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马达单元,其具有:马达;外壳,其收纳所述马达;逆变器,其与所述马达电连接;以及逆变器壳体,其收纳所述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壳体与所述外壳一体地设置,其中,该马达单元具有:线束,其将所述逆变器壳体的连接器与所述外壳的连接器之间连接;冷却水软管,其将所述逆变器壳体的软管联接头与所述外壳的软管联接头之间连接;以及固定部件,其将所述线束与所述冷却水软管在捆扎起来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外壳,所述外壳具有与车辆的车轴连接的车轴连接部,所述线束与所述冷却水软管在面向所述车轴的位置配置为,所述线束比所述冷却水软管远离车轴。
Motor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马达单元
本专利技术涉及马达单元。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使车辆的车轴旋转的马达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搭载于车辆的马达单元中,马达与齿轮的周围引绕有缆线(线束)与软管。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75853号公报为了防止与车轴等可动部的接触,上述缆线(线束)与软管需要固定于马达单元或者车辆的框架。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马达单元,其具有:马达;外壳,其收纳所述马达;逆变器,其与所述马达电连接;以及逆变器壳体,其收纳所述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壳体与所述外壳一体地设置,其中,该马达单元具有:线束,其将所述逆变器壳体的连接器与所述外壳的连接器之间连接;冷却水软管,其将所述逆变器壳体的软管联接头与所述外壳的软管联接头之间连接;以及固定部件,其将所述线束与所述冷却水软管在捆扎起来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外壳,所述外壳具有与车辆的车轴连接的车轴连接部,所述线束与所述冷却水软管在面向所述车轴的位置配置为,所述线束比所述冷却水软管远离车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提供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稳定地保持线束与冷却水软管的马达单元。附图说明图1是从上侧观察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立体图。图2是从下侧观察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立体图。图3是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侧视图。图4是示出卸下了侧面连接器罩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卸下了下部连接器罩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侧面连接器罩与车轴连接部的侧视图。<br>图7是示出固定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局部立体图。图8是固定部件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固定部件中的冷却水软管与线束的布置的图。标号说明1:马达单元;10:外壳;14、31、44:连接器;20:马达;30:油泵;32:散热器;41:逆变器壳体;60:线束;61:第一连接器;62:第二连接器;63:电线;70:冷却水软管;71、72、73:软管联接头;81:侧面连接器罩;82:下部连接器罩。具体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以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搭载于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为基础来规定铅直方向并进行说明。并且,在附图中,作为3维正交坐标系而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以+Z侧作为上侧、以-Z侧作为下侧的铅直方向。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是搭载有马达单元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X侧是车辆的前侧,-X侧是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是车辆的左右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Y侧是车辆的左侧,-Y侧是车辆的右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侧相当于轴向一侧,左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方向相当于规定方向。另外,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X侧是车辆的后侧,-X侧是车辆的前侧。在该情况下,+Y侧是车辆的右侧,-Y侧是车辆的左侧。