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线路潜在故障识别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086624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6: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配电线路潜在故障识别方法,包括步骤:实时采集线路三相工频电压信号、三相工频电流信号、三相电压行波信号以及各个开关的状态信息;根据三相电压行波与三相电流行波,检测行波是否启动;根据零模电压初始行波与零模电流初始行波的极性,判断扰动是否位于区内;利用三相工频电压以及开关的状态信息,判断扰动类型;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故障识别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潜在故障引起的单相接地短路故障的次数,减少线路的盲目检修,提高配网运维效率。

Potential fault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distribution l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配电线路潜在故障识别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系统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利用工频、行波和开关状态信息的配电线路潜在故障识别方法。
技术介绍
潜在故障本质上不是一种故障,但是在不断恶劣的运行环境中潜在故障极容易引起实际的故障,影响到网络的安全供电。在本专利技术研究的配电网络范围中,最常见的潜在故障是电缆线路绝缘缺陷引起的局部击穿。随着配电网的不断发展和升级改造,电缆线路已经是配电线路的主流,占据了绝大多数。在我国电力电缆线路的铺设环境一般位于地下沟道中,空气相对潮湿,沟道埋深较贴近地面。在这样的运行外部环境中,电缆线路的外部绝缘极容易遭受破坏,如潮湿空气的逐渐侵蚀外绝缘层从而导致了电缆绝缘老化,埋深近地面易导致其他施工作业破坏电缆甚至直接导致其故障而退出运行。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较长的电缆线路是由多段电缆拼接而成,在电缆接头处,电缆的绝缘能力相对脆弱,也是电缆故障频发的部分。电缆线路绝缘逐渐遭受破坏后,即使在正常的运行电压水平下,绝缘劣化处容易发生瞬时性击穿——对地短路现象,虽然只是短暂瞬时的对地短路,但在短路的瞬时过程中也会产生较大的短路电流,这对电缆的外部绝缘造成了进一步的伤害。这样反复不断的瞬时击穿,会逐渐破坏电缆线路的外部绝缘,直至外部绝缘破坏导致永久性的单相接地故障。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相邻电缆线路外部绝缘水平也不佳的情况下,单相接地故障极容易演变成两相相间短路,这将对配电线路,供电负荷和配电网造成更大影响。在我国35kV及其以下的配电网中性点采用非有效接地的方式,所以网络中若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故障,故障电流没有通路,不会造成线路中电流急剧增大,传统的过电流保护对这种故障就不起作用,无法在故障后立刻识别该类故障是单相接地故障然后保护迅速动作跳闸保护线路。相反,故障相的电压趋于地电压,非故障相的电压上升为线电压,这对非故障相电缆线路的绝缘又是一种考验,甚至是伤害,尤其是当非故障相的电缆线路自身也存在绝缘缺陷时,极易由单相接地故障逐渐演变成相间故障,对配电网的安全供电进一步造成影响,对设备健康造成威胁。由此可知,电缆线路绝缘缺陷这类潜在故障对配电网健康和其正常运行的影响举足轻重。所以,对配电线路中潜在故障成功的识别意义非凡且刻不容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利用工频、行波和开关状态信息的配电线路潜在故障识别方法。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配电线路潜在故障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配电线路上所有开关处布置测量点,实时测量线路三相工频电压信号、三相工频电流信号、三相电压行波信号以及各个开关的状态信息,行波采样频率为2MHz,工频采样频率为1KHz;S2、实时判断所采集的行波信号是否超过阈值,若三相电压行波或三相电流行波中任一行波超过阈值,则判定为行波启动;S3、若行波启动,则分别对馈线各区段进行扰动位置判断,并判断扰动位置是否位于该区段内,若是,则执行步骤S4;S4、利用该区段对应测量点采集到的三相工频电压以及开关的状态信息,进行扰动类型判断分析,识别是否为潜在故障。优选的,所述步骤S3中,各区段进行扰动位置判断的策略为:利用三相电压行波合成零模电压行波,利用三相电流行波合成零模电流行波,再对零模电压行波与零模电流行波进行小波变换并求模极大值,具体采用三次中心B样条函数的导函数作为小波函数,进行4层小波变换,利用第2层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正负表示零模电压与电流初始行波的极性,若零模电压初始行波与零模电流初始行波极性相反,则判定扰动位于测量点的负荷侧,若零模电压初始行波与零模电流初始行波极性相同,则判定扰动位于测量点的电源侧。优选的,所述步骤S3中,判断扰动位置是否位于该区段内的策略为:从电源侧出发,检测每个测量点的扰动位置判定结果,若第一个测量点判定扰动位于测量点的电源侧,则扰动不在本条馈线上;若第一个测量点判定扰动位于测量点的负荷侧,则继续检测下一个测量点的判定结果;若第二个测量点判定扰动位于测量点的电源侧,则判定扰动位于第一与第二个测量点之间的线路上,若第二个测量点判定扰动位于测量点的负荷侧,则继续检测下一个测量点的判定结果,依此类推,扰动点前的测量点判定扰动位于测量点的负荷侧,扰动点后的测量点判定扰动位于测量点的电源侧;若直到最后一个测量点,仍始终判定扰动位于测量点的负荷侧,则扰动位于最后一段线路上。