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束端子的护套结构,包括护套本体,所述护套本体包括第一半套体以及于所述第一半套体相合的第二半套体,所述第一半套体下边缘与所述第二半套体下边缘固定,且所述第一半套体顶部设有连接带,所述第二半套体顶部外表面开设有嵌合槽;所述连接带一端与所述第一半套体顶部固定,另一端固定有嵌设于所述嵌合槽内的嵌合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该护套结构容易安装在线束端子上,简化了端子的装配过程,有利于提升电线端子护套的安装效率。
A sheath structure of harness termin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束端子的护套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器配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线束端子的护套结构。
技术介绍
电工学中,端子多指接线终端,又叫接线端子,种类分单孔,双孔,插口,挂钩等,从材料分,铜镀银,铜镀锌,铜,铝,铁等,它们的作用主要传递电信号或导电用。线束端子上通常套设有护套,用于防护端子,防止端子被腐蚀或者损伤,且护套通常为绝缘材料制成,用于放置端子接线后与其他导电部件接触而损伤电路。在电工装配过程中,护套通常由电线为安装端子的一端穿入,然后再套在端子上,然后再安装电线另一端的端子,装配过程比较复杂,效率不高。为此,亟需一种线束端子的护套结构,该护套结构容易安装在线束端子上,简化了端子的装配过程,有利于提升电线端子护套的安装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束端子的护套结构,该线束端子的护套结构方便了护套的安装,简化了端子的装配过程,有利于提升电线端子护套的安装效率。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线束端子的护套结构,包括护套本体,所述护套本体包括第一半套体以及于所述第一半套体相合的第二半套体,所述第一半套体下边缘与所述第二半套体下边缘固定,且所述第一半套体顶部设有连接带,所述第二半套体顶部外表面开设有嵌合槽;所述连接带一端与所述第一半套体顶部固定,另一端固定有嵌设于所述嵌合槽内的嵌合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安装线束端子的护套时,操作人员将护套本体的第一半套体以及第二半套体张开并套设于端子上,然后操作人员闭合护套本体,使得第一半套体上侧边缘以及第二半套体上侧边缘相合,然后操纵人员将通过连接带与第二半套体固定的嵌合体挤压进入第一半套体上的嵌合槽内,即可使得第一半套体与第二半套体连接固定,从而使得护套本体于线束端子上套设完毕,该安装过程与传统护套的安装过程相比,避免了从线束一端套入护套的步骤,且无需在线束上套上护套后再固定端子,简化了线束端子的装配过程,有利于提升电线端子护套的安装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嵌合槽内壁设有弹性塑料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嵌合体嵌入嵌合槽内时,嵌合体与嵌合槽内壁上的弹性塑料层相抵,由于该弹性塑料层的硬度相较于第一半套体本身的橡胶材质来说更硬,故而加强了嵌合槽夹紧嵌合体的效果,防止嵌合体脱离嵌合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半套体开设所述嵌合槽的表面固定有止回条,所述止回条一端设置于所述嵌合槽一侧,另一端弯曲并延伸至嵌合槽开口外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嵌合体挤压进入嵌合槽内的工程中,嵌合体抵住嵌合槽开口处的止回条,使得止回条弯曲,从而使得嵌合体最终挤压至嵌合槽内并位于止回条靠近嵌合槽的一侧,此时,止回条与嵌合体相抵,对嵌合体具有一个阻碍嵌合体脱离嵌合槽的作用,使得第一半套体与第二半套体连接稳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止回条于所述嵌合槽上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止回条沿嵌合槽的长度方向排列并分别位于连接带两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止回条设置于连接带两侧,使得止回条对嵌合体的阻碍作用更均匀,且防止止回条的位置阻碍到连接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嵌合槽的横断面呈270°的扇形,所述嵌合体为圆柱状,所述嵌合体的圆柱面与所述连接带固定;所述嵌合体的圆柱面与嵌合槽的内壁以及所述止回条靠近嵌合槽内的弧形表面贴合并相抵。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嵌合体挤压进入嵌合槽内时,嵌合体露出嵌合槽的弧形表面与止回条的弧形表面贴合并相抵,从而使得止回条对嵌合体的阻碍作用更充分。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半套体上侧边缘固定有第一柔性条,所述第二半套体上侧边缘固定有第二柔性条;所述第一柔性条与所述第二柔性条相抵,且所述第一柔性条与所述第二柔性条相抵的表面沿从第一半套体外到内的方向逐渐远离所述嵌合槽并倾斜。