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06166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除湿装置,该除湿装置在开设有主体进气口(11)和主体排气口(12)的装置主体(13)内具备:具有放热装置(16)和吸热装置(18)的热泵(14);具有吸湿区域(24)和放湿区域(25)的除湿转轮(26);以及具有第一及第二吸入口(22、23)的两吸入型送风装置(21);在送风装置(21)的第一吸入口(22)侧配置放热装置(16),在第二吸入口(23)侧配置除湿转轮(26)和吸热装置(18),具有将室内空气通过放热装置(16)后排出主体排气口(12)的排气风道(27)和通过放热装置(16)、放湿区域(15)、吸热装置(18)、吸湿区域(24)后排出的除湿风道(28),从而使结构紧凑,能够提高除湿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除湿装置,该除湿装置具有例如由压缩装置、放热 装置、减压机构和吸热装置等构成的热泵、和使用吸附剂或吸收剂进行 吸放湿作用的除湿转轮等吸放湿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具有热泵和吸放湿装置的除湿装置,例如日本特开2006-130466号公报中公开了没有循环路径的简单结构的装置。下面,参照图23 图25对日本特开2006-130466号公报中公开的除 湿装置进行说明。图23所示的现有的除湿装置是在除湿装置的主体101内设置通过配 管将压縮装置102、放热装置103、膨胀机构104和吸热装置105连接起 来的制冷剂回路106,在制冷剂回路106内填充制冷剂110。并且,在主 体101内设置除湿转轮109,该除湿转轮109具有从供给空气吸湿的吸湿 区域107和向供给空气放湿的放湿区域108,从而进行吸放湿作用。另外, 在主体101上开设有吸入口 111和排气口 112,通过主送风机113和副送 风机114的运转,从吸入口 111向主体101内供给除湿对象空气115和加 热对象空气116。从吸入口 111供给到主体101内的除湿对象空气115通过主送风机 113依次供给放热装置103、放湿区域108、吸热装置105和吸湿区域107 后成为低温低湿空气,并从排气口 112排出到主体101外部。另外,供 给到主体101内的加热对象空气116通过副送风机114从与除湿对象空 气115相同的方向供给放热装置103而成为高温空气,并从排气口 112 排出到主体101外部。放热装置103和吸热装置105相对于除湿转轮109 的通风面在同一侧,例如将吸热装置105设置在放热装置103的下方,以便从水平方向观察时放热装置103和吸热装置105不重叠。这种结构的除湿装置利用压縮装置102压縮制冷剂110,从而使制冷 剂110按放热装置103、膨胀机构104、吸热装置105的顺序在制冷剂回 路106内进行循环。放热装置103对从外部供给来的除湿对象空气115 和加热对象空气116进行加热,并且吸热装置105从供给来的除湿对象 空气115吸热,从而使热泵117工作。并且,在放湿区域108被放湿的 除湿对象空气115成为高湿空气后被到供给吸热装置105。供给到吸热装 置105的高湿的除湿对象空气115由于制冷剂110的吸热被冷却到露点 温度以下,从而使空气中的水分饱和。该饱和了的水分凝缩并向下滴入 到排水箱118中,储存在该排水箱118中的凝缩水的量成为除湿装置的 除湿量。图24是表示主送风机113和副送风机114的结构的图。如图24所 示,主送风机113和副送风机114分别具有电动机113a、114a和叶片113b、 114b。主送风机113和副送风机114并列设在由容纳容器119和电动机 支撑体120构成的送风机容器内,并一体化。但是,在上述结构中,由于需要使从吸入口 111经由放热装置103 后从除湿转轮109的放湿区域108流出的室内空气,再次返回到放热装 置103的吸入口 111侧并供给吸热装置105,所以具有风道结构变得复杂 并且压力损失增加的课题。在日本特开2006-130466号公报中也公幵有能够使风道结构简单并 且能够抑制压力损失增加的除湿装置。用图25说明这种除湿装置。在图25中,对于与图23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25所示的除湿装置与图23所示的除湿装置不同,放热装置103和吸 热装置105相对于除湿转轮109的通风面分别配置于相反侧。并且,为 了使放热装置103和吸热装置105从水平方向观察不重叠,例如将放热 装置103配置于吸热装置105的下方。排气口 112形成于主送风机113 上方的主体101上,并且在副送风机114上方的主体101上也形成有吹 出口 121。在由这种结构构成的除湿装置中,除湿对象空气115由吸入口 111供给,经由放热装置103、放湿区域108、吸热装置105和吸湿区域107 并由主送风机113升压后,从吹出口 112排出到主体101的外部。加热 对象空气116由吸入口 111供给,由放热装置103进行加热,并由副送 风机114升压后,从吹出口 121排出到主体101的外部。