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7745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空调器,包括:上面形成有上面空气出入口,下面形成有下面空气出入口,在其内部形成上下方向的空气流路的本体;设置在上述空气流路上的热交换机;制冷的时候,从上述下面空气出入口吸入空气,然后使空气通过上述热交换机后,从上述上面空气出入口排出,而在制热的时候,从上述上面空气出入口吸入空气,然后使空气通过上述热交换机后,从下面空气出入口排出的送风风扇。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制冷的时候,可以通过空调器的上面排出冷气,从而进行有效的冷房操作;而在制热的时候,可以通过空调器的下面排出暖气,从而进行有效的暖房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调器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空调器是利用由压缩机、四方阀、室外热交换机(凝缩机或者蒸发机)、膨胀装置、室内热交换机(蒸发机或者凝缩机)构成的冷媒冷冻循环,制冷或者制热,从而向使用者提供更佳舒适的室内环境的机器。空调器大致分为分体式和一体式两种。上述分体式空调器和一体式空调器的功能是相同的。但是,在分体式空调器中,室内机中设置有冷却/放热设备、室内风扇、室内风扇电机;在室外机中设置有放热/冷却设备、压缩装置、室外风扇、室外风扇电机。相互分离的室内机和室外机通过冷媒配管连接在一起。而一体式空调器是将冷却功能和放热功能一体化,从而可以通过在墙壁上打孔或者使用其他方式直接设置空调器。如图6及图7所示,现有技术的空调器是由以下部分构成框架(sash)102;结合在上述框架102的前面,并形成有空气吸入口104和吸入格栅(grille)106,而在前面下侧或者底面上形成有空气排出口108的前方格栅110;可旋动的连接在上述前方格栅110上的吸入格栅112;设置在上述框架102上的电机114;连接在上述电机114上的送风风扇116;设置在上述送风风扇116、上述空气吸入口104以及吸入格栅106之间的室内热交换机118。上述前方格栅110的前面形成有前面空气吸入口104。并且,其上面设置有上面吸入格栅106,并形成为一体。上述前方格栅110上设置有预过滤器105。该预过滤器105的作用是过滤从上述前面空气吸入口104吸入的空气中含有的异物质。上述吸入格栅112是可旋动的设置在前方格栅110的上部。该吸入格栅112的作用是保护上述前面空气吸入口104及预过滤器105。上述前方格栅110的内侧下部设有排出格栅124。该排出格栅124是由凝缩水收集部119、百叶窗120、叶片122组成。上述凝缩水收集部119的作用是,收集从上述室内热交换机118掉落的凝缩水。上述百叶窗120的作用是,改变从上述空气排出口108排出的空气的左右方向。上述叶片122的作用是,改变从上述空气排出口108排出的空气的上下方向。如上所述构成的现有技术的空调器,在上述电机114驱动后,送风风扇116也随之旋转。上述送风风扇116开始旋转后,上述吸入格栅112前方的室内空气通过上述吸入格栅112和前面空气吸入口104被吸入,此时,被上述预过滤器105过滤掉空气中含有的异物质。然后,被吸入到上述前方格栅110和框架102之间的空间内。上述前方格栅110上侧的室内空气通过上面吸入格栅106,吸入到上述前方格栅110和框架102之间的空间内。上述被吸入的室内空气,在通过室内热交换机118时,在通过该室内热交换机118的冷媒的作用下,被冷却或者被加热。然后,通过上述送风风扇116,在上述百叶窗120和叶片122的引导作用下,通过空气排出口108排出到室内。但是,现有技术的空调器在制冷的时候,室内的空气通过空调器的前面和上面被吸入,然后被室内热交换机118冷却/加热以后,通过空调器的下面排出到室内。因此,空调器的冷气会直接供给到使用者的脸上,从而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空调器,在制冷的时候,可以通过空调器的上面排出冷气,从而进行有效的冷房操作;而在制热的时候,可以通过空调器的下面排出暖气,从而进行有效的暖房操作。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空调器,其特征是,包括上面形成有上面空气出入口,下面形成有下面空气出入口,在其内部形成上下方向的空气流路的本体;设置在上述空气流路上的热交换机;制冷的时候,从上述下面空气出入口吸入空气,然后使空气通过上述热交换机后,从上述上面空气出入口排出,而在制热的时候,从上述上面空气出入口吸入空气,然后使空气通过上述热交换机后,从上述下面空气出入口排出的送风风扇。