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带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5917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17: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颈带耳机,包括透明或半透明的柔性颈带线、线控组件、电池组件、右耳耳机、右耳连接线、左耳耳机以及左耳连接线,电池组件和线控组件分别与颈带线的两端电性连接,线控组件通过右耳连接线与右耳耳机电性连接,电池组件通过左耳连接线与左耳耳机电性连接,或,线控组件通过左耳连接线与左耳耳机电性连接,电池组件通过右耳连接线与右耳耳机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此前设置在一侧耳机线上的电池组件和线控组件,分别设置在颈带线的两端,颈带耳机两边的重量基本相同,使用户佩戴颈带耳机时,两边平衡,避免用户运动时,由于两边不平衡导致颈带耳机向一边偏移,导致耳塞从用户耳朵中脱落而影响用户体验。

A kind of neck band earpho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颈带耳机
本技术涉及耳机
,特别涉及一种颈带耳机。
技术介绍
现今人们对锻炼越来越重视,为了使锻炼起来不那么枯燥,或者锻炼时更有节奏感,很多人喜欢在锻炼的时候听音乐,但是在进行跑步等锻炼项目的时候,较大的运动量带来的晃动和出汗往往使得耳机容易从耳孔中滑落,因此,能够挂在脖颈上的运动颈带耳机受到跑步爱好者的喜欢。现有的颈带耳机在其一侧的耳机线上安装有线控、电池等元件,使颈带耳机两边不平衡,尤其当用户佩戴颈带耳机运动时,颈带耳机极易向一边偏移,并导致耳塞从用户耳朵中脱落,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颈带耳机,旨在解决现有颈带耳机两边不平衡,运动时容易脱落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颈带耳机,包括透明或半透明的柔性颈带线、线控组件、电池组件、右耳耳机、右耳连接线、左耳耳机及左耳连接线,所述电池组件和所述线控组件分别与所述颈带线的两端电性连接;所述线控组件通过所述右耳连接线与所述右耳耳机电性连接,所述电池组件通过所述左耳连接线与所述左耳耳机电性连接;或,所述线控组件通过所述左耳连接线与所述左耳耳机电性连接,所述电池组件通过所述右耳连接线与所述右耳耳机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线控组件包括线控盒、控制芯片、麦克风、控制按键及显示灯;所述控制芯片和所述麦克风安装在所述线控盒内,所述线控盒上设置有按键容置开口和显示灯容置开口,所述控制按键安装在所述按键容置开口内,所述显示灯安装在所述显示灯容置开口内,所述麦克风、所述控制按键及所述显示灯均与所述控制芯片电性连接,所述控制芯片与所述颈带线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芯片包括充电电路,所述线控盒上设有充电开口,所述充电电路与所述充电开口电性连接,所述线控组件还包括充电开口盖,所述充电开口盖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线控盒上,并可盖合于所述充电开口上。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组件包括电池盒、电池及电池电路板,所述电池和所述电池电路板均安装在所述电池盒内,所述电池电路板分别与所述电池和所述颈带线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组件还包括电池胶带,所述电池胶带用于将所述电池固定在所述电池盒内。进一步地,所述右耳耳机包括右耳扬声器、右耳耳机壳及右耳耳塞,所述右耳扬声器包括右耳出音部,所述右耳耳机壳上设置有右耳耳机壳开口,所述右耳扬声器安装在所述右耳耳机壳内,且所述右耳出音部从所述右耳耳机壳开口中伸出,所述右耳耳塞安装在所述右耳耳机壳上,并套接在所述右耳出音部外。进一步地,所述左耳耳机包括左耳扬声器、左耳耳机壳及左耳耳塞,所述左耳扬声器包括左耳出音部,所述左耳耳机壳上设置有左耳耳机壳开口,所述左耳扬声器安装在所述左耳耳机壳内,且所述左耳出音部从所述左耳耳机壳开口中伸出,所述左耳耳塞安装在所述左耳耳机壳上,并套接在所述左耳出音部外。进一步地,所述颈带耳机还包括线材夹,所述线材夹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侧面开口;所述第一通孔套接在所述右耳连接线外,所述第二通孔用于套接所述左耳连接线,或,所述第一通孔套接在所述左耳连接线外,所述第二通孔用于套接所述右耳连接线。进一步地,所述颈带线包括手感油层、线材外被、线材中被,以及至少一根线材芯线,所述线材中被包裹全部所述线材芯线,所述线材外被包裹所述线材中被,所述手感油层包裹所述线材外被,所述线材中被和所述线材外被的材料均为硅胶。进一步地,所述手感油层均匀分布在所述线材外被之外,且所述线材外被为透明硅胶层。