由于图25所示的除湿装置以隔着除湿转轮109的方式配置放热装置 103和吸热装置105,所以风道结构简单并能够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加。另 外,由于能够分别接近地配置放热装置103和放湿区域108、吸热装置 105和吸湿区域107,所以具有能够降低热损失的优点。但是在上述结构中,由于需要配置成放热装置103和吸热装置105 从水平方向观察时不重叠,所以需要抑制高度并增加进深。然而,放热 装置103、吸热装置105和除湿转轮26的进深尺寸大。因此如图25所示 的除湿装置是将它们沿水平方向配置的结构,所以具有装置主体的厚度 增加而变得大型化的课题。另外,需要将主送风机113和副送风机114配置于主体101的两侧,所以具有装置主体的厚度进一步增加而变得大型化的课题。并且,在图23 图25所示的现有结构中,无论是在哪一种除湿装 置中,都需要将按放热装置103、放湿区域108、吸热装置105和吸湿区 域107的顺序供给的低温低湿状态的空气和仅供给放热装置103而被加 热的高温空气各自分开来供给到装置外部。因此,需要具有用于仅提升 高温空气压力的排热用的副送风机114和用于仅提升低温低湿空气压力 的除湿用的主送风机113这两个送风机,因而具有装置大型化且结构也 变得复杂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除湿装置,使得风道结构不复杂,结构简单,而且装置主体的厚度不会 变大,能够使产品小型且薄型化,并进一步实现高性能。本专利技术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主体进气口和主体排气口的装置主体; 热泵,该热泵在装置主体内通过配管将压縮制冷剂的压縮装置、制冷剂向供给空气放热的放热装置、使制冷剂膨胀以减压的减压机构以及制冷 剂从供给空气吸热的吸热装置连接起来;吸放湿装置,该吸放湿装置具 有从供给空气中吸收水分的吸湿区域和向供给空气放出水分的放湿区 域;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内置有由电动机驱动的叶轮,并具有在两个 侧面上形成有第一吸入口和第二吸入口的送风装置容器;排热风道,其 由送风装置使从主体进气口抽吸到装置主体内部的空气通过放热装置后 从主体排气口排出到装置主体外部;以及除湿风道,其由送风装置使抽 吸到装置主体内部的空气依次通过放热装置、放湿区域、吸热装置、吸 湿区域后从主体排气口排出到装置主体外部,在送风装置的第一吸入口 侧配置放热装置,在送风装置的第二吸入口侧配置吸放湿装置和吸热装 置。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在两侧面形成有第一吸入口和第二吸入口的两 吸入型的送风装置分开连接排气风道和除湿风道,从而能够以紧凑的风 道结构实现除湿效率高、小型且薄型的除湿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侧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表示该除湿装置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的分解图。 图3是表示该除湿装置的除湿转轮的结构的分解图。 图4是表示该除湿装置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分解图。 图5是表示该除湿装置结构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6是表示该除湿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表示该除湿装置的制冷剂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除湿装置包括:具有主体进气口和主体排气口的装置主体;热泵,该热泵在上述装置主体内通过配管将压缩制冷剂的压缩装置、上述制冷剂向供给空气放热的放热装置、使上述制冷剂膨胀以减压的减压机构以及上述制冷剂从上述供给空气吸热的吸热装置连接起来;吸放湿装置,该吸放湿装置具有从上述供给空气吸收水分的吸湿区域和向上述供给空气放出水分的放湿区域;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内置有由电动机驱动的叶轮,并具有在两个侧面上形成有第一吸入口和第二吸入口的送风装置容器;排热风道,其由上述送风装置使从上述主体进气口抽吸到上述装置主体内部的空气通过上述放热装置后从上述主体排气口排出到上述装置主体外部;以及除湿风道,其由上述送风装置使抽吸到上述装置主体内部的空气依次通过上述放热装置、上述放湿区域、上述吸热装置、上述吸湿区域后从上述主体排气口排出到上述装置主体外部,在上述送风装置的上述第一吸入口侧配置上述放热装置,在上述送风装置的上述第二吸入口侧配置上述吸放湿装置和上述吸热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源水和夫藤井泰树胜见佳正堀达也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