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对于35KV及以下的配电线路,电压阈值设为5V,电流阈值设为2.5A。优选的,判断扰动类型的策略包括:基于出线处的工频电压,排除故障扰动,并判断故障相;若稳态三相工频电压中有一相为0,另外两相电压增大,且电压变化均超过阈值,阈值为50V,则判定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且电压为0的相即为故障相。优选的,判断扰动类型的策略包括:基于开关状态信息,排除开关扰动,若测量点检测到开关分闸信号,则判定为开关分闸操作;若测量点检测到开关合闸信号,则判定为开关合闸操作。优选的,判断扰动类型的策略包括:基于故障相电压波形,排除雷击为故障干扰,与标准雷电压波形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即判定为雷击事件;Y为检测到的扰动电压波形,U为标准雷电压波形,Cov(Y,U)为Y与U的协方差,Var[Y]为Y的方差,Var[U]为U的方差,r(Y,U)为Y与U的相关系数。优选的,基于同一区段扰动频率,判定潜在故障,持续对故障区段进行监测,若该区段在规定时间内连续3次判定可能存在潜在故障,则判定该区段存在潜在故障,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维修与更换。优选的,所述规定时间取电力系统2个周波的时间。本专利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潜在故障引起的单相接地短路故障的次数,减少线路的盲目检修,提高配网运维效率。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配电线路潜在故障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一种配电线路潜在故障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配电线路上所有开关处布置测量点,实时测量线路三相工频电压信号、三相工频电流信号、三相电压行波信号以及各个开关的状态信息,行波采样频率为2MHz,工频采样频率为1KHz;S2、实时判断所采集的行波信号是否超过阈值,若三相电压行波或三相电流行波中任一行波超过阈值,则判定为行波启动;S3、若行波启动,则分别对馈线各区段进行扰动位置判断,并判断扰动位置是否位于该区段内,若是,则执行步骤S4;S4、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配电线路潜在故障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在配电线路上所有开关处布置测量点,实时测量线路三相工频电压信号、三相工频电流信号、三相电压行波信号以及各个开关的状态信息,行波采样频率为2MHz,工频采样频率为1KHz;/nS2、实时判断所采集的行波信号是否超过阈值,若三相电压行波或三相电流行波中任一行波超过阈值,则判定为行波启动,执行步骤S3;/nS3、分别对馈线各区段进行扰动位置判断,并判断扰动位置是否位于该区段内,若是,则执行步骤S4;/nS4、利用该区段对应测量点采集到的三相工频电压以及开关的状态信息,进行扰动类型判断分析,识别是否为潜在故障。/n

【技术特征摘要】
1.配电线路潜在故障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在配电线路上所有开关处布置测量点,实时测量线路三相工频电压信号、三相工频电流信号、三相电压行波信号以及各个开关的状态信息,行波采样频率为2MHz,工频采样频率为1KHz;
S2、实时判断所采集的行波信号是否超过阈值,若三相电压行波或三相电流行波中任一行波超过阈值,则判定为行波启动,执行步骤S3;
S3、分别对馈线各区段进行扰动位置判断,并判断扰动位置是否位于该区段内,若是,则执行步骤S4;
S4、利用该区段对应测量点采集到的三相工频电压以及开关的状态信息,进行扰动类型判断分析,识别是否为潜在故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线路潜在故障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各区段进行扰动位置判断的策略为:利用三相电压行波合成零模电压行波,利用三相电流行波合成零模电流行波,再对零模电压行波与零模电流行波进行小波变换并求模极大值,具体采用三次中心B样条函数的导函数作为小波函数,进行4层小波变换,利用第2层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的正负表示零模电压与电流初始行波的极性,若零模电压初始行波与零模电流初始行波极性相反,则判定扰动位于测量点的负荷侧,若零模电压初始行波与零模电流初始行波极性相同,则判定扰动位于测量点的电源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配电线路潜在故障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判断扰动位置是否位于该区段内的策略为:从电源侧出发,检测每个测量点的扰动位置判定结果,若第一个测量点判定扰动位于测量点的电源侧,则扰动不在本条馈线上;
若第一个测量点判定扰动位于测量点的负荷侧,则继续检测下一个测量点的判定结果;
若第二个测量点判定扰动位于测量点的电源侧,则判定扰动位于第一与第二个测量点之间的线路上,若第二个测量点判定扰动位于测量点的负荷侧,则继续检测下一个测量点的判定结果,依此类推,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皓施慎行赵一名董新洲邓朴孙亚洲冯义雷鸣窦陈黄旭波周海刘峰邓兴虞黄子锋何鑫胡红明杨凯利刘天楠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