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流器及气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043935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流器及气囊系统,涉及车辆技术领域。该导流器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连接部和导流部;其中,所述导流部上设置有多个导气孔;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导流部相连,且所述连接部与气体发生器相连,所述导流部与囊袋相连通,所述导流部上的多个导气孔用于将所述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输送至所述囊袋。该实施方式降低了囊袋被损坏的风险,提高了气囊系统的安全性。

A deflector and air ba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流器及气囊系统
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导流器及气囊系统。
技术介绍
在汽车安全气囊系统中,通常会设置分流器,以在囊袋需要展开时,将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通过该分流器分配至囊袋的各个腔室内。现有的分流器通常为空心桶状结构,该空心桶状结构的内部即为气体通道,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通过该气体通道输送至囊袋中。在实现本技术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空心桶状结构的分流器使得气体的流动速度较快,使得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直接冲击囊袋,而气体发生器点爆时,产生的气体为高温气体,并且在产生气体是还会产生固体残渣,这些高温气体和固体残渣直接冲击囊袋,可能会造成囊袋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导流器及气囊系统,能够降低囊袋被损坏的风险,提高气囊系统的安全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导流器,包括:连接部和导流部;其中,所述导流部上设置有多个导气孔;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导流部相连,且所述连接部与气体发生器相连,所述导流部与囊袋相连通,所述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通过所述导流部上的多个导气孔输送至所述囊袋。可选地,所述导流部包括侧面导气部和顶部遮挡部;其中,所述顶部遮挡部的外侧边缘与所述侧面导气部的顶部边缘相连接,所述顶部遮挡部和所述侧面导气部一体成型;所述多个导气孔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导气孔设置于所述侧面导气部。可选地,所述顶部遮挡部呈空心环形,所述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通过空心环形状的顶部遮挡部的空心区域输送至所述囊袋。可选地,所述多个导气孔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导气孔设置于所述顶部遮挡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气囊系统,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导流器、气体发生器和囊袋;其中,所述导流器中的连接部与所述气体发生器相连,所述导流器中的导流部与所述囊袋相连通。可选地,该气囊系统进一步包括:连接件;其中,所述导流器的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气体发生器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的数量和位置相互对应;所述连接件贯穿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对应的第二连接孔,以连接所述导流器和所述气体发生器。可选地,所述囊袋边缘设置有第三连接孔;所述连接件贯穿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三连接孔,以连接所述导流器、所述气体发生器和所述囊袋。可选地,所述囊袋、所述导流器和所述气体发生器依次嵌套。上述技术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通过在分流器的导流部上设置多个导气孔,使得气体发生器产生的高温气体与导流部的内壁先接触后,再从导气孔流向囊袋。通过分流器的内壁对高温气体的缓冲作用,使得高温气体在分流器中有所停留后,再通过导气孔流向囊袋,以避免高温气体直接冲击囊袋,并且分流器的内壁对固体残渣也有阻隔作用,避免固体残渣冲击囊袋。由此,通过对高温气体的缓冲和对固体残渣的阻隔,避免高温气体和残渣直接冲击囊袋,从而降低了囊袋被损坏的风险,进而提高了气囊系统的安全性。上述的非惯用的可选方式所具有的进一步效果将在下文中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加以说明。附图说明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流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分流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囊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气囊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气囊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囊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体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技术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流器1,包括:连接部11和导流部12;其中,所述导流部12上设置有多个导气孔121;所述连接部11和所述导流部12相连,且所述连接部11与气体发生器2相连,所述导流部12与囊袋3相连通,所述气体发生器2产生的气体通过所述导流部12上的多个导气孔121输送至所述囊袋3。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分流器1的导流部12上设置多个导气孔121,使得气体发生器2产生的高温气体与导流部12的内壁先接触后,再从导气孔121流向囊袋3。通过分流器1的内壁对高温气体的缓冲作用,使得高温气体在分流器1中有所停留后,再通过导气孔121流向囊袋3,以避免高温气体直接冲击囊袋3,并且,分流器1的内壁对固体残渣也有阻隔作用,避免气体发生器2点爆时产生的固体残渣冲击囊袋3。由此,通过对高温气体的缓冲和对固体残渣的阻隔,避免高温气体和残渣直接冲击囊袋3,从而降低了囊袋3被损坏的风险,进而提高了气囊系统的安全性。为了进一步增强分流器1对高温气体的缓冲作用,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12包括侧面导气部122和顶部遮挡部123;其中,所述顶部遮挡部123的外侧边缘与所述侧面导气部122的顶部边缘相连接,所述顶部遮挡部123和所述侧面导气部122一体成型;所述多个导气孔121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导气孔121设置于所述侧面导气部122。其中,顶部遮挡部123可以为闭合式,也就是说,顶部遮挡部123与囊袋3不连通,而仅在侧面导气部122上设置导气孔121,使得气体发生器2产生的气体仅通过侧面导气部122上的导气孔121流入囊袋,从而增加气体在分流器1中的停留时间,进而进一步增强分流器1对高温气体的缓冲作用。另外,顶部遮挡部123上也可以设置有导气孔,也就是说,所述多个导气孔121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导气孔121设置于所述顶部遮挡部123,而多个导气孔121中的另一部分导气孔121设置于侧面导气部122,再换句话说,侧面导气部122和顶部遮挡部123均设置有导气孔121,使得气体发生器2产生的气体先与顶部遮挡部123和侧面导气部122的壁面(非导气孔121区域)接触,受顶部遮挡部123和侧面导气部122的壁面缓冲后,再通过导气孔121流向囊袋3,从而避免高温气体直接冲击囊袋3,防止高温气体烫坏囊袋3。在本技术优选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顶部遮挡部123呈空心环形,所述气体发生器2产生的气体通过空心环形状的顶部遮挡部123的空心区域输送至所述囊袋3。在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流器(1),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部(11)和导流部(12);其中,/n所述导流部(12)上设置有多个导气孔(121);/n所述连接部(11)和所述导流部(12)相连,且所述连接部(11)与气体发生器(2)相连,所述导流部(12)与囊袋(3)相连通,所述导流部(12)上的多个导气孔(121)用于将所述气体发生器(2)产生的气体输送至所述囊袋(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流器(1),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部(11)和导流部(12);其中,
所述导流部(12)上设置有多个导气孔(121);
所述连接部(11)和所述导流部(12)相连,且所述连接部(11)与气体发生器(2)相连,所述导流部(12)与囊袋(3)相连通,所述导流部(12)上的多个导气孔(121)用于将所述气体发生器(2)产生的气体输送至所述囊袋(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器(1),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部(12)包括侧面导气部(122)和顶部遮挡部(123);其中,
所述顶部遮挡部(123)的外侧边缘与所述侧面导气部(122)的顶部边缘相连接,所述顶部遮挡部(123)和所述侧面导气部(122)一体成型;
所述多个导气孔(121)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导气孔(121)设置于所述侧面导气部(1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流器(1),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部遮挡部(123)呈空心环形,所述气体发生器(2)产生的气体通过空心环形状的顶部遮挡部(123)的空心区域输送至所述囊袋(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流器(1),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导气孔(1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义栋王名席任志君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