实施本技术的一种颈带耳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包括透明或半透明的柔性颈带线、线控组件、电池组件、右耳耳机、右耳连接线、左耳耳机以及左耳连接线,电池组件和线控组件分别与颈带线的两端电性连接,线控组件通过右耳连接线与右耳耳机电性连接,电池组件通过左耳连接线与左耳耳机电性连接,或,线控组件通过左耳连接线与左耳耳机电性连接,电池组件通过右耳连接线与右耳耳机电性连接,本技术将此前设置在一侧耳机线上的电池组件和线控组件,分别设置在颈带线的两端,颈带耳机两边的重量基本相同,使用户佩戴颈带耳机时,两边平衡,避免用户运动时,由于两边不平衡导致颈带耳机向一边偏移,导致耳塞从用户耳朵中脱落而影响用户体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颈带耳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颈带耳机中线控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颈带耳机中电池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颈带耳机中右耳耳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颈带耳机中左耳耳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颈带耳机中线材夹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颈带耳机中的颈带线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颈带耳机中的颈带线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颈带耳机中的颈带线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颈带耳机中的线材芯线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颈带耳机中的线材芯线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颈带耳机中的线材芯线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上述附图所涉及的标号明细如下:1、颈带线;11、线材芯线;111、绝缘层;112、导体;113、填充体;12、线材中被;13、线材外被;14、手感油层;2、线控组件;21、线控盒;211、显示灯容置开口;212、充电开口;22、控制芯片;23、麦克风;24、控制按键;25、显示灯;26、充电开口盖;3、电池组件;31、电池盒;32、电池;33、电池电路板;34、电池胶带;4、右耳耳机;41、右耳扬声器;411、右耳出音部;42、右耳耳机壳;421、右耳耳机壳开口;43、右耳耳塞;5、右耳连接线;6、左耳耳机;61、左耳扬声器;611、左耳出音部;62、左耳耳机壳;621、左耳耳机壳开口;63、左耳耳塞;7、左耳连接线;8、线材夹;81、第一通孔;82、第二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颈带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明或半透明的柔性颈带线、线控组件、电池组件、右耳耳机、右耳连接线、左耳耳机及左耳连接线,所述电池组件和所述线控组件分别与所述颈带线的两端电性连接;/n所述线控组件通过所述右耳连接线与所述右耳耳机电性连接,所述电池组件通过所述左耳连接线与所述左耳耳机电性连接;/n或,所述线控组件通过所述左耳连接线与所述左耳耳机电性连接,所述电池组件通过所述右耳连接线与所述右耳耳机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颈带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明或半透明的柔性颈带线、线控组件、电池组件、右耳耳机、右耳连接线、左耳耳机及左耳连接线,所述电池组件和所述线控组件分别与所述颈带线的两端电性连接;
所述线控组件通过所述右耳连接线与所述右耳耳机电性连接,所述电池组件通过所述左耳连接线与所述左耳耳机电性连接;
或,所述线控组件通过所述左耳连接线与所述左耳耳机电性连接,所述电池组件通过所述右耳连接线与所述右耳耳机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带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控组件包括线控盒、控制芯片、麦克风、控制按键及显示灯;
所述控制芯片和所述麦克风安装在所述线控盒内,所述线控盒上设置有按键容置开口和显示灯容置开口,所述控制按键安装在所述按键容置开口内,所述显示灯安装在所述显示灯容置开口内,所述麦克风、所述控制按键及所述显示灯均与所述控制芯片电性连接,所述控制芯片与所述颈带线电性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带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芯片包括充电电路,所述线控盒上设有充电开口,所述充电电路与所述充电开口电性连接,所述线控组件还包括充电开口盖,所述充电开口盖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线控盒上,并可盖合于所述充电开口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颈带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件包括电池盒、电池及电池电路板,所述电池和所述电池电路板均安装在所述电池盒内,所述电池电路板分别与所述电池和所述颈带线电性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颈带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件还包括电池胶带,所述电池胶带用于将所述电池固定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景文吴海全冈本良成彭久高师瑞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冠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