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0735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0: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风机包括壳体、离心风叶和切换机构,壳体内的上风道和下风道均与引风腔连通,引风腔具有位于壳体的侧壁上的引风口;离心风叶可转动地设置在引风腔内,以从引风口处向引风腔内引风;切换机构设置在壳体上;切换机构处于第一工况的情况下,引风腔与上风道保持连通,切换机构将引风腔与下风道隔开,以使引风腔内的风从上风道吹出;切换机构处于第二工况的情况下,引风腔与下风道保持连通,切换机构将引风腔与上风道隔开,以使引风腔内的风从下风道吹出。采用该方案,可切换风机的出风方向,提高了风机的适应性。将该风机应用于可上下切换出风的空调器中,可以简化风道结构,降低成本并提供换热效果。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with 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目前常见上下出风分布式送风的柜式空调器以其优越的舒适性备受欢迎。由于单个风机的出风方向是固定的,为了实现出风方向的切换,分布式送风空调器以双风机风道、三风机风道等结构为主,以对应不同的出风方向,运行不同的风机。采用此种方案,风道结构所需空间较大,风道结构整体重量也较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风机的出风方向不可改变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从上到下顺次设置的上风道、引风腔和下风道,所述上风道和所述下风道均与所述引风腔连通,所述引风腔具有位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上的引风口;离心风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引风腔内,以从所述引风口处向所述引风腔内引风;切换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切换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结构可移动地设置,所述切换机构具有第一工况和第二工况;所述切换机构处于所述第一工况的情况下,所述引风腔与所述上风道保持连通,所述切换机构将所述引风腔与所述下风道隔开,以使所述引风腔内的风从所述上风道吹出;所述切换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工况的情况下,所述引风腔与所述下风道保持连通,所述切换机构将所述引风腔与所述上风道隔开,以使所述引风腔内的风从所述下风道吹出。进一步地,所述切换机构包括:筒状的蜗壳,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引风腔内,所述蜗壳的端部具有与所述引风口对应设置的开口,所述蜗壳的侧壁上具有避让口,所述离心风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蜗壳内;所述切换机构处于所述第一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蜗壳转动到所述避让口与所述上风道对应的位置,所述蜗壳的实体部分将所述引风腔与所述下风道隔开;所述切换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蜗壳转动到所述避让口与所述下风道对应的位置,所述蜗壳的实体部分将所述引风腔与所述上风道隔开。进一步地,所述引风腔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引风口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上风道的内壁连接的位置具有第一过渡边沿,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下风道的内壁连接的位置具有第二过渡边沿;所述避让口具有相对的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所述切换机构处于所述第一工况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边沿与所述第一过渡边沿对齐,所述第二边沿与所述第二侧壁抵接;所述切换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工况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边沿与所述第二过渡边沿对齐,所述第二边沿与所述第一侧壁抵接。进一步地,所述切换机构还包括:齿圈,与所述蜗壳连接,所述齿圈可转动地设置,以带动所述蜗壳转动;齿轮,与所述齿圈啮合,以驱动所述齿圈转动。进一步地,所述风机还包括:环形件,所述环形件套设在所述蜗壳的外壁上,所述环形件的外壁与所述引风腔的内壁抵接。进一步地,所述引风口为两个,两个所述引风口相对设置,所述上风道的出口朝向竖直方向设置,所述下风道的出口朝向水平方向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风机,所述风机为上述提供的风机。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具有位于其上部的上风口和位于其下部的下风口,所述空调器具有上出风模式和下出风模式,其中,所述空调器处于所述上出风模式的情况下,所述下风口进风,所述风机吸入从所述下风口进入所述外壳内的风并将吸入的风从所述风机的上风道输出,以从所述上风口出风;所述空调器处于所述下出风模式的情况下,所述上风口进风,所述风机吸入从所述上风口进入所述外壳内的风并将吸入的风从所述风机的下风道输出,以从所述下风口出风。进一步地,所述风机的引风口与所述外壳的内壁间隔设置,所述外壳的侧壁上具有辅助风口,所述辅助风口与所述风机的引风口对应设置,以对所述风机送风。进一步地,所述辅助风口可开闭地设置,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且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风机的上方;所述空调器处于所述上出风模式的情况下,所述辅助风口打开;所述空调器处于所述下出风模式的情况下,所述辅助风口关闭。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风机,风机包括壳体、离心风叶和切换机构,壳体内具有从上到下顺次设置的上风道、引风腔和下风道,上风道和下风道均与引风腔连通,引风腔具有位于壳体的侧壁上的引风口;离心风叶可转动地设置在引风腔内,以从引风口处向引风腔内引风;切换机构设置在壳体上,切换机构具有第一工况和第二工况;切换机构处于第一工况的情况下,引风腔与上风道保持连通,切换机构将引风腔与下风道隔开,以使引风腔内的风从上风道吹出;切换机构处于第二工况的情况下,引风腔与下风道保持连通,切换机构将引风腔与上风道隔开,以使引风腔内的风从下风道吹出。