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轮罩前板拉延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35729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轮罩前板拉延模组,包括下模座和压边圈,所述下模座上凸设有凸模,所述压边圈套设在所述凸模的周围;所述凸模的模面结构包括成型面和设置在所述成型面周围的工艺补充面,所述压边圈上具有压料面,所述压料面设置在所述工艺补充面的周围;所述成型面包括第一高度起伏面和第一低型面,所述第一高度起伏面为所述第一低型面与所述工艺补充面相邻接的部分;在所述第一低型面的表面上形成补充斜面,所述补充斜面的高度平均变化率大于所述第一低型面的高度的平均变化率;所述补充斜面与所述第一高度起伏面之间形成角度大于或等于120度,小于等于150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前轮罩前板拉延模组,提升了前轮罩前板的质量。

A drawing module for front plate of front wheel hous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轮罩前板拉延模组
本技术涉及拉延模组,特别是涉及一种前轮罩前板拉延模组。
技术介绍
前轮罩前板设置在前轮罩本体上,前轮罩前板设置在前轮罩本体上高度起伏剧烈的部位,前轮罩本体上高度起伏剧烈的部位的高度倾斜接近90度,且前轮罩前板上也有与前轮罩本体一致的高度起伏剧烈的部位,为了和前轮罩本体进行良好的连接,前轮罩前板的高度起伏剧烈的部位高度倾斜也接近90度,因此前轮罩前板的高度倾斜也接近90度,然而高度起伏剧烈的最低处容易发生断裂,前轮罩前板一旦发生断裂,就会影响前轮罩本体上的整体性能甚至报废,因此对于前轮罩本体的质量要求更高。传统的拉延模具都在液压机上拉延,容易因塑性变形后的回弹、起皱等缺陷,导致零件成型不稳定,零件钢性不足,成型面高度起伏剧烈不利于板料流动,且在成型面高度起伏剧烈的最低处容易发生断裂。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提升产品质量的前轮罩前板拉延模组。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升产品质量的前轮罩前板拉延模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前轮罩前板拉延模组,包括下模座和压边圈,所述下模座上凸设有凸模,所述压边圈套设在所述凸模的周围;所述凸模的模面结构包括成型面和设置在所述成型面周围的工艺补充面,所述压边圈上具有压料面,所述压料面设置在所述工艺补充面的周围;所述成型面包括第一高度起伏面和第一低型面,所述第一高度起伏面为所述第一低型面与所述工艺补充面相邻接的部分;在所述第一低型面的表面上形成补充斜面,所述补充斜面的高度平均变化率大于所述第一低型面的高度的平均变化率;所述补充斜面与所述第一高度起伏面之间形成角度大于或等于120度,小于等于150度。较佳的,所述第一高度起伏面的表面上形成补充余肉。较佳的,所述补充余肉从所述第一高度起伏面延伸至所述第一低型面上。较佳的,所述补充斜面与所述第一高度起伏面之间形成角度为120度或135度或150度。较佳的,所述压料面的外围凸设有定位块,所述压边圈上凹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定位槽配合。较佳的,还包括上模座,所述上模座上凹设有有与所述凸模对应的凹模,所述下模座的左端设置有多个导柱,右端设置有多个第一限位柱;所述上模座上设置有与所述导柱对应的导柱孔,所述上模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柱对应的第二限位柱,所述第一限位柱和所述第二限位柱之间通过定位杆配合。较佳的,所述凸模和凹模均相对于对称轴左右对称。较佳的,所述凸模上设置有拉延筋,所述拉延筋设置在所述凸模的中部,所述凹模设置有与所述拉延筋相配合的拉延槽。较佳的,所述拉延筋为两条,两条所述拉延筋相对于对称轴左右对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前轮罩前板拉延模组,采用机械冲床拉延,对拉延模具工艺补充面设计优化,采用补充斜面和补充余肉的方式,可以减缓成型面上高度起伏剧烈的地方变得平缓,有利于板料的流动,减少零件起皱、回弹等缺陷,同时还可以防止在成型面最低处发生断裂,增加零件钢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通过设置导向和定位结构,方便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缩减了单件产品加工时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前轮罩前板拉延模组的侧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前轮罩前板拉延模组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前轮罩前板M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前轮罩前板M与前轮罩本体K等相关结构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详细说明本技术各部件的结构特点,而如果有描述到方向(上、下、左、右、前、后)时,是以图1和图2所示的结构为参考描述,但本技术的实际使用方向并不局限于此。