前述的空调器,其中本体是由以下部分构成主框架其前面开放,并且上面形成有上述上面空气出入口,下面形成有上述下面空气出入口;前面面板在它与上述主框架之间形成上述空气流路。前述的空调器,其中送风风扇是由以下部分构成在上述空气流路上,横向设置的横流风扇;设置在上述本体的左右两侧中的一侧上,并且旋转上述横流风扇的电机。前述的空调器,其中热交换机是由以下部分所构成从上述横流风扇的后方设置到上侧的上部热交换部;从上述横流风扇的后方设置到下侧的下部热交换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器实施例的制冷时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器实施例的制热时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器实施例的制冷时的截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器实施例的制热时的截面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器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6是现有技术的空调器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7是现有技术的空调器实施例的截面图。图中标号说明1空调器2上面空气出入口4下面空气出入口6空气流路10本体 12主框架18前面面板 20送风风扇22横流风扇 26电机50热交换机 52上部热交换部54下部热交换部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及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器1的上面形成有上面空气出入口2,下面形成有下面空气出入口4。如图1所示,进行制冷工作的时候,室内空气A通过下面空气出入口4吸入到内部,并在其内部被冷却后,通过上面空气出入口2排出冷气A′。如图2所示,进行制热工作的时候,室内空气B通过上面空气出入口2吸入到内部,并在其内部加热后,通过下面空气出入口4排出暖气B′。如图3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器的本体10的上面形成有上面空气出入口2,下面形成有下面空气出入口4。本体10内部形成有上下方向的空气流路6。如图5所示,上述本体10是由以下部分构成主框架12,其前面开放,并且上面形成有上面空气出入口2,下面形成有下面空气出入口4;前面面板18,在它与上述主框架12之间形成上述空气流路6。上述主框架12形成上述空调器的外围和背面的外观。并且,上述主框架可以挂在安装板(未图示)上,该安装板通过螺栓等固定在墙壁上。上述主框架12还包括可旋转的收容后述的横流风扇22的左侧横流风扇收容部13和右侧横流风扇收容部14;用于安装后述的电机26,并且形成在主框架12的左右两侧上的电机安装部19。上述左侧横流风扇收容部13上设置有用于支撑轴承15的轴承支撑部16。上述右侧横流风扇收容部14形成在上述电机安装部19的旁边,从而使右侧横流风扇收容部14与上述左侧横流风扇收容部13之间的距离稍大于上述横流风扇22的长度。上述前面面板18形成上述空调器的前方外观,并且,上述前面面板18盖住上述主框架12的前面。上述空调器还设置有送风风扇20。该送风风扇20的作用是在制冷的时候,从上述下面空气出入口4吸入空气,然后使空气通过上述送风流路6后,从上述上面空气出入口2排出;在制热的时候,从上面空气出入口2吸入空气,然后使空气通过上述送风流路6后,从下面空气出入口4排出。上述送风风扇20是由以下部分构成在上述空气流路6上,横向设置的横流风扇22;设置在上述本体10,特别是主框架12的左右两侧中的一侧上,并且旋转上述横流风扇22的电机26。上述横流风扇22的左侧末端上凸出有左侧旋转轴23,而右侧末端上凸出有右侧旋转轴24。上述横流风扇22的左侧旋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器,其特征是,包括:上面形成有上面空气出入口,下面形成有下面空气出入口,在其内部形成上下方向的空气流路的本体;设置在上述空气流路上的热交换机;制冷的时候,从上述下面空气出入口吸入空气,然后使空气通过上述热交换 机后,从上述上面空气出入口排出,而在制热的时候,从上述上面空气出入口吸入空气,然后使空气通过上述热交换机后,从上述下面空气出入口排出的送风风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昌宪
申请(专利权)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