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缓启动电路的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20387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5: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缓启动电路的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包括变压器T1、开关管Q2、电解电容E1、整流二极管D3、储能电感L1、电解电容E2、电解电容E3、开关管Q1;还包括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所述的二极管D1设置在电解电容E3的两端,二极管D1的阳极与电解电容E3的阳极相连;二极管D2设置在变压器T1副边线圈同相端与整流二极管D3的阳极之间,二极管D2的阳极与整流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利用由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组成的缓启动电路,实现了输出电压的缓慢平滑上升。

A non isolated DC Forward boost power supply with slow start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缓启动电路的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
本技术涉及具有缓启动电路的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
技术介绍
目前,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如图1所示,串连在变压器T1的原边线圈上的开关管Q2和串连在副边线圈上的整流D3也导通,输入直流电压V1经变压器T1正激在BUCK升压电路中升压为V3。目前这样的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直流输出为直通输出,这就造成电源通电时对后级容性及感性的电路造成大电流冲击,容易造成设备的损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目前这样的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直流输出为直通输出,这就造成电源通电时对后级容性及感性的电路造成大电流冲击,容易造成设备的损毁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缓启动电路的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本技术为实现其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缓启动电路的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包括变压器T1、开关管Q2、电解电容E1、整流二极管D3、储能电感L1、电解电容E2、电解电容E3、开关管Q1;输入电源的阳极V1+通过变压器T1源边线圈同相端、变压器T1源边线圈反相端通过开关管Q2的S-D极接输入电源的阴极V1-;电解电容E2设置在输入电源的阴极V1+和阴极V1-之间;开关管Q2的G极接第一控制信号DR1;变压器T1的副边线圈同相端经由储能电感L1、电解电容E3、整流二极管D3接变压器T1的副边线圈反相端;电解电容E3的阳极接储能电感L1、阳极接整流二极管D3阳极;开关管Q1的D极接储能电感L1与电解电容E3阳极相连的公共端,开关管D1的S极接输入电源的阴极V1-;开关管Q1的G极接第二控制信号DR2;电解电容E2的阳极接输入电源的阳极V1+、电感电容E2的阴极接接储能电感L1与电解电容E3阳极相连的公共端,在电解电容E2的阳极形成输出电压的阳极V3+,在电解电容E2的阴极形成输出电压的阴极V3-;还包括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所述的二极管D1设置在电解电容E3的两端,二极管D1的阳极与电解电容E3的阳极相连;二极管D2设置在变压器T1副边线圈同相端与整流二极管D3的阳极之间,二极管D2的阳极与整流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本技术中利用由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组成的缓启动电路,实现了输出电压的缓慢平滑上升。进一步的,上述的具有缓启动电路的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所述的第二控制信号DR2是一串从0%开始缓慢调制至100%占空比的脉冲方波。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附图1是目前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电路原理图。附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具有缓启动电路的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电路原理图。附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具有缓启动电路的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中,开关管Q1闭合时工作原理示意图。附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具有缓启动电路的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中,开关管Q1闭合时简化为BUCK示意图。附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具有缓启动电路的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中,开关管Q1断开时工作原理示意图。