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护套本体套上端子上时,操作人员合上第一半套体与第二半套体,使得第一柔性条与第二柔性条相抵并相互挤压,此时,第二柔性条沿斜面朝向护套本体内移动,使得第二半套体上侧边缘朝向护套本体内弯曲,此时,嵌合槽的开口相对于其初始状态张开程度更大,方便操作人员将嵌合块挤压进入嵌合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半套体顶部固定有弹性座,所述连接带远离所述嵌合体的一端与所述弹性座固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座的设置,增强了连接带与第二半套体之间的连接。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当安装线束端子的护套时,操作人员将护套本体的第一半套体以及第二半套体张开并套设于端子上,然后操作人员闭合护套本体,使得第一半套体上侧边缘以及第二半套体上侧边缘相合,然后操纵人员将通过连接带与第二半套体固定的嵌合体挤压进入第一半套体上的嵌合槽内,即可使得第一半套体与第二半套体连接固定,从而使得护套本体于线束端子上套设完毕,该安装过程与传统护套的安装过程相比,避免了从线束一端套入护套的步骤,且无需在线束上套上护套后再固定端子,简化了线束端子的装配过程,有利于提升电线端子护套的安装效率;2.在嵌合体挤压进入嵌合槽内的工程中,嵌合体抵住嵌合槽开口处的止回条,使得止回条弯曲,从而使得嵌合体最终挤压至嵌合槽内并位于止回条靠近嵌合槽的一侧,此时,止回条与嵌合体相抵,对嵌合体具有一个阻碍嵌合体脱离嵌合槽的作用,使得第一半套体与第二半套体连接稳固;3.当护套本体套上端子上时,操作人员合上第一半套体与第二半套体,使得第一柔性条与第二柔性条相抵并相互挤压,此时,第二柔性条沿斜面朝向护套本体内移动,使得第二半套体上侧边缘朝向护套本体内弯曲,此时,嵌合槽的开口相对于其初始状态张开程度更大,方便操作人员将嵌合块挤压进入嵌合槽。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第一半套体;11、第一半管体;12、第二半管体;13、第一柔性条;2、第二半套体;21、第三半管体;22、第四半管体;23、第二柔性条;3、连接部;31、弹性座;32、连接带;33、嵌合体;34、嵌合槽;341、弹性塑料层;35、止回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线束端子的护套结构,包括护套本体。护套本体由橡胶材料制成,其分为第一半套体1以及第二半套体2。第一半套体1包括第一半管体11以及第二半管体12,第一半管体11的横截面呈矩形,第二半管体12的横截面呈圆形,且第一半管体11与第二半管体12之间一体成型,使得第一半管体11与第二半管体12的横截面自然过渡。第二半套体2包括第三半管体21以及第四半管体22,第三半管体21的横截面呈矩形,第四半管体22的横截面呈圆形,且第三半管体21与第四半管体22之间一体成型,使得第一半管体11与第二半管体12的横截面自然过渡。第一半套体1与第二半套体2关于护套本体的竖直平分面对称设置,第一半管体11与第三半管体21相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束端子的护套结构,包括护套本体,其特征是:所述护套本体包括第一半套体(1)以及于所述第一半套体(1)相合的第二半套体(2),所述第一半套体(1)下边缘与所述第二半套体(2)下边缘固定,且所述第一半套体(1)顶部设有连接带(32),所述第二半套体(2)顶部外表面开设有嵌合槽(34);所述连接带(32)一端与所述第一半套体(1)顶部固定,另一端固定有嵌设于所述嵌合槽(34)内的嵌合体(3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束端子的护套结构,包括护套本体,其特征是:所述护套本体包括第一半套体(1)以及于所述第一半套体(1)相合的第二半套体(2),所述第一半套体(1)下边缘与所述第二半套体(2)下边缘固定,且所述第一半套体(1)顶部设有连接带(32),所述第二半套体(2)顶部外表面开设有嵌合槽(34);所述连接带(32)一端与所述第一半套体(1)顶部固定,另一端固定有嵌设于所述嵌合槽(34)内的嵌合体(3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束端子的护套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嵌合槽(34)内壁设有弹性塑料层(34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束端子的护套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半套体(2)开设所述嵌合槽(34)的表面固定有止回条(35),所述止回条(35)一端设置于所述嵌合槽(34)一侧,另一端弯曲并延伸至嵌合槽(34)开口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线束端子的护套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止回条(35)于所述嵌合槽(34)上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止回条(35)沿嵌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灵利,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市中正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