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兼具可见光及近红外光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技术介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由阴极、阳极和在阴极与阳极之间的有机发光材料堆叠而成,通过在器件阴阳极两端施加电压,将电能转换成光,具有宽广角、高对比度和更快的响应时间等优点。伊斯曼柯达公司的Tang和VanSlyke于1987年报道了一种有机发光器件,芳基胺空穴传输层和三-8-羟基喹啉-铝层作为电子传输层和发光层(AppliedPhysicsLetters,1987,51(12):913-915)。在器件两端施加电压后,绿光从器件中发射出来,这个专利技术为现代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的发展奠定了基础。OLED具有成本低功耗低、亮度高、视角宽、厚度薄等优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显示和照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近红外(680-2500nm)发光材料因其在信息安全显示、夜视设备、生物成像、光纤通信和医疗诊断等领域的潜在应用显示出无与伦比的优势而备受关注。在摄像机、照相机、监视器、指纹识别器、3D面部识别、带拍照功能的手机、等图像录制设备以及其他要求具有可见及近红外光源的设备上,往往为了适应特殊环境下的使用,同时配备了包括可见光及近红外光源高亮度光源。这些设备上的光源往往都是LED,且可见光源、近红外光源都是独立的。另外,最新的研究表明通过在显示屏的像素中集成近红外光源可以实现设备对人眼的实时追踪功能(CN107770309A),这在智能移动设备应用中备受欢迎。我们的专利技术公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个基板、一个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一个外部电驱动;/n其中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设置在基板上,且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含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设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至少两个有机发光层;/n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有机发光层中包含第一有机发光层和第二有机发光层;/n其中所述第一有机发光层发射第一本征峰值波长,所述第二有机发光层发射第二本征峰值波长;/n其中所述外部电驱动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连接;/n其中当所述外部电驱动给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提供第一工作电流密度时,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能发射第一光谱并产生第一发光区域,所述第一光谱包含第一本征峰值波长和第二本征峰值波长,且第一本征峰值波长的波峰强度和第二本征峰值波长的波峰强度的比值不高于1;/n其中当所述外部电驱动给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提供第二工作电流密度时,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能发射第二光谱并产生第二发光区域,所述第二光谱包含第一本征峰值波长和第二本征峰值波长,且第一本征峰值波长的波峰强度和第二本征峰值波长的波峰强度的比值高于1;/n其中所述第一本征峰值波长小于等于680nm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个基板、一个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一个外部电驱动;
其中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设置在基板上,且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含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设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至少两个有机发光层;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有机发光层中包含第一有机发光层和第二有机发光层;
其中所述第一有机发光层发射第一本征峰值波长,所述第二有机发光层发射第二本征峰值波长;
其中所述外部电驱动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连接;
其中当所述外部电驱动给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提供第一工作电流密度时,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能发射第一光谱并产生第一发光区域,所述第一光谱包含第一本征峰值波长和第二本征峰值波长,且第一本征峰值波长的波峰强度和第二本征峰值波长的波峰强度的比值不高于1;
其中当所述外部电驱动给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提供第二工作电流密度时,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能发射第二光谱并产生第二发光区域,所述第二光谱包含第一本征峰值波长和第二本征峰值波长,且第一本征峰值波长的波峰强度和第二本征峰值波长的波峰强度的比值高于1;
其中所述第一本征峰值波长小于等于680nm,所述第二本征峰值波长大于680nm且小于等于2000nm;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本征峰值波长在580-680nm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本征峰值波长在700-1000nm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有机发光层和第二有机发光层直接接触。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有机发光层和第二有机发光层的总厚度不超过60nm;优选的,所述第一有机发光层和第二有机发光层的总厚度不超过45n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一步包含调节层,所述调节层与所述第一有机发光层和第二有机发光层均直接接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调节层的厚度在0.1-10nm之间;优选的,所述调节层的厚度在0.5-3nm之间。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调节层的电阻率高于1×106Ω·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梦兰,高亮,庞惠卿,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夏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