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水防沉降的路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4831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7: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土木施工的技术领域,一种排水防沉降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软土层,软土层上铺设有反渗透层,反渗透层和软土层中插设有多个竖直的承重钢管,反渗透层表面设有垫层,垫层上铺设有混凝土层,混凝土层上铺设有路面层,承重钢管上端设置有用于加强混凝土层与钢管固定的加固组件;加固组件包括加固板和多个加固爪,加固板水平固定在承重钢管顶端,多个加固爪固定在加固板上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承重钢管上的加固组件与混凝土层固定,承重钢管增强了反渗透层和软土层的承重能力,减小软土层被压塌的可能,从而减小路面沉降的可能。

A subgrade structure for drainage and settlement preven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水防沉降的路基结构
本技术涉及土木施工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排水防沉降的路基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道路工程的建设标准高、工期紧。在软弱地基建设道路工程,减少路堤的沉降是地基处理设计所需考虑的问题。专利公告号为CN202658488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减少营运期间道路沉降的地基结构,其包括依次从下向上垂直设置的排水结构和加压结构,所述排水结构包括依次从下向上垂直设置的竖向排水体和水平排水体,所述水平排水体的两端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处设有封边层,所述加压结构包括路堤。其结构简单,施工方便。能够有效的消除或减缓地基营运期间的沉降,具有施工便捷、快速,投资节约的优点。有利于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道路的美观。上述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上部预压荷载作用使软土地基中孔隙水由竖向排水体排到上部铺垫的水平排水体中,加压结构中路堤仅包括垂直设置的黏土层和路堤填料,以至于路面承重强度不高,在较重的车经过时,容易造成坍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水防沉降的路基结构,其支撑强度大,承受较大负载时不易造成路面沉降。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排水防沉降的路基结构,包括软土层,所述软土层上铺设有反渗透层,所述反渗透层和所述软土层中插设有多个竖直的承重钢管,所述反渗透层表面设有垫层,所述垫层上铺设有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上铺设有路面层,所述承重钢管上端设置有用于加强所述混凝土层与所述钢管固定的加固组件;所述加固组件包括加固板和多个加固爪,所述加固板水平固定在所述承重钢管顶端,多个所述加固爪固定在所述加固板上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设在反渗透层和软土层中的承重钢管加强了反渗透层的整体性和承重性能,反渗透层和软土层对混凝土层进行支撑时不易崩塌,且设置在承重钢管上的加固板和多个加固爪,加固板与加固爪对承重钢管在混凝土层和反渗透层中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制,使承重钢管在受到较大压应力时由于加固板和加固爪的阻碍作用而难以完全滑移到反渗透层中,从而使承重钢管可以稳定地将反渗透层与混凝土层之间进行联结。软土层与混凝土层之间的垫层将反渗透层和混凝土层隔开,减小混凝土层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而开裂的可能性,从而减小路基在承受较大压力时,路面沉降的可能性。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混凝土层中穿设有多根轴线平行的水平的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两端穿出所述混凝土层,所述排水管道上连通有多个竖直的第一渗水管,所述第一渗水管插设在所述反渗透层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凝土层对反渗层和软土层的压力使反渗透层和软土层的积水通过第一渗水管渗透至排水管道中,从而及时将积水排除软土层,减小软土层的沙土过于潮湿而流失的可能性,从而减少路面沉降的情况。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混凝土层上侧开设有铺设槽,所述铺设槽内铺设有渗透层,所述渗透层中竖直穿设有第二渗水管,所述第二渗水管与所述排水管道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路面层遇到雨天时,雨水会渗透路面层进入渗透层,再由第二渗水管将渗透层中的雨水导流至排水管道,最后由排水管道导出,从而减少雨水接触混凝土层。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渗透层与所述混凝土层之间设有防水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层将渗透层和混凝土层分隔开,从而减小渗透层的水接触混凝土层。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渗透层与所述路面层之间设有聚酯无纺布。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酯无纺布使渗透层与路面层结合得更好。