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物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02940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箱体;桶体组件,设于箱体内;冷凝器,设于箱体内;烘道组件,设于桶体组件的一侧,且烘道组件的一端与桶体组件的后端面相连通,烘道组件的另一端与冷凝器相连,其中,烘道组件将与冷凝器热交换的气体加热后排入桶体组件,以烘干桶体组件内的衣物。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使桶体组件内的高温高湿气体能够通过冷凝器进行热交换,以使降温后的蒸汽进入烘道组件内进行循环,实现对衣物的烘干,且烘道组件的一端与桶体组件的后端面相连通,高温干燥气体由后侧向前流动,使得在对衣物进行烘干时的烘干程度更充分,提高了烘干效果。

Clothing handl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衣物处理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衣物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洗衣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外筒、内桶,内桶可转动的设置在外筒内。为了实现衣物的脱水功能,内桶的桶壁上布满了脱水孔,这样在进行衣物洗涤时,洗涤水会由脱水孔流至内桶与外筒之间,这部分洗涤水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而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另外,由于内桶与外筒之间存水的问题,会导致在内桶的外壁、外筒的内壁以及内桶与外筒之间的区域滋生污垢,污染用户衣物,若长时间不进行清理,则会在洗衣过程中对衣物造成二次污染。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CN201410215346.3提出了一种滚筒洗衣机,其主要的结构特点是内桶的桶周壁上无孔,这样,在洗涤时,只在内桶中有水,内桶与外筒之间无水,不仅节省了洗衣的用水量,而且杜绝了内桶与外筒之间滋生污垢,避免衣物污染,提高洗涤效果,提升用户体验。由于内桶的桶周壁上无孔,传统洗烘一体机的进风口、出风口设置方式不适用无孔内桶式洗衣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箱体;桶体组件,设于箱体内;冷凝器,设于箱体内;烘道组件,设于桶体组件的一侧,且烘道组件的一端与桶体组件的后端面相连通,烘道组件的另一端与冷凝器相连,其中,烘道组件将与冷凝器热交换的气体加热后排入桶体组件,以烘干桶体组件内的衣物。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衣物处理装置,在箱体内设置有桶体组件和冷凝器,通过桶体组件可放置待洗涤衣物,通过将烘道组件连接至桶体组件和冷凝器之间,可通过冷凝器对桶体组件内的高温高湿气体进行热交换,以使降温后的蒸汽进入烘道组件内进行循环,实现对桶体组件的衣物的烘干。其中,需要强调的是,通过将烘道组件的一端与桶体组件的后端面相连通,高温干燥气体由后侧向前流动,使得在对衣物进行烘干时的烘干程度更充分,提高烘干效果,更进一步地,滚筒洗衣机在烘干过程中,衣物堆积处于桶体组件的下方,后方衣物通常来说比前方衣物的堆积高度高,从而通过由后向前进行排风,可扩大衣物的烘干面积,提高烘干效果。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烘道组件包括:相互扣合形成容纳腔的烘道底板和盖体组件;风扇,设于容纳腔内;加热器,设于容纳腔内,以加热流经风扇的空气。在该技术方案中,烘道底板和盖体组件相互扣合形成容纳腔,将风扇和加热器均置于容纳腔内,一方面保护内部的风扇和加热器,另一方面,通过烘道底板和盖体组件的配合,使得烘道组件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维修和更换,提高维修效率。其中,风扇优选为离心风扇,改变进出风的方向,更适用于滚筒洗衣机的空间布置。其中,烘道底板和盖体组件之间的扣合关系包括但不限于:卡扣连接、螺栓连接、螺钉连接或多个连接方式的任意组合,只需可以扣合形成空间即可。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盖体组件具体包括:风机盖板,与风扇对应设置;反射板,与加热器对应设置,且反射板与风机盖板密封连接。在该技术方案中,盖体组件包括相互之间密封连接的风机盖板和反射板,其中,风机盖板与风扇对应设置,即风扇设于风机盖板与烘道底板相互扣合的空间内,同样地,反射板与加热器对应设置,即加热器设于反射板与烘道底板相互扣合的空间内,从而使得加热器与风扇置于容纳腔内的空间不重叠。此外,由于反射板和风机盖板之间密封连接,可有效减少进入风扇的空气由二者之间的缝隙向外流出的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损失,提高烘干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反射板的设置,可有效反射加热器产生的热量,增强对空气的加热效果。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风机盖板上设有开口,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驱动电机,设于开口内,驱动电机固设于风机盖板上,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风扇传动连接以驱动风扇旋转。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风机盖板上设置放置驱动电机的开口,在安装时,驱动电机仅有输出轴伸入容纳腔,减少其余驱动部分对容纳腔内空间的占据,从而仅通过对风机盖板的形状进行限定,即可构造成风扇的风道。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烘道底板的开口侧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密封圈,以在盖体组件与烘道底板扣合时实现密封。