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安全防爆电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57100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15: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安全防爆电容器,属于电容器技术领域,其包括外壳,外壳分为电容层和缓冲层,缓冲层位于电容层的上方,所述电容层的内部设有内壳,内壳的内部安装有两块电极板,两块电极板分别连接有阳极引脚和阴极引脚且阳极引脚和阴极引脚延伸至外壳的外部用以连接电路,所述内壳上方壁厚小于内壳周身的壁厚,缓冲层的底部与内壳上方贴合,缓冲层内设有至少为两块的拦截片;由于内壳的特殊构造,使得电容器发生爆炸时,其产生的冲击力首先另内壳上方爆裂,爆裂形成的冲击力由缓冲层进行形变吸能,爆裂产生的碎片也由缓冲层进行拦截,相较于现有的电容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将电容器爆炸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

A new type of safety explosion-proof capaci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安全防爆电容器
本技术属于电容器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安全防爆电容器。
技术介绍
两个相互靠近的导体,中间夹一层不导电的绝缘介质,就构成了电容器。当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之间加上电压时,电容器就会储存电荷。电容器的电容量在数值上等于一个导电极板上的电荷量与两个极板之间的电压之比。电容器的电容量的基本单位是法拉(F)。在电路图中通常用字母C表示电容元件。电容器发生爆炸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电容承受电压过高,导致电容击穿电容快速增大,最后导致电解液快速汽化膨胀冲破外壳爆炸。二是电容温度过高,电容内电解液沸腾产生大量气体冲破外壳导致爆炸。要预防电容爆炸就要在电容通电前检查电压是否超过电容标称最大电压和正负极是否接反。以现有的技术,难以绝对地杜绝电容器爆炸的发生,只能在电容器的结构上进行改进,减少其产生爆炸的几率和减少其爆炸造成的危害,为此提出了本技术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安全防爆电容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容器发生爆炸时容易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安全防爆电容器,包括外壳,外壳分为电容层和缓冲层,缓冲层位于电容层的上方,所述电容层的内部设有内壳,内壳的内部安装有两块电极板,两块电极板分别连接有阳极引脚和阴极引脚且阳极引脚和阴极引脚延伸至外壳的外部用以连接电路,所述内壳上方壁厚小于内壳周身的壁厚,缓冲层的底部与内壳上方贴合,缓冲层内设有至少为两块的拦截片,拦截片将缓冲层分为至少为三个不同区间。为了使得电容器更安全,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所述缓冲层内部被拦截片分开的区间内均均匀填充有网状填充物,网状填充物能够对电容器爆炸产生的破片进行拦截,避免破片四处飞溅,造成危害。为了使得对内壳膨胀进行缓冲吸能,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所述外壳与内壳之间的空隙填充有蜂窝状缓冲体,蜂窝状缓冲体不经能够起到结构支撑作用,当内壳内部发生爆炸时,能够对内壳膨胀进行缓冲吸能的作用。为了使得缓冲体缓冲效果更好,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所述蜂窝状缓冲体为铝制材质,铝制材质的蜂窝状缓冲体受到爆炸产生的冲击力时,容易发生变形吸能,所述缓冲层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顶板,顶板凹陷呈半径小于外壳半径的圆柱形凹槽,顶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取得缓冲吸能的效果,其圆柱形凹槽结果还能起标识作用。为了使得电容器使用更安全,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所述内壳的上方为弧顶形结构,当内壳内部发生爆炸时,弧顶形结构的内壳能够引导爆炸向上方冲击。所述阳极引脚和阴极引脚均安装有单向电阻,单向电阻允许电流通入的方向与阳极引脚和阴极引脚设计电流通入的方向相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能够在电容器发生爆炸时,对电容层内爆炸冲击的方向进行引导至缓冲层,缓冲层内设有多层拦截片,并在缓冲层的内部填充网状填充物。当爆炸发生时,爆炸对周身产生的冲击力经过蜂窝状缓冲体吸收掉一部分,由于内壳上方的壁厚小于周身的壁厚,爆炸产生的冲击力主要集中在内壳的上方,冲击力裹挟的碎片分别经过网状填充物和拦截片的阻截逐渐减少。缓冲层上方的顶板经受爆炸产生的冲击力时发生变形,以此达到缓冲吸能的目的。对相较于传统的电容器,本技术能够防止爆炸产生碎片溅射对人生财产安全造成危害。