子连接,壳体一侧壁开设有贯穿的第二通孔,第一接线端子部分伸出第二通孔,第二接线端子部分伸出第二通孔,壳体内侧壁设置有信息采集组,信息采集组包括温度传感器和压强传感器,壳体内侧壁设置有通风电磁阀,温度传感器、压强传感器和通风电磁阀分别与处理器连接。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热保护器,用于解决热保护器的壳体在气压的变化作用下会发生破裂和变形,影响热保护器的保护效果的问题。

A thermal prot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保护器
本技术涉及热保护
,特别是涉及一种热保护器。
技术介绍
用电设备在遇到电流电压值不稳定时容易产生用电安全的隐患,现有的热保护器件主要通过双金属片来完成电路保护的,但是现有技术中,当热保护器受热后,热保护器内的空气会受热膨胀,当热保护器降到常温时,内部空气优惠遇冷收缩体积。长时间使用,热保护器的外壳在气压的变化作用下会发生破裂和变形,影响热保护器的保护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保护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热保护器受热后,热保护器内的空气会受热膨胀,当热保护器降到常温时,内部空气优惠遇冷收缩体积。长时间使用,热保护器的外壳在气压的变化作用下会发生破裂和变形,影响热保护器的保护效果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热保护器,包括:壳体、静触点、动触点、双金属元件和静触片,所述壳体底部设有所述静触片,所述静触片的一端设置有所述静触点,所述静触片的另一端与第一接线端子连接,所述壳体顶部内侧壁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对应所述双金属元件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双金属元件贯穿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双金属元件一端设置有所述动触点,所述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接触,所述双金属元件另一端与第二接线端子连接,所述壳体一侧壁开设有贯穿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接线端子部分伸出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接线端子部分伸出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设有用于封孔的树脂胶,所述壳体内侧壁设置有信息采集组,所述信息采集组包括温度传感器和压强传感器,所述壳体内侧壁设置有通风电磁阀,所述温度传感器、压强传感器和通风电磁阀分别与处理器连接。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内部设有PTC发热元件,所述PTC发热元件的第一导电面与所述静触片连接,所述PTC发热元件的第二导电面与所述双金属元件远离所述动触点端连接,通过设置PTC发热元件,在当被保护的电器用具及设备发生故障而发热,双金属元件感受到预制温度时而迅速反转拉动动触点与静触点断开,PTC发热元件开始工作,PTC发热元件以恒定的发热温度给双金属元件补充热量,使双金属元件不得因温度下降而恢复翻转,被保护电器用具及设备的电路长时间都处于断开状态,从而保证了被保护电器设备的绝对安全性。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PTC发热元件为陶瓷PTC发热元件,陶瓷PTC发热元件结构简单、升温迅速、温度补偿快且使用寿命长。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内部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与设有第二通孔的所述壳体侧壁之间形成一空腔,所述双金属元件部分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静触片部分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空腔内设置有干燥盒,所述干燥盒内设有干燥剂,所述干燥盒与所述挡板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挡板及干燥剂,可防止外界水气侵袭,避免受潮。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静触片通过铆钉固定于所述壳体底部,通过铆钉使得静触片固定于壳体底部不发生位置变化。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静触点和动触点均为长方形,长方形的静触点与长方形的动触点在保证接触面大的情况下,减少材料,降低了成本。如上所述,本技术一种热保护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温度传感器、压强传感器、通风电磁阀和处理器配合,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壳体内温度达到预设温度阈值时,处理器控制通风电磁阀打开,壳体内外连通;在压强传感器检测到壳体内压强达到预设压强阈值时,处理器控制通风电磁阀打开,壳体内外连通,保证壳体不会在气压的变化作用下会发生破裂和变形,设计合理,适于生产和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热保护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热保护器在被保护的电器用具及设备发生故障而发热的状态图;图3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热保护器的侧视图;图4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热保护器的立体图;图5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热保护器中信息采集组的框图;图6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热保护器的连接框图。其中,附图标记具体说明如下:1.壳体;2.双金属元件;3.动触点;4.静触点;5.PTC发热元件;6.支撑架;7.挡板;8.干燥盒;9.第二接线端子;10.第一接线端子;11.温度传感器;12.压强传感器;13.处理器;14.通风电磁阀;15.静触片;16.第二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6。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请参阅图1至图6,本技术提供一种热保护器,包括:壳体1、静触点4、动触点3、双金属元件2和静触片15,壳体1底部设有静触片15,静触片15的一端设置有静触点4,静触片15的另一端与第一接线端子10连接,壳体1顶部内侧壁设置有支撑架6,支撑架6对应双金属元件2设置有第一通孔,双金属元件2贯穿第一通孔,双金属元件2一端设置有动触点3,动触点3与静触点4接触,双金属元件2另一端与第二接线端子9连接,壳体1一侧壁开设有贯穿的第二通孔16,第一接线端子10部分伸出第二通孔16,第二接线端子9部分伸出第二通孔16,第二通孔16内设有用于封孔的树脂胶,壳体1内侧壁设置有信息采集组,信息采集组包括温度传感器11和压强传感器12,壳体1内侧壁设置有通风电磁阀14,温度传感器11、压强传感器12和通风电磁阀14分别与处理器13连接。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保护器,壳体1内部设有PTC发热元件5,PTC发热元件5的第一导电面与静触片15连接,PTC发热元件5的第二导电面与双金属元件2远离动触点3端连接,通过设置PTC发热元件5,在当被保护的电器用具及设备发生故障而发热,双金属元件2感受到预制温度时而迅速反转拉动动触点3与静触点4断开,PTC发热元件5开始工作,PTC发热元件5以恒定的发热温度给双金属元件2补充热量,使双金属元件2不得因温度下降而恢复翻转,被保护电器用具及设备的电路长时间都处于断开状态,从而保证了被保护电器设备的绝对安全性。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保护器,PTC发热元件5为陶瓷PTC发热元件,陶瓷PTC发热元件结构简单、升温迅速、温度补偿快且使用寿命长。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保护器,壳体1内部设有挡板7,挡板7与设有第二通孔16的壳体1侧壁之间形成一空腔,双金属元件2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保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静触点、动触点、双金属元件和静触片,所述壳体底部设有所述静触片,所述静触片的一端设置有所述静触点,所述静触片的另一端与第一接线端子连接,所述壳体顶部内侧壁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对应所述双金属元件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双金属元件贯穿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双金属元件一端设置有所述动触点,所述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接触,所述双金属元件另一端与第二接线端子连接,所述壳体一侧壁开设有贯穿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接线端子部分伸出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接线端子部分伸出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设有用于封孔的树脂胶,所述壳体内侧壁设置有信息采集组,所述信息采集组包括温度传感器和压强传感器,所述壳体内侧壁设置有通风电磁阀,所述温度传感器、压强传感器和通风电磁阀分别与处理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保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静触点、动触点、双金属元件和静触片,所述壳体底部设有所述静触片,所述静触片的一端设置有所述静触点,所述静触片的另一端与第一接线端子连接,所述壳体顶部内侧壁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对应所述双金属元件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双金属元件贯穿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双金属元件一端设置有所述动触点,所述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接触,所述双金属元件另一端与第二接线端子连接,所述壳体一侧壁开设有贯穿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接线端子部分伸出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接线端子部分伸出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设有用于封孔的树脂胶,所述壳体内侧壁设置有信息采集组,所述信息采集组包括温度传感器和压强传感器,所述壳体内侧壁设置有通风电磁阀,所述温度传感器、压强传感器和通风电磁阀分别与处理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保护器,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栋梁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工业园区凯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