在该技术方案中,烘道底板自身一侧开口,以便与盖体组件相扣合,其中,在烘道底板开口侧设有放置密封圈的凹槽,以提供密封圈的放置空间,不易发生移动,同时在盖体组件和烘道底板扣合时,通过盖体组件向烘道底板压合提高密封程度,减少气体由二者连接处向外漏出的可能性。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温度传感器,设于烘道底板上,以检测经加热器加热后的气体温度,且温度传感器与烘道底板之间通过阻燃件相连。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烘道底板上设有温度传感器,可将探测烘道壳体内部的温度,从而实现对经加热管加热后的气体的温度的监控,以减少烘道温度过高易损坏零件或温度过低无法实现烘干的可能性。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温度传感器安装的位置处于烘道内,且在加热器工作时,烘道内温度过高,通过采用阻燃件连接以提高检测温度的安全性,从而使检测到的温度信号准确传输至处理器或其余电子处理设备。优选地,温度传感器设于加热器的后端,即温度传感器检测经加热器加热后的气体温度。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烘道底板的侧面开设有测温孔,温度传感器外套设有设于测温孔的弹性阻燃件,且温度传感器的感应端通过测温孔伸入容纳腔。在该技术方案中,温度传感器通过开设于烘道底板的侧面的测温孔,将感应端伸入容纳腔,以便于检测容纳腔内的气体温度,在测温孔内还设有套设于温度传感器外的弹性阻燃件,一方面降低由于容纳腔内高温对连接的阻燃件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温度传感器外套设的弹性阻燃件具有弹性,可密封温度传感器和测温孔之间的空隙,减少高温气体的泄漏。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温控器,设于烘道底板上,温控器与温度传感器电连接。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烘道底板上设有与温度传感器电连接的温控器,更便于根据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温度调整加热管的开启和关闭,以减少加热管加热过量或加热不足的情况,调整向桶体组件排放的烘干气体的温度。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桶体组件包括:外筒和内桶,内桶的桶周壁为无孔区域,内桶的桶底为开孔的有孔区域。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内桶的周壁进行封闭,仅在桶底部分开孔以形成有孔区域,从而在对内桶排入空气和水的时候,通过内桶的底部有孔区域进出水,减少位于内桶和外筒之间的水滴存留,进而减少洗衣的用水量,提高水的利用率。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烘道组件与外筒的后端面相连,且烘道组件与内桶的桶底相连通以从外筒向内桶排吸空气。在该技术方案中,将烘道组件与外筒的后端面相连,从而在向内桶进吸空气时,气体先经外筒的后端面再通过内桶的有孔区域向内排入空气,或在由内桶向外排气时,气体先经内桶的有孔区域再通过外筒的后端面向外排出空气,进而由于延长烘干气体的流动行程,以提高对内桶内的衣物的烘干程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箱体;桶体组件,设于所述箱体内;冷凝器,设于所述箱体内;/n烘道组件,设于所述桶体组件的一侧,且所述烘道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桶体组件的后端面相连通,所述烘道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相连,/n其中,所述烘道组件将与所述冷凝器热交换的气体加热后排入所述桶体组件,以烘干所述桶体组件内的衣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桶体组件,设于所述箱体内;冷凝器,设于所述箱体内;
烘道组件,设于所述桶体组件的一侧,且所述烘道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桶体组件的后端面相连通,所述烘道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相连,
其中,所述烘道组件将与所述冷凝器热交换的气体加热后排入所述桶体组件,以烘干所述桶体组件内的衣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烘道组件包括:
相互扣合形成容纳腔的烘道底板和盖体组件;
风扇,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加热器,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以加热流经所述风扇的空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组件具体包括:
风机盖板,与所述风扇对应设置;
反射板,与所述加热器对应设置,且所述反射板与所述风机盖板密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盖板上设有开口,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
驱动电机,设于所述开口内,所述驱动电机固设于所述风机盖板上,且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风扇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风扇旋转。


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广起周薇薛二鹏史亚成王嘉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