采用该方案,可通过调整切换机构的工况,使得风机从上部出风或从下部出风,提高了风机的适应性。将该风机应用于可上下切换出风的空调器中,可以简化空调器的风道结构,降低成本。通过该技术方案,可加大进风口面积,提高整机风量,同时利用离心风机吸气排气特点,设计旋转蜗壳结构,通过内部机构的变换实现上下对流不同的风道出风方式,从而实现在制冷制热模式实现上下循环对流,制冷时从上风口出风/从下风口回风,制热时从下风口出风/上风口回风,可根据室内温度场分布,进行竖直循环换热,提高换热效率。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风机的爆炸图;图3示出了图2中的蜗壳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1中的风机从上部出风时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1中的风机从下部出风时的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6中的空调器处于上出风模式的示意图;图8示出了图6中的空调器处于下出风模式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壳体;11、上风道;12、引风腔;13、下风道;14、引风口;15、第一侧壁;16、第二侧壁;20、离心风叶;30、切换机构;31、蜗壳;32、第一边沿;33、第二边沿;34、齿圈;35、齿轮;36、环形槽;37、电机;41、环形件;42、导流圈;50、外壳;51、上风口;52、下风口;53、辅助风口;60、换热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附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机,包括:壳体10,壳体10内具有从上到下顺次设置的上风道11、引风腔12和下风道13,上风道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10),所述壳体(10)内具有从上到下顺次设置的上风道(11)、引风腔(12)和下风道(13),所述上风道(11)和所述下风道(13)均与所述引风腔(12)连通,所述引风腔(12)具有位于所述壳体(10)的侧壁上的引风口(14);/n离心风叶(2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引风腔(12)内,以从所述引风口(14)处向所述引风腔(12)内引风;/n切换机构(30),设置在所述壳体(10)上,所述切换机构(30)的至少一部分结构可移动地设置,所述切换机构(30)具有第一工况和第二工况;/n所述切换机构(30)处于所述第一工况的情况下,所述引风腔(12)与所述上风道(11)保持连通,所述切换机构(30)将所述引风腔(12)与所述下风道(13)隔开,以使所述引风腔(12)内的风从所述上风道(11)吹出;/n所述切换机构(30)处于所述第二工况的情况下,所述引风腔(12)与所述下风道(13)保持连通,所述切换机构(30)将所述引风腔(12)与所述上风道(11)隔开,以使所述引风腔(12)内的风从所述下风道(13)吹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内具有从上到下顺次设置的上风道(11)、引风腔(12)和下风道(13),所述上风道(11)和所述下风道(13)均与所述引风腔(12)连通,所述引风腔(12)具有位于所述壳体(10)的侧壁上的引风口(14);
离心风叶(2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引风腔(12)内,以从所述引风口(14)处向所述引风腔(12)内引风;
切换机构(30),设置在所述壳体(10)上,所述切换机构(30)的至少一部分结构可移动地设置,所述切换机构(30)具有第一工况和第二工况;
所述切换机构(30)处于所述第一工况的情况下,所述引风腔(12)与所述上风道(11)保持连通,所述切换机构(30)将所述引风腔(12)与所述下风道(13)隔开,以使所述引风腔(12)内的风从所述上风道(11)吹出;
所述切换机构(30)处于所述第二工况的情况下,所述引风腔(12)与所述下风道(13)保持连通,所述切换机构(30)将所述引风腔(12)与所述上风道(11)隔开,以使所述引风腔(12)内的风从所述下风道(13)吹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机构(30)包括:
筒状的蜗壳(31),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引风腔(12)内,所述蜗壳(31)的端部具有与所述引风口(14)对应设置的开口,所述蜗壳(31)的侧壁上具有避让口,所述离心风叶(2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蜗壳(31)内;
所述切换机构(30)处于所述第一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蜗壳(31)转动到所述避让口与所述上风道(11)对应的位置,所述蜗壳(31)的实体部分将所述引风腔(12)与所述下风道(13)隔开;
所述切换机构(30)处于所述第二工况的情况下,所述蜗壳(31)转动到所述避让口与所述下风道(13)对应的位置,所述蜗壳(31)的实体部分将所述引风腔(12)与所述上风道(11)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风腔(12)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15)和第二侧壁(16),所述引风口(14)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5)和所述第二侧壁(16)之间,所述第一侧壁(15)与所述上风道(11)的内壁连接的位置具有第一过渡边沿,所述第二侧壁(16)与所述下风道(13)的内壁连接的位置具有第二过渡边沿;
所述避让口具有相对的第一边沿(32)和第二边沿(33);
所述切换机构(30)处于所述第一工况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边沿(32)与所述第一过渡边沿对齐,所述第二边沿(33)与所述第二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明珠吴晓岳陈诚何振健王千千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