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本立专利>正文

可填充软性介质的耳护产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9846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1 22:19
一种可填充软性介质的耳护产品,用以置入一人体耳道,包含有一用以导引进入该人体耳道的导引部、一与该导引部相邻设置并具有一第一容室的第一填充部、一与该第一填充部相邻且与该导引部相对设置并具有一第二容室的第二填充部以及一延伸在该第一填充部与该第二填充部之间的中空通道。该中空通道分别通过二连接通道与该第一容室及该第二容室连通,且该第一容室及该第二容室与二该连接通道之间分别设置有一可防止一软性介质外泄的阀体,使该软性介质经由该二连接通道分别进入该第一容室与该第二容室内形成一填充状态。

Ear protection products filled with soft medi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填充软性介质的耳护产品
本专利技术有关一种耳护产品,特别是指一种用以置入一人体耳道,并以填充方式以提供该人体耳道具有良好密闭性且具有高适配性的耳护产品。
技术介绍
耳护产品,主要是用来置入一人体耳道内,以通过该耳护产品隔绝噪音,达到该人体耳道的防护。常见耳护产品主要是用一泡棉一体成型或是利用一硅胶制作成多片伞状体,以利于能够置入该人体耳道内达到防护的效果。然而,此类型的耳护产品长期配戴下容易造成该人体耳道的不适,且无法满足各种不同类型的该人体耳道。因此,现今市面上亦出现各种不同充气式的耳护产品,如美国公开第20090173353号专利案或是美国公开第2015282990号专利案,该类可充气的耳护产品都是直接在一囊体内直接充气。然而,此类型的可充气耳护产品,在充气后无法分别调整该囊体的充气状态,而使得配戴上也容易造成不适。另一类的充气式耳护产品,如美国公告第9326059号专利案,则是设置有多个囊体,该多个囊体以环绕一中心的方式设置并相互连通,因此在进行充气时,能够同时对该多个囊体进行充气。然而,该类型的充气式耳护产品,在进行充气时同样无法分别调整该多个囊体的充气状态,不仅在长期配戴下同样容易造成不适,且亦无法适用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该人体耳道内,无法满足各种不同的该人体耳道,适用效果差。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耳护产品,并使其具有高适配性的耳护产品.即为本专利技术所欲解决的技术手段及其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护产品,特别是指一种用以置入一人体耳道,并以填充方式以提供该人体耳道具有良好密闭性极高适配性的耳护产品。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可填充软性介质的耳护产品,包含一导引部、一第一填充部、一第二填充部以及一中空通道。该导引部用以导引进入一人体耳道。该第一填充部与该导引部相邻设置并具有一第一容室。该第二填充部与该第一填充部相邻且与该导引部相对设置并具有一第二容室。该中空通道延伸在该第一填充部与该第二填充部之间,具有一与该第一容室相互连通的第一连接通道及一与该第二容室相互连通的第二连接通道,且该第一容室与该第一连接通道之间具有一第一阀体,该第二容室与该第二连接通道之间具有一第二阀体,使一软性介质经由该第一连接通道与该第二连接通道分别进入该第一容室与该第二容室内形成一填充状态,并利用该第一阀体与该第二阀体分别防止该软性介质自该第一容室与该第二容室排出。在一实施例中,该中空通道更延伸至该导引部,并贯穿该导引部,使该中空通道贯穿该导引部、该第一填充部及该第二填充部。在一实施例中,该耳护产品进一步是由一主体以及一套设在该主体外部的包覆体所组成,而该中空通道、该第一连接通道及该第二连接通道位于该主体上,该导引部、该第一填充部及该第二填充部设置在该包覆体上。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容室是由该第一填充部与该主体所组成,该第二容室是由该第二填充部与该主体所组成。在一实施例中,该主体与该包覆体分别是由不同硬度的软性材料所制成,且该主体的硬度大于该包覆体的硬度。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填充部的外径小于该第二填充部的外径。在一实施例中,该导引部的外径小于该第一填充部的外径。在一实施例中,该主体进一步更具有一由该包覆体包覆的第一区段及一自该第一区段朝向该第二填充部外侧延伸的第二区段,而该第一连接通道与该第二连接通道位于该第一区段上,且该中空通道延伸在该第一区段与该第二区段内。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区段的外径小于该第二区段的外径,使该第一区段与该第二区段之间形成有一段差部。在一实施例中,该中央通道与该第一连接通道的相连通的位置处更形成有一第一定位槽,该中央通道与该第二连接通道的相连通位置处更形成有一第二定位槽。