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功率微动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9928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12:03
一种大功率微动开关,包括壳体、开关按钮、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以及动触头,壳体包括外壳和底座,外壳扣合在底座上方,第一静触头和第二电触头均设置在外壳内,第一静触头位于第二静触头的上方,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的引脚穿过底座裸露在外,开关按钮与动触头连接,开关按钮带动动触头在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之间移动,开关按钮处于不下压状态时,动触头与第二触头接触,开关按钮处于下压状态时,动触头与第一触头接触。优点在于,开关按钮整体由三个弹簧推动,相比传统微动开关具有更大的复位力,能够避免长时间使用弹簧疲劳,造成复位失效的情况发生。

A high power microswit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功率微动开关
本技术涉及一种微动开关,尤其涉及一种大功率微动开关。
技术介绍
微动开关通常用于电气设备,用于控制电路的通断和切换,特别适用于行程较小的开关按钮,由于微动开关提及较小,其内部的零部件例如金属片,电触点也都更加小巧,各个电气元器件之间的间距也非常狭小,也就导致当通断电路功率较大时,可能导致触点分离力不足,速度过慢,复位弹簧老化,最终元器件熔断,造成短路等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通断更可靠,安全性更高,能够适应更大功率的一种大功率微动开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大功率微动开关,包括壳体、开关按钮、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以及动触头,壳体包括外壳和底座,外壳扣合在底座上方,第一静触头和第二电触头均设置在外壳内,第一静触头位于第二静触头的上方,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的引脚穿过底座裸露在外,开关按钮与动触头连接,开关按钮带动动触头在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之间移动,开关按钮处于不下压状态时,动触头与第二触头接触,开关按钮处于下压状态时,动触头与第一触头接触。进一步地,开关按钮与动触头通过第一复位弹簧连接,动触头包括动触点和动触片,动触点分别设置在动触片的两端,动触片中间设有开槽,开槽的横向两侧设有定位凸起,第一复位弹簧一端套设在定位凸起上,另一端与开关按钮连接。进一步地,开关按钮的底部设有按钮凸台,相应地底座上设有凹孔,凹孔内设有底座凸台,按钮凸台之间和底座凸台之间设有第二复位弹簧,第二复位弹簧一端套设在按钮凸台上,另一端套设在底座凸台上。进一步地,开关按钮中部为空腔结构,空腔结构处设有双凸台结构,双凸台结构与开关按钮一体成型,第一复位弹簧一端套设在动触片的定位凸起上,另一端套设在双凸台结构上。进一步地,底座上设有用于固定第一静触头以及第二静触头的安装座。进一步地,安装座包括第一静触头安装座和第二静触头安装座,第一静触头安装座位于第二静触头安装座上方,第二静触头安装座上设有第二静触头安装孔,第二静触头插入第二静触头安装孔,第二静触头的引脚一端抵靠在第二静触头安装座平面上,另一端穿过底座裸露在外。进一步地,第一静触头安装座为直角薄壁支撑座,第一静触头的引脚抵靠在直角薄壁支撑座的上端平面上,壳体在第一静触头的相应位置上设有第一静触头安装孔,第一静触头插入在第一静触头安装孔上。进一步地,底座宽度方向的两侧平面上还设有用于扣合外壳的卡扣。进一步地,第一卡扣的外轮廓四周设有便于将外壳和底座分离的内凹平面。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静触头的两个触点被分置在微动开关的两侧,使得两者之间的间距更大,减少电路通断过程中电弧所造成的影响。在整体尺寸未按比例增加的情况下,开关按钮整体由三个弹簧推动,相比传统微动开关具有更大的复位力,能够避免长时间使用弹簧疲劳,造成复位失效的情况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大功率微动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大功率微动开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大功率微动开关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大功率微动开关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大功率微动开关动触片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大功率微动开关开关按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壳体1、底座2、开关按钮3、第一静触头4、第二静触头5、动触头6、动触片7、第一复位弹簧8、第二复位弹簧9、第一静触头安装座21、第二静触头安装座22、凹孔23、底座凸台24、卡扣25、内凹平面26、双凸台结构31、按钮凸台32、第一静触头的引脚41、第二静触头的引脚42、定位凸起7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1-6,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一种大功率微动开关,包括壳体1、开关按钮3、第一静触头4、第二静触头5以及动触头6,第一静触头4设有两个,分别设置在壳体1长度方向两端,第二静触头5同样设有两个,同样分别设置在壳体1长度方向的两端,壳体1包括外壳和底座2,外壳通过卡扣25扣合在底座2上方,卡扣25的四周为内凹平面26,设计内凹平面26能够便于细物插入将壳体1进行拆卸。