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辆部件的驱动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4339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4:09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部件的驱动单元,其具有电动机(5)和可旋转的输出元件(7)。此外,设置了能够由致动器(10)作用的锁止元件(9),用于与输出元件(7)上的突出部(15)相互作用。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在输出元件(7)的旋转运动开始时,突出部(15)使锁止元件(9)与止挡件(17)分离。因此,锁止元件(9)借助于致动器(10)转换到锁止位置,在该锁止位置,锁止元件(9)阻止输出元件(7)旋转超过指定点。

Drive units for motor vehicle compon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机动车辆部件的驱动单元
本专利技术针对一种用于机动车辆部件的驱动单元,尤其是用于机动车辆门锁部件的驱动单元。优选地,该驱动单元被设置以用于驱动机动车辆门锁的锁定机构。该驱动单元包括具有突出部的输出元件、设置成用于使输出元件旋转的电动机、致动器以及能够由致动器作用于其上以与输出元件上的突出部相互作用的锁止元件。
技术介绍
已知用于机动车辆部件的驱动单元具有形形色色的组成,并且在实践中被数以百万计地使用。此类驱动单元特别地与所谓的电子锁——即,机动车辆门锁,其包括用于通过提升作为锁定机构的部件的锁爪来打开锁定机构的电动机驱动器——一起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此类驱动单元称为电动打开驱动器。根据DE10258645B4的特定类别的现有技术描述了一种具有若干功能单元的机动车辆门锁。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闩锁机构具有可调节的驱动器,该驱动器可以行进到锁止位置和非锁止位置。处于锁止位置的止挡件可以直接与功能单元之一的驱动器相互作用。为此,止挡件具有与接合元件相对应的止挡表面,并且还通过弹簧力被预拉紧到锁止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在上述意义上,产生弹力的弹簧用作致动器。在根据DE102004027420A1的又一现有技术中,描述了一种机动化的机动车辆部件,其配备有电机、齿轮箱和可以借助于驱动器进行调节的部件。此外,设置了可调节的锁止元件,该锁止元件可与驱动器进行锁止接合。最后,DE19948052A1涉及具有打开辅助的门锁。为此,设置了由电机驱动的旋转驱动销,该驱动销在驱动器打开时沿着锁爪在其轨道上运动并将锁爪转移到释放锁叉的位置。驱动销随后碰到止挡件。该止挡件布置在与锁爪分开地容纳的锁止杆上。锁爪在其重新定位到释放锁叉的位置期间将锁止杆转换到其锁止位置。这种现有技术已由自身得以证明。然而,在用于机动车辆门锁的锁定机构的电动打开驱动器的情况下,在实践中通常在打开运动时或其之后发生驱动器或驱动单元的振荡或不受控制的运动。所述运动例如归因于典型地由塑料制成的部件的弹性。与此相关的是异常的噪声演变或在某些情况下不分明的/模棱两可的功能状态。本专利技术旨在防止此类运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基于以下技术问题:以这样的方式进一步研发这样一种用于机动车辆部件的驱动单元,即,确保功能上的安全的操作,并且特别是防止驱动器中的振荡和不分明的功能状态。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驱动单元的特征在于,输出元件上的突出部借助于旋转运动来使锁止元件与止挡件分离,使得借助于致动器将锁止元件从其休止位置转换到锁止位置,在该锁止位置,锁止元件阻止输出元件旋转超过指定点。这意味着,锁止元件首先处于与止挡件相邻的休止位置。借助于输出元件的旋转运动以及因此突出部的旋转运动,锁止元件与止挡件分离。结果,锁止元件借助于致动器从其休止位置转换到锁止位置。在输出元件开始旋转运动之前,锁止元件初始地处于其休止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在该旋转运动开始时,突出部确保锁止元件与止挡件分离。即,锁止元件首先利用止挡件牢固地保持在休止位置并与止挡件相邻,然后由于输出元件的旋转运动而与止挡件分离。由于锁止元件与止挡件分离,锁止元件可转换到锁止位置。锁止元件从其休止位置转换到锁止位置至少由致动器辅助,并且优选地由致动器实现。在该锁止位置,锁止元件能够停止输出元件的旋转运动。由此输出元件的旋转可被限制为直到确定的点的旋转。该确定的点由锁止位置相对于锁止元件的休止位置的位置给出。输出元件的旋转优选地被限制到整圈。或者,可以限制到少于整圈,例如限制到半。然而,不允许多于一圈,因为先前位于锁止位置的锁止元件使进一步的运动停止,即,位于锁止位置的锁止元件自动确保输出元件的旋转运动被停止或阻止。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原则上不会发生驱动单元的不分明的功能状态,因为借助于锁止元件将输出元件固定在锁止位置,从而提供了输出元件的清晰且确定的位置。该锁止位置可以有利地通过以下方式终止:位于锁止位置的锁止元件由于输出元件的力的中断而转换到其与止挡件相邻的休止位置中,即,要终止锁止元件的锁止位置,仅需停止为电动机供电。