附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1具有缓启动电路的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中,开关管Q1断开时简化为BUCK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实施例是一种具有缓启动电路的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是一种DCDC升压电路,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具有缓启动电路的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在普通的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的基础上增加由两个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组成的缓启动电路,实践上,该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中包括变压器T1、开关管Q2、电解电容E1、整流二极管D3、储能电感L1、电解电容E2、电解电容E3、开关管Q1。输入电源的阳极V1+通过变压器T1源边线圈同相端、变压器T1源边线圈反相端通过开关管Q2的S-D极接输入电源的阴极V1-;电解电容E2设置在输入电源的阴极V1+和阴极V1-之间;开关管Q2的G极接第一控制信号DR1。第一控制信号DR1在实践中采用微处理器生成的PWM信号,用于控制输出电压V3的大小。变压器T1的副边线圈同相端经由储能电感L1、电解电容E3、整流二极管D3接变压器T1的副边线圈反相端;电解电容E3的阳极接储能电感L1、阳极接整流二极管D3阳极;开关管Q1的D极接储能电感L1与电解电容E3阳极相连的公共端,开关管D1的S极接输入电源的阴极V1-;开关管Q1的G极接第二控制信号DR2;实践上,第二控制信号DR2是一串从0%开始缓慢调制至100%占空比的脉冲方波。电解电容E2的阳极接输入电源的阳极V1+、电感电容E2的阴极接接储能电感L1与电解电容E3阳极相连的公共端,在电解电容E2的阳极形成输出电压的阳极V3+,在电解电容E2的阴极形成输出电压的阴极V3-。除了上面的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本实施例中还具有缓启动模块,缓启动模块包括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其中,二极管D1设置在电解电容E3的两端,二极管D1的阳极与电解电容E3的阳极相连;二极管D2设置在变压器T1副边线圈同相端与整流二极管D3的阳极之间,二极管D2的阳极与整流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下面对本实施例的具有缓启动电路的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在开关管Q1闭合时,电流流动方向:输入电源阳极V1+、输出电源阳极V3+、负载、二极管D2、输入电源阴极V1-,如图3所示,图4是该电路的开关管Q1闭合时简化为BUCK示意图。在开关管Q1断开时,输入电源不输入能量,由储能元件对负载供电,储能元件包括电解电容E2、电解电容E3、储能电感L1,电流流动方向如图5所示,电解电容E3、电解电容E2、输出电压阳极V3+、负载Load、输出电压阴极V3-、二极管D2、储能电感L1、二极管D1、输出电压阳极V3+。如图6所示为开关管Q1断开时简化为BUCK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缓启动电路的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包括变压器T1、开关管Q2、电解电容E1、整流二极管D3、储能电感L1、电解电容E2、电解电容E3、开关管Q1;/n输入电源的阳极V1+通过变压器T1源边线圈同相端、变压器T1源边线圈反相端通过开关管Q2的S-D极接输入电源的阴极V1-;电解电容E2设置在输入电源的阴极V1+和阴极V1-之间;开关管Q2的G极接第一控制信号DR1;/n变压器T1的副边线圈同相端经由储能电感L1、电解电容E3、整流二极管D3接变压器T1的副边线圈反相端;电解电容E3的阳极接储能电感L1、阳极接整流二极管D3阳极;开关管Q1的D极接储能电感L1与电解电容E3阳极相连的公共端,开关管D1的S极接输入电源的阴极V1-;开关管Q1的G极接第二控制信号DR2;/n电解电容E2的阳极接输入电源的阳极V1+、电感电容E2的阴极接接储能电感L1与电解电容E3阳极相连的公共端,在电解电容E2的阳极形成输出电压的阳极V3+,在电解电容E2的阴极形成输出电压的阴极V3-;/n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n所述的二极管D1设置在电解电容E3的两端,二极管D1的阳极与电解电容E3的阳极相连;二极管D2设置在变压器T1副边线圈同相端与整流二极管D3的阳极之间,二极管D2的阳极与整流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缓启动电路的非隔离直流正激升压电源,包括变压器T1、开关管Q2、电解电容E1、整流二极管D3、储能电感L1、电解电容E2、电解电容E3、开关管Q1;
输入电源的阳极V1+通过变压器T1源边线圈同相端、变压器T1源边线圈反相端通过开关管Q2的S-D极接输入电源的阴极V1-;电解电容E2设置在输入电源的阴极V1+和阴极V1-之间;开关管Q2的G极接第一控制信号DR1;
变压器T1的副边线圈同相端经由储能电感L1、电解电容E3、整流二极管D3接变压器T1的副边线圈反相端;电解电容E3的阳极接储能电感L1、阳极接整流二极管D3阳极;开关管Q1的D极接储能电感L1与电解电容E3阳极相连的公共端,开关管D1的S极接输入电源的阴极V1-;开关管Q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宁蒋中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金威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