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前轮罩前板拉延模组,包括下模座2和压边圈3,下模座2上凸设有凸模7,压边圈3套设在凸模7的周围;凸模7的模面结构包括成型面7a和设置在成型面7a周围的工艺补充面7c,压边圈3上具有压料面7d,压料面7d设置在工艺补充面7c的周围,成型面7a包括第一高度起伏面6和第一低型面7b,第一高度起伏面6为第一低型面7b与工艺补充面7c相邻接的部分;在第一低型面7b的表面上形成补充斜面,补充斜面的高度平均变化率大于第一低型面7b的高度的平均变化率;补充斜面与第一高度起伏面6之间形成角度大于或等于120度,小于等于150度。在其他实施例中,补充斜面与第一高度起伏面6之间形成角度为120度或135度或150度或其他数值,并不以此为限。成型面对平面板料成型的利用率越高,工艺补充面补充面面积就会减少。高度起伏剧烈的最低处为第一低型面7b与第一高度起伏面6相交处,通过在第一低型面上设置补充斜面,增加倾斜度,使得第一低型面与第一高度起伏面之间的角度变大,易于板料更平缓的流动,防止第一高度起伏面与第一低型面相交处的破裂现象,以及防止平面板材在拉延过程中的起皱现象。在第一低型面7b上形成补充斜面,由于第一低型面的表面上设置有相关形状的结构,所以增加补充斜面增加倾斜度后,补充斜面表面的形状应以第一低型面的形状相适宜。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高度起伏面6的表面上形成补充余肉。补充余肉可在拉延开始时储存一定板料,以进一步解决产品开裂的问题,同时补充余肉还可在拉延后期随着拉延凹凸模闭合逐渐吸收部分多余板料,从而防止起皱。在本实施例中,补充余肉从第一高度起伏面6延伸至第一低型面7b上。为了加强补充余肉储存板料及吸收部分多余板料时可以有效引导板料的流动方向及保证板料的流动顺畅性,可进一步防止第一高度起伏面与第一低型面相交位置的破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成型面7a上设置有一处所述补充斜面和一处所述补充余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高度起伏面6的位置是高度差为大于等于160mm,小于等于180mm处。第一高度起伏面6的高度差是第一高度起伏面6的顶端和底端之间的高度差。在本实施例中,压料面7d的外围凸设有定位块10,所述压边圈7d上凹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块10与所述定位槽配合。定位块可以对平面板料进行定位及将压边圈和下模座进行定位组装。由于前轮罩前板拉延模组可以同时制备两块对称的前轮罩前板,在加工时,将两块平面板料通过定位块的定位放置在加工区域,压边圈需要对两块平面板料均进行压紧,因此压边圈的中部还设置有压料结构,通过下模座中部位置的定位块进行定位压料;同时压边圈还可以对上模上的凹模所在的镶块进行定位,有利于上模与下模之间的配合。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上模座1,上模座1上凹设有与所述凸模7对应的凹模5,下模座2的左端设置有多个导柱4,右端设置有多个第一限位柱801;上模座1上设置有与导柱4对应的导柱孔401,上模座1上设置有与第一限位柱801对应的第二限位柱8,第一限位柱801和第二限位柱8之间通过定位杆11配合。导柱对上模座和下模座的合模起导向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凸模7和凹模5均相对于对称轴Q左右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轮罩前板拉延模组,其特征是:包括下模座(2)和压边圈(3),所述下模座(2)上凸设有凸模(7),所述压边圈(3)套设在所述凸模(7)的周围;所述凸模(7)的模面结构包括成型面(7a)和设置在所述成型面(7a)周围的工艺补充面(7c),所述压边圈(3)上具有压料面(7d),所述压料面(7d)设置在所述工艺补充面(7c)的周围;/n所述成型面(7a)包括第一高度起伏面(6)和第一低型面(7b),所述第一高度起伏面(6)为所述第一低型面(7b)与所述工艺补充面(7c)相邻接的部分;在所述第一低型面(7b)的表面上形成补充斜面,所述补充斜面的高度平均变化率大于所述第一低型面(7b)的高度的平均变化率;所述补充斜面与所述第一高度起伏面(6)之间形成角度大于或等于120度,小于等于150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轮罩前板拉延模组,其特征是:包括下模座(2)和压边圈(3),所述下模座(2)上凸设有凸模(7),所述压边圈(3)套设在所述凸模(7)的周围;所述凸模(7)的模面结构包括成型面(7a)和设置在所述成型面(7a)周围的工艺补充面(7c),所述压边圈(3)上具有压料面(7d),所述压料面(7d)设置在所述工艺补充面(7c)的周围;
所述成型面(7a)包括第一高度起伏面(6)和第一低型面(7b),所述第一高度起伏面(6)为所述第一低型面(7b)与所述工艺补充面(7c)相邻接的部分;在所述第一低型面(7b)的表面上形成补充斜面,所述补充斜面的高度平均变化率大于所述第一低型面(7b)的高度的平均变化率;所述补充斜面与所述第一高度起伏面(6)之间形成角度大于或等于120度,小于等于150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轮罩前板拉延模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高度起伏面(6)的表面上形成补充余肉。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轮罩前板拉延模组,其特征是:所述补充余肉从所述第一高度起伏面(6)延伸至所述第一低型面(7b)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轮罩前板拉延模组,其特征是:所述补充斜面与所述第一高度起伏面(6)之间形成角度为120度或135度或150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骏翔机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