第一静触头4和第二电触头均设置在外壳内,第一静触头4位于第二静触头5的上方,第一静触头4和第二静触头5垂直位置对应,第一静触头的引脚41和第二静触头的引脚42穿过底座2裸露在外,两个第一静触头4及其引脚组成一路电路,两个第二静触头5及其引脚组成另一路电路,开关按钮3与动触头6连接,开关按钮3带动动触头6在第一静触头4和第二静触头5之间移动,开关按钮3处于不下压状态时,动触头6与第二触头接触,开关按钮3处于下压状态时,动触头6与第一触头接触。开关按钮的底部设有按钮凸台32,相应地底座上设有凹孔23,凹孔23内设有底座凸台24,按钮凸台32之间和底座凸台24之间设有第二复位弹簧9,第二复位弹簧9一端套设在按钮凸台32上,另一端套设在底座凸台24上。第二复位弹簧9给予直接向上的回复力。开关按钮3与动触头6通过第一复位弹簧8连接,第一复位弹簧8提供斜向方向的直接作用力,动触头6包括动触点和动触片7,动触点分别设置在动触片7的两端,动触片7中间设有开槽,开槽的横向两侧设有定位凸起71,第一复位弹簧8一端套设在定位凸起71上,另一端与开关按钮3连接。开关按钮3中部为空腔结构,空腔结构处设有双凸台结构31,双凸台结构31与开关按钮3一体成型,第一复位弹簧8一端套设在动触片7的定位凸起71上,另一端套设在双凸台结构31上。双凸台结构31分别指向开关按钮3的两侧,开关按钮3与动触头6的联动关系如下,在不下压状态时,双凸台结构31,定位凸台以及第一复位弹簧8之间为斜角,斜角弹簧施力方向偏下,驱动动触片7向下,使动触头6与第二静触头5接触。当开关按钮3下压时,下压过程中,弹簧经过由偏向下的施力方向逐渐变成偏向上的施力方向,带动动触头6向上移动,使动触头6与第一静触头4接触。这样,开关按钮3的弹性复位共有三个弹簧同时施加作用力,具有较大的回复力。第一静触头安装座21位于第二静触头安装座22上方,第二静触头安装座22上设有第二静触头安装孔,第二静触头5插入第二静触头安装孔,第二静触头5的引脚一端抵靠在第二静触头安装座22平面上,第一静触头安装座21为直角薄壁支撑座,第二静触头5位于直角薄壁支撑座内侧,第一静触头4的引脚抵靠在直角薄壁支撑座的上端平面上,壳体1在第一静触头4的相应位置上设有第一静触头4安装孔,第一静触头4插入在第一静触头4安装孔上。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功率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开关按钮、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以及动触头,壳体包括外壳和底座,外壳扣合在底座上方,第一静触头和第二电触头均设置在外壳内,第一静触头位于第二静触头的上方,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的引脚穿过底座裸露在外,开关按钮与动触头连接,开关按钮带动动触头在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之间移动,开关按钮处于不下压状态时,动触头与第二触头接触,开关按钮处于下压状态时,动触头与第一触头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功率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开关按钮、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以及动触头,壳体包括外壳和底座,外壳扣合在底座上方,第一静触头和第二电触头均设置在外壳内,第一静触头位于第二静触头的上方,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的引脚穿过底座裸露在外,开关按钮与动触头连接,开关按钮带动动触头在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之间移动,开关按钮处于不下压状态时,动触头与第二触头接触,开关按钮处于下压状态时,动触头与第一触头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功率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开关按钮与动触头通过第一复位弹簧连接,动触头包括动触点和动触片,动触点分别设置在动触片的两端,动触片中间设有开槽,开槽的横向两侧设有定位凸起,第一复位弹簧一端套设在定位凸起上,另一端与开关按钮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功率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开关按钮的底部设有按钮凸台,相应地底座上设有凹孔,凹孔内设有底座凸台,按钮凸台之间和底座凸台之间设有第二复位弹簧,第二复位弹簧一端套设在按钮凸台上,另一端套设在底座凸台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大功率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开关按钮中部为空腔结构,空腔结构处设有双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翔翔
申请(专利权)人:乐清市万度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