2、电容器发生爆炸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操作人员在安装电容器时,将电容器的阳极引脚和阴极引脚与电路线路反接。为了减少此情况的发生,在阳极引脚和阴极引脚上分别安装单向电阻,阳极引脚和阴极引脚上的单向电阻允许电流通入的方向与阳极引脚和阴极引脚设计电流通入的方向相同。即使是操作人员失误将电容器接错电路,电容器与电路之间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回路,就不能发生爆炸,进而达到安全防爆的目的。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电容层;2-缓冲层;3-阴极引脚;4-阳极引脚;5-单向电阻;6-顶板;7-内壳;8-电极板;9-蜂窝状缓冲体;10-网状填充物;11-拦截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为一种新型安全防爆电容器,主体是一圆柱形的保护外壳,其主要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缓冲层2,下部为电容层1,缓冲层2内安装有至少为两层的拦截片11。电容层1的内部安装有圆柱形的内壳7,内壳7的内部对应安装有两块电极板8,图1中的电极板8呈中心对称分布。两块电极板8分别连接有阴极引脚3和阳极引脚4,阴极引脚3和阳极引脚4分别与电路连接。为了使电容器爆炸时,其冲击力引至缓冲层2,将内壳7的上表面壁厚设计成较内壳7周围避免薄,最好是弧顶形结构。当电容器过压或者温度过高等因素发生爆炸时,内壳7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主要朝向上方,爆炸产生的破片飞溅至缓冲层2内,有拦截片11进行阻拦,拦截片11之间存在一定的缝隙,用以缓冲破片的能量。而爆炸对内壳7周身造成的冲击,由内壳7与外壳之间的缝隙进行一定的减缓,由此避免破片飞溅出去,造成危害。具体的,在拦截片11与拦截片11之间的空隙内填充满网状填充物10,网状填充物10既可以做缓冲作用,还能形成一道拦截网对细小的破片进行拦截。具体的,在缓冲区的上表面设有顶板6,内凹形顶板6可以对受冲击的最上层的拦截片11进行阻拦作用,其本身受冲击也能变形吸能,依次减少爆炸对电容器外部的冲击。实施例2请参阅图3,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实施例不同于实施例1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在电容层1处的内壳7与外壳之间间隙内安装有蜂窝状缓冲体9,蜂窝状缓冲体9为蜂窝状金属材质,其壁面与内壳7的中心轴垂直,单个蜂窝状缓冲体9的六角形蜂窝状孔形成一个圆环形,当电容器发生爆炸时,蜂窝状缓冲体9收膨胀的内壳7冲击压缩发生形变,达到形变吸能的效果,蜂窝状缓冲体9本身还能对爆炸产生的碎片进行拦截。实施例3请参阅图4,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实施例中在实施例1和或实施例2的基础之上,分别在阳极引脚4和阴极引脚3安装单向电阻5,单向电阻5允许电流通入的方向与阳极引脚4和阴极引脚3设计电流通入的方向相同。即使是操作人员失误将电容器接错电路,电容器与电路之间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回路,就不能发生爆炸,进而达到安全防爆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安全防爆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外壳分为电容层(1)和缓冲层(2),所述缓冲层(2)位于电容层(1)的上方,所述电容层(1)的内部设有内壳(7),所述内壳(7)的内部安装有两块电极板(8),两块电极板(8)分别连接有阳极引脚(4)和阴极引脚(3)且阳极引脚(4)和阴极引脚(3)延伸至外壳的外部用以连接电路,所述内壳(7)上方壁厚小于内壳(7)周身的壁厚,所述缓冲层(2)的底部与内壳(7)上方贴合,所述缓冲层(2)内设有至少为两块的拦截片(11),所述拦截片(11)将缓冲层(2)分为至少为三个不同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安全防爆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外壳分为电容层(1)和缓冲层(2),所述缓冲层(2)位于电容层(1)的上方,所述电容层(1)的内部设有内壳(7),所述内壳(7)的内部安装有两块电极板(8),两块电极板(8)分别连接有阳极引脚(4)和阴极引脚(3)且阳极引脚(4)和阴极引脚(3)延伸至外壳的外部用以连接电路,所述内壳(7)上方壁厚小于内壳(7)周身的壁厚,所述缓冲层(2)的底部与内壳(7)上方贴合,所述缓冲层(2)内设有至少为两块的拦截片(11),所述拦截片(11)将缓冲层(2)分为至少为三个不同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安全防爆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2)内部被拦截片(11)分开的区间内均均匀填充有网状填充物(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俭鸿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宏邺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