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渗水管与所述第二渗水管的周侧均开设有多个渗水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渗水孔提高了第一渗水管和第二渗水管渗水的效率,从而是水快速的从排水管道排出。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混凝土层和所述路面层两侧均固定有用于封堵所述混凝土层和所述路面层之间缝隙的封堵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封堵层增强了路面层和混凝土层的一体性,减小路面层边缘处脱离混凝土层。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混凝土层两侧设有排水沟。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管道排出水经由排水管道排离,雨水较大时,排水沟将路面层上的水进行排离,减小再次渗透进软土层的可能性。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承重钢管通过插设在反渗透层和软土层中,加强了反渗透层和软土层的承重能力,承重钢管一端通过加固板和加固爪嵌合在混凝土层中,承重钢管在混凝土层和反渗透层中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制,使承重钢管在受到较大压应力时由于加固板和加固爪的阻碍作用而难以完全滑移到反渗透层中,再由垫层将混凝土层和软土层隔开,减小混凝土层长时间处于潮湿而开裂的情况,减小混凝土层被压开裂的可能,从而减小路面沉降的可能;2.第一渗水管和第二渗水管分别将软土层和渗透层的水通过排水管道排出,从而减少了软土层积水导致的水土流失情况,也减少了水长时间浸泡混凝土层导致混凝土层断裂的情况,从而减小了路面沉降的可能性;3.排水沟将排水管道排出的水及时运走,减小排出的积水重新渗透进软土层的可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软土层;2、承重钢管;3、垫层;4、混凝土层;5、路面层;6、加固板;7、加固爪;8、排水管道;9、第一渗水管;10、渗透层;11、第二渗水管;12、防水层;13、聚酯无纺布;14、渗水孔;15、封堵层;16、排水沟;17、反渗透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排水防沉降的路基结构,包括软土层1,软土层1上铺设有反渗透层17,反渗透层17主要为砂石,砂石的单个大小从下层到上层逐渐变大,反渗透层17上铺设有垫层3,垫层3主要为防水膜组成。反渗透层17中插设有多个竖直的承重钢管2,承重钢管2穿出反渗透层17插设在软土层1中,承重钢管2顶端伸出反渗透层17且设置有加固组件,加固组件包括加固板6和多个加固爪7,加固板6水平固定在承重钢管2伸出反渗透层17的一端,加固爪7截面呈弧面且以承重钢管2的轴线为中心发散固定在加固板6上。反渗透层17上铺设有混凝土层4,加固板6和加固爪7被浇筑卡嵌在混凝土层4中,从而减小承重钢管2脱离混凝土层4的可能,混凝土层4上设置有路面层5,路面层5主要成分为沥青,从而加大摩擦力。混凝土层4和路面层5两侧铺设有封堵层15。通过承重钢管2加强了反渗透层17和软土层1承重能力,再由承重钢管2和软土层1支撑混凝土层4,从而减小软土层1被压塌的可能性。混凝土层4上侧开设有铺设槽,铺设槽槽壁粘结有防水层12,防水层12主要为防水带,铺设槽内填充有渗透层10,渗透层10主要成分为砂石,渗透层10上侧铺设有聚酯无纺布13。混凝土层4中穿设多根排水管道8,排水管道8上连通有多个竖直的第一渗水管9,第一渗水管9均插设于反渗透层17中。渗透层10中插设有多根竖直的第二渗水管11,第二渗水管11均与排水管道8连通,第一渗水管9和第二渗水管11周侧均开设有多个渗水孔14。混凝土层4两侧均开设有排水沟16。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水防沉降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软土层(1),所述软土层(1)上铺设有反渗透层(17),所述反渗透层(17)和所述软土层(1)中插设有多个竖直的承重钢管(2),所述反渗透层(17)表面设有垫层(3),所述垫层(3)上铺设有混凝土层(4),所述混凝土层(4)上铺设有路面层(5),所述承重钢管(2)上端设置有用于加强所述混凝土层(4)与所述钢管固定的加固组件;/n所述加固组件包括加固板(6)和多个加固爪(7),所述加固板(6)水平固定在所述承重钢管(2)顶端,多个所述加固爪(7)固定在所述加固板(6)上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水防沉降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软土层(1),所述软土层(1)上铺设有反渗透层(17),所述反渗透层(17)和所述软土层(1)中插设有多个竖直的承重钢管(2),所述反渗透层(17)表面设有垫层(3),所述垫层(3)上铺设有混凝土层(4),所述混凝土层(4)上铺设有路面层(5),所述承重钢管(2)上端设置有用于加强所述混凝土层(4)与所述钢管固定的加固组件;
所述加固组件包括加固板(6)和多个加固爪(7),所述加固板(6)水平固定在所述承重钢管(2)顶端,多个所述加固爪(7)固定在所述加固板(6)上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水防沉降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层(4)中穿设有多根轴线平行的水平的排水管道(8),所述排水管道(8)两端穿出所述混凝土层(4),所述排水管道(8)上连通有多个竖直的第一渗水管(9),所述第一渗水管(9)插设在所述反渗透层(17)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排水防沉降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层(4)上侧开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泽中杨小建许超米帅丁洪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华成武汉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