各图中适当示出的马达轴J1沿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马达轴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J1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垂直的方向。马达单元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并作为它们的动力源来使用。如图1至图4所示,马达单元1具有外壳10、马达20以及逆变器单元40。而且,虽然省略了图示,马达单元1具有减速装置与差动装置。外壳10收纳马达20、未图示的减速装置以及未图示的差动装置。虽然省略了图示,外壳10的内部收纳有油。如图1至图3所示,外壳10具有马达外壳11、齿轮外壳12以及马达罩13。如图2所示,马达外壳11具有马达外壳主体部11a与连结部11b。马达外壳主体部11a呈包围马达轴J1并沿轴向延伸的筒状。马达外壳主体部11a向图示的-Y侧即右侧开口。马达外壳主体部11a收纳马达20。连结部11b设置于马达外壳主体部11a的左侧的端部。连结部11b比马达外壳主体部11a向后侧突出。马达外壳11在筒状的马达外壳主体部11a的表面具有多个肋11A。多个肋11A包括在马达外壳主体部11a的径向的端部沿周向延伸的肋以及沿轴向延伸的肋。通过设置有多个肋11A,能够提高马达外壳11的刚性,并且能够降低马达20驱动时因马达外壳11的振动而引起的噪音。齿轮外壳12固定于马达外壳11的左侧。更详细而言,齿轮外壳12的右侧的端部通过螺钉固定于连结部11b。虽然省略了图示,齿轮外壳12向右侧开口。齿轮外壳12具有第一收纳部12a与第二收纳部12b。第一收纳部12a位于马达外壳主体部11a的左侧。第一收纳部12a收纳未图示的减速装置。第二收纳部12b与第一收纳部12a的后侧连接。第二收纳部12b位于连结部11b中的比马达外壳主体部11a向后侧突出的部分的左侧。第二收纳部12b收纳未图示的差动装置。第一收纳部12a比第二收纳部12b向左侧突出。马达罩13固定于马达外壳11的右侧。更详细而言,马达罩13通过螺钉固定于马达外壳主体部11a的右侧的端部。如图1所示,马达罩13封闭马达外壳主体部11a的右侧的开口。马达20具有未图示的转子与未图示的定子。马达20的转子以马达轴J1为中心旋转。马达20的转子与收纳于齿轮外壳12的未图示的减速装置连接。马达20的旋转通过未图示的减速装置被减速,并传递至未图示的差动装置。差动装置向车辆的车轴传递从马达20输出的扭矩。差动装置具有以与马达轴J1平行的差动轴J2为中心旋转的齿圈。从马达20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传递至齿圈。如图2所示,外壳10在连结部11b具有车轴连接部11c。车轴连接部11c具有以差动轴J2为中心的圆形的开口部。车辆的车轴插入车轴连接部11c的开口部,并与差动装置的齿圈连接。车辆的车轴以差动轴J2为中心绕轴旋转。如图1与图2所示,马达单元1具有油泵30、油冷却器35以及电动致动器36作为辅助设备。油泵30与油冷却器35配置于外壳10的下部。油冷却器35位于马达单元1的前端下部。油泵30位于油冷却器35的后侧。电动致动器36配置于外壳10的前部。电动致动器36是驻车锁定机构的驱动装置。油泵30沿马达轴J1配置。如图5所示,油泵30在右侧的端部具有连接器31与散热器32。散热器32设置于油泵30的罩部件。散热器32对内置于油泵30的电路板进行冷却。如图1与图2所示,逆变器单元40位于外壳10的后侧。逆变器单元40具有逆变器壳体41。逆变器壳体41内收纳有未图示的逆变器。逆变器壳体41内的逆变器与马达20的定子电连接,驱动马达20。逆变器壳体41固定于外壳10。即,逆变器壳体41与外壳10一体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壳体41固定于外壳10的径向外侧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马达单元,其具有:/n马达;/n外壳,其收纳所述马达;/n逆变器,其与所述马达电连接;以及/n逆变器壳体,其收纳所述逆变器,/n所述逆变器壳体与所述外壳一体地设置,/n其中,/n该马达单元具有:/n线束,其将所述逆变器壳体的连接器与所述外壳的连接器之间连接;/n冷却水软管,其将所述逆变器壳体的软管联接头与所述外壳的软管联接头之间连接;以及/n固定部件,其将所述线束与所述冷却水软管在捆扎起来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外壳,/n所述外壳具有与车辆的车轴连接的车轴连接部,/n所述线束与所述冷却水软管在面向所述车轴的位置配置为,所述线束比所述冷却水软管远离车轴。/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022 JP 2018-198508;20190419 JP 2019-0803261.一种马达单元,其具有:
马达;
外壳,其收纳所述马达;
逆变器,其与所述马达电连接;以及
逆变器壳体,其收纳所述逆变器,
所述逆变器壳体与所述外壳一体地设置,
其中,
该马达单元具有:
线束,其将所述逆变器壳体的连接器与所述外壳的连接器之间连接;
冷却水软管,其将所述逆变器壳体的软管联接头与所述外壳的软管联接头之间连接;以及
固定部件,其将所述线束与所述冷却水软管在捆扎起来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外壳,
所述外壳具有与车辆的车轴连接的车轴连接部,
所述线束与所述冷却水软管在面向所述车轴的位置配置为,所述线束比所述冷却水软管远离车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马达具有绕马达轴旋转的转子以及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的定子,
所述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松修平,福永庆介,和田直大,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