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引导对准的动车组跨接电连接器插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19492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4: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引导对准的动车组跨接电连接器插头,包括插头壳体组件、插头安装板组件、插头盖板组件、插针和电缆,所述插头壳体组件前端四角设有第一紧固件,所述插头壳体组件前端上部中间位置设有防误辨识线,所述插头壳体组件两侧中间位置设有燕尾杆;所述插头安装板组件上设有通孔和插针安装板,所述插头安装板组件正面设有防误钉;所述插头盖板组件上设有第二紧固件,所述插头盖板组件插针一面的四角设有立柱,所述立柱前端设有固定块,所述电缆通过防水接头装入插头盖板组件,所述电缆与插针通过压接的方式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有防误辨识线和燕尾杆,插接时有自动分辨方向和对准的作用,组装方便,连接稳固,方便拆卸。

A jumper electrical connector plug for EMU with automatic guide and align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引导对准的动车组跨接电连接器插头
本技术涉及电连接装置领域,尤其是一种自动引导对准的动车组跨接电连接器插头。
技术介绍
国内铁路高速动车组电连接器在引进技术和国产化的进程中,在充分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开发了不少新产品。动车关键重要件之一的电气连接器也逐步国产化成功。电连接器主要包括插头和插座两部分,插头和插座的质量直接决定连接器是否可以使用,插头和插座之间的连接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动车行驶时的安全,因此电连接器中插头和插座的结构设计及稳定连接极其重要。现有的电连接器组装时插头和插座对准困难,安装时容易对插头和插座造成损坏,且组装效率低,难以实现动车组项目对电连接器的高标准与严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自动引导对准的动车组跨接电连接器插头。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引导对准的动车组跨接电连接器插头,包括插头壳体组件、插头安装板组件、插头盖板组件、插针以及电缆,所述插头壳体组件前端四角设置有第一紧固件,所述插头壳体组件前端上部中间位置设置有防误辨识线,所述插头壳体组件两侧中间位置设置有燕尾杆;所述插头安装板组件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插头安装板组件上设置有插针安装板,所述插头安装板组件正面插针安装板旁边设置有防误钉;所述插头盖板组件上设置有第二紧固件,所述插头盖板组件插针一面的四角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前端设置有固定块,所述电缆通过防水接头装入插头盖板组件,所述电缆与插针通过压接的方式连接。上述的一种自动引导对准的动车组跨接电连接器插头,所述第一紧固件贯穿插头壳体组件前端的四角,所述第一紧固件上设置有螺纹,所述第一紧固件靠近插头盖板组件一端设置有旋转把手,所述旋转把手上设置有防滑纹。上述的一种自动引导对准的动车组跨接电连接器插头,所述防误辨识线设置有2~4条。上述的一种自动引导对准的动车组跨接电连接器插头,所述第二紧固件设置有4个,所述第二紧固件表面设置有螺纹,所述插头壳体组件内对应位置设置有与第二紧固件表面螺纹相对应的螺纹。上述的一种自动引导对准的动车组跨接电连接器插头,所述立柱前端分为相同的两个中空腔室,所述固定块为两个直角边相对的直角梯形结构,所述固定块靠近直角梯形底边的一端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中空腔室侧壁上,所述插头壳体组件内对应位置设置有与立柱位置相对应的凹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设置有防误辨识线和燕尾杆,在插头与插座插接时,有自动分辨方向和对准的作用,组装方便,组装效率高;插头壳体组件、插头安装板组件以及插头盖板组件通过立柱和固定块固定安装,连接稳固;插头与插座之间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连接牢靠,方便拆卸。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插头爆炸图;图3为图2中立柱剖视图。图中1.插头壳体组件,2.防水接头,3.电缆,4.插头盖板组件,5.燕尾杆,6.防误辨识线,7.插头安装板组件,8.插针,9.第一紧固件,10.旋转把手,11.通孔,12.防误钉,13.插针安装板,14.固定块,15.立柱,16.第二紧固件,17.