突出部因此从锁止元件释放,并且锁止元件可以从锁止位置转换到休止位置。所有这些都是简单地、功能上安全地并且借助于简单的结构实现的。为此,锁止元件优选可旋转地容纳在导向件中。锁止元件本身大体上是倒T形的,具有两个彼此大致垂直的T形件支腿。在本文中,彼此大致垂直应理解为指的是T形件支腿的纵向轴线彼此成90°±15°的角度。该构造优选地使得锁止元件的一个T形件支腿在一端具有与止挡件相互作用的锁止鼻部并且在另一端具有弯曲轮廓。锁止元件通过弯曲轮廓与输出元件上的突出部相互作用。该构造还有利地使得止挡件和锁止鼻部具有以榫槽连接/舌槽连接的方式彼此配合的形状。这种构型以简单的方式确保了安全的锁止位置。为了使止挡鼻部离开止挡件,通常需要锁止元件的枢转运动,这通过锁止元件可旋转地容纳在导向件中来实现。为此目的,锁止元件的另一T形件支腿有利地形成为可旋转地容纳在导向件中的轴承孔眼/支承孔眼(bearingeye)。因此,锁止元件可以在导向件内在一定程度上随形成为轴承孔眼的相关的T形件支腿前后移动。锁止元件还有利地配备有销。致动器可以接合该销。致动器可以是弹簧。替代地或附加地,致动器也可以形成为感测锁定机构的位置的储存杆。这种储存杆例如在根据DE102012017677A1的现有技术中被用于防止在锁叉的打开运动期间触发元件与锁定机构相互作用。由此描述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部件的驱动单元,其以特别的优势被构造为用于机动车辆门锁的锁定机构的驱动单元。在这种情况下,它涉及用于相关锁定机构的打开驱动器。根据本专利技术,驱动单元包括锁止元件,该锁止元件在输出元件旋转期间从休止位置转换到锁止位置,以在特定旋转量之后、优选在旋转一整圈之后阻止输出元件。因此,输出元件不可能进一步旋转。因此,在结束致动运动之后,驱动单元处于确定的功能位置。在下文中,基于示出两个优选示例性实施例的附图进一步详细解释本专利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与机动车辆门锁结合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驱动单元,图2A-D示出了根据图1的驱动单元的不同位置,以及图3以进一步的细节和其它功能位置示出了根据图1的对象。具体实施方式在附图中示出了用于机动车辆部件的驱动单元。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并且非限制性地,驱动单元作用在机动车辆门锁的锁定机构上。为此,该机动车辆门锁的基本元件在图1和3中示出。锁定机构包括锁叉1和锁爪2。还示出了触发杆3。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并且非限制性地,触发杆3和锁爪2被连接并且可围绕共同轴线4枢转。如图1所示,触发杆3以及因此锁爪2的围绕轴线4沿逆时针方向的枢转运动对应于锁爪2从其与锁叉1的接合中的抬起。锁叉1随后可以以弹簧辅助的方式枢转并释放先前所捕获的锁定螺栓。则可以打开分配有该机动车辆门锁的机动车门。在该示例性情况下,为了将锁爪2从与锁叉1的接合中抬起,触发杆3被下面进一步详细描述的驱动单元所作用。因此,驱动单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部件的驱动单元,包括:/n具有突出部的输出元件,/n电动机,其被设置以用于使所述输出元件旋转,/n致动器,和/n锁止元件,其能够由所述致动器作用,用于与所述突出部相互作用,/n止挡件,/n其中,所述突出部借助于所述输出元件的旋转运动来使所述锁止元件与所述止挡件分离,从而所述锁止元件借助于致动器转换到锁止位置,在所述锁止位置,所述锁止元件阻止所述输出元件旋转超过指定点。/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919 US 15/708,861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部件的驱动单元,包括:
具有突出部的输出元件,
电动机,其被设置以用于使所述输出元件旋转,
致动器,和
锁止元件,其能够由所述致动器作用,用于与所述突出部相互作用,
止挡件,
其中,所述突出部借助于所述输出元件的旋转运动来使所述锁止元件与所述止挡件分离,从而所述锁止元件借助于致动器转换到锁止位置,在所述锁止位置,所述锁止元件阻止所述输出元件旋转超过指定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单元,
其中,位于所述锁止位置中的锁止元件通过所述输出元件的力的停止而转换到与所述止挡件邻接的休止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单元,
其中,所述锁止元件可枢转地容纳在导向件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单元,
其中,所述锁止元件形成为倒T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单元,
其中,所述锁止元件的一个T形件支腿在一端处形成为与所述止挡件相互作用的锁止鼻部,而在另一端处形成为与所述突出部相互作用的弯曲轮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单元,
其中,所述止挡件和所述锁止鼻部具有以榫槽连接的方式彼此配合的形状。


7.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R·J·亨特A·瓦格纳
申请(专利权)人:开开特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