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可填充软性介质的耳护产品,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下列的优点:本专利技术中的该第一填充部与该第二填充部能够独立地利用该软性介质进行填充,以依据各种不同的该人体耳道,调整该第一填充部与该第二填充部的软硬度,进而提供更为良好的密闭效果,适用性广,且更能有效达到该人体耳道防护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实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该主体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该包覆体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主要组件】10、10’耳护产品11、11’导引部12、12’第一填充部13、13’第二填充部14、14’中空通道141开口15第一容室16第二容室17第一连接通道171第一阀体18第二连接通道181第二阀体20主体21第一区段22第二区段23段差部30包覆体40充填件41第一供给部42第二供给部43气囊部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及
技术实现思路
,现就配合附图说明如下:如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可填充软性介质的耳护产品,该耳护产品10包含有一导引部11、一第一填充部12、一第二填充部13以及一中空通道14。该导引部11用以将该耳护产品10导引进入一人体耳道(图示中未表示)。该第一填充部12与该导引部11相邻设置,且该导引部11的外径小于该第一填充部12的外径,而该第一填充部12内具有一第一容室15。该第二填充部13则是与该第一填充部12相邻且与该导引部11相对设置,使该导引部11与该第二填充部13位于该第一填充部12的相对应两侧,且该第一填充部12的外径小于该第二填充部13的外径,而该第二填充部13内具有一第二容室16,使得该导引部11、该第一填充部12及该第二填充部13的外径组构成一锥状。该中空管道14则是延伸在该第一填充部12与该第二填充部13之间,使得该第一容室15与该第二容室16分别同绕着该中空通道14,并与该中空通道14相互间隔,如图4所示。而该中空管道14上形成有彼此相互间隔设置的一第一连接通道17与一第二连接通道18,使得该第一容室15通过该第一连接通道17与该中空通道14相互连通,而该第二容室16通过该第二连接通道18与该中空通道14相互连通,使一软性介质(如图示中未表示,该软性介质的流动方式如图中的箭头所示,该软性介质可以是气体或是液体等具有流动性的介质)能够经由该中空通道14后,在分别通过该第一连接通道17进入该第一容室15内以及通过该第一连接通道18进入该第二容室16内,进而使得该第一填充部12与该第二填充部13形成一填充状态。此外,为了避免该第一填充部12与该第二填充部13能够保持在该填充状态,因此在该第一容室14与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填充软性介质的耳护产品,该耳护产品包含有:/n一用以导引进入一人体耳道的导引部;/n一与该导引部相邻设置的第一填充部,该第一填充部内具有一第一容室;/n一与该第一填充部相邻且与该导引部相对设置的第二填充部,该第二填充部内具有一第二容室;以及/n一延伸在该第一填充部与该第二填充部之间的中空通道,该中空通道具有一与该第一容室相互连通的第一连接通道及一与该第二容室相互连通的第二连接通道,且该第一容室与该第一连接通道之间具有一第一阀体,该第二容室与该第二连接通道之间具有一第二阀体,使一软性介质经由该第一连接通道与该第二连接通道分别进入该第一容室与该第二容室内形成一填充状态,并利用该第一阀体与该第二阀体分别防止该软性介质自该第一容室与该第二容室排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填充软性介质的耳护产品,该耳护产品包含有:
一用以导引进入一人体耳道的导引部;
一与该导引部相邻设置的第一填充部,该第一填充部内具有一第一容室;
一与该第一填充部相邻且与该导引部相对设置的第二填充部,该第二填充部内具有一第二容室;以及
一延伸在该第一填充部与该第二填充部之间的中空通道,该中空通道具有一与该第一容室相互连通的第一连接通道及一与该第二容室相互连通的第二连接通道,且该第一容室与该第一连接通道之间具有一第一阀体,该第二容室与该第二连接通道之间具有一第二阀体,使一软性介质经由该第一连接通道与该第二连接通道分别进入该第一容室与该第二容室内形成一填充状态,并利用该第一阀体与该第二阀体分别防止该软性介质自该第一容室与该第二容室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填充软性介质的耳护产品,其中,该中空通道更延伸至该导引部,并贯穿该导引部,使该中空通道贯穿该导引部、该第一填充部及该第二填充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填充软性介质的耳护产品,其中,该耳护产品进一步是由一主体以及一套设在该主体外部的包覆体所组成,而该中空通道、该第一连接通道及该第二连接通道位于该主体上,该导引部、该第一填充部及该第二填充部设置在该包覆体上。


4.如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本立李沛群王俊文
申请(专利权)人:陈本立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