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一种自动引导对准的动车组跨接电连接器插头,包括插头壳体组件1、插头安装板组件7、插头盖板组件4、插针8以及电缆3,所述插头壳体组件1前端四角设置有第一紧固件9,所述插头壳体组件1前端上部中间位置设置有防误辨识线6,所述插头壳体组件1两侧中间位置设置有燕尾杆5;所述插头安装板组件7上设置有通孔11,所述插头安装板组件7上设置有插针安装板13,所述插头安装板组件7正面插针安装板13旁边设置有防误钉12;所述插头盖板组件4上设置有第二紧固件16,所述插头盖板组件4插针8一面的四角设置有立柱15,所述立柱15前端设置有固定块14,所述电缆3通过防水接头2装入插头盖板组件4,所述电缆3与插针8通过压接的方式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紧固件9贯穿插头壳体组件1前端的四角,所述第一紧固件9上设置有螺纹,所述第一紧固件9靠近插头盖板组件4一端设置有旋转把手10,所述旋转把手10上设置有防滑纹。进一步的,所述防误辨识线6设置有3条。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紧固件16设置有4个,所述第二紧固件16表面设置有螺纹,所述插头壳体组件1内对应位置设置有与第二紧固件16表面螺纹相对应的螺纹。进一步的,所述立柱15前端分为相同的两个中空腔室,所述固定块14为两个直角边相对的直角梯形结构,所述固定块14靠近直角梯形底边的一端设置有弹簧17,所述弹簧1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中空腔室侧壁上,所述插头壳体组件1内对应位置设置有与立柱15位置相对应的凹槽。本技术使用时,电缆3通过防水接头2装入插头盖板组件4,电缆3与插针8通过压接的方式连接,用热缩管进行热缩,将压接好的插针8装入插针安装板13,安装到位时能听到“咔嚓”的声响,然后使用到位测试计在插针端面反向推插针8,无脱落现象则安装到位;将插头盖板组件4上的立柱15穿过插头安装板组件7上的通孔11,在第二紧固件16上涂抹适量螺纹胶,然后将立柱15和第二紧固件16插入到插头壳体组件1对应位置,安装到位时,能听到“咔嚓”的声响。至此,电连接器插头安装完成,电连接器插头需要与电连接器插座配合使用,燕尾杆5插入到插座安装固定板的燕尾槽内,防误辨识线6与插座上的防误辨识线相对应,插头与插座通过第一紧固件9固定。以上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技术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引导对准的动车组跨接电连接器插头,包括插头壳体组件(1)、插头安装板组件(7)、插头盖板组件(4)、插针(8)以及电缆(3),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壳体组件(1)前端四角设置有第一紧固件(9),所述插头壳体组件(1)前端上部中间位置设置有防误辨识线(6),所述插头壳体组件(1)两侧中间位置设置有燕尾杆(5);所述插头安装板组件(7)上设置有通孔(11),所述插头安装板组件(7)上设置有插针安装板(13),所述插头安装板组件(7)正面插针安装板(13)旁边设置有防误钉(12);所述插头盖板组件(4)上设置有第二紧固件(16),所述插头盖板组件(4)插针(8)一面的四角设置有立柱(15),所述立柱(15)前端设置有固定块(14),所述电缆(3)通过防水接头(2)装入插头盖板组件(4),所述电缆(3)与插针(8)通过压接的方式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引导对准的动车组跨接电连接器插头,包括插头壳体组件(1)、插头安装板组件(7)、插头盖板组件(4)、插针(8)以及电缆(3),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壳体组件(1)前端四角设置有第一紧固件(9),所述插头壳体组件(1)前端上部中间位置设置有防误辨识线(6),所述插头壳体组件(1)两侧中间位置设置有燕尾杆(5);所述插头安装板组件(7)上设置有通孔(11),所述插头安装板组件(7)上设置有插针安装板(13),所述插头安装板组件(7)正面插针安装板(13)旁边设置有防误钉(12);所述插头盖板组件(4)上设置有第二紧固件(16),所述插头盖板组件(4)插针(8)一面的四角设置有立柱(15),所述立柱(15)前端设置有固定块(14),所述电缆(3)通过防水接头(2)装入插头盖板组件(4),所述电缆(3)与插针(8)通过压接的方式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引导对准的动车组跨接电连接器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件(9)贯穿插头壳体组件(1)前端的四角,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志明孙晓辉伍璧超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永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