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衬软管的混凝土管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8337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12: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内衬软管的混凝土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衬管、以及包覆层,内衬管包括:管道主体、设于管道主体一端的插口、设于管道主体另一端的承口、以及若干设于管道主体上的接合块,所述接合块环绕设置于管道主体上,所述接合块与管道主体连接的一侧面或两侧面与管道主体形成锐角α,包覆层浇筑于管道主体外侧,接合块嵌入包覆层内,包覆层嵌入锐角α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环绕于内衬管的管道主体上的接合块,在浇筑包覆层时将接合块嵌入包覆层中,使内衬管与包覆层紧密结合,防止因内衬管脱落而影响管道的正常使用,提高管道的使用寿命。同时,使得管道可以兼具钢筋混凝土管道以及软性材料管道的优点,能更好的满足工程的需求。

A concrete pipe lined with ho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衬软管的混凝土管道
本技术涉及管道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衬软管的混凝土管道。
技术介绍
管道是用于输送气体、液体或带固体颗粒的流体的装置,其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和各类工业装置中。管道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或其他软性材料(如PE、HDPE等)支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单纯的软性材料管道容易出现变形、坍塌、破裂等问题,而单纯的钢筋混凝土管道也容易出现腐蚀、破裂、沉积、错位、起伏等问题。当城市建设所埋入的管道出现上述问题时,将影响正常的供排水功能,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不便,而管道的修补与更换较为繁琐。因此,现有技术采用内衬软管外加钢筋混凝土管道的形式进行补强。为了使钢筋混凝土与内衬软管进行更好的结合,常采用在内衬管的外侧设置沿轴向分布凸棱,再将混凝土浇筑在凸棱上,令凸棱嵌入混凝土中,以达到固定内衬软管的目的。然而此类管道也存在着不稳定因素,例如因震动或其他外界因素而导致内衬管沿轴向方向从钢筋混凝土管道中滑脱的问题。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内衬软管的混凝土管道,使内衬管与包覆层可以紧密的结合,防止内衬管与包覆层互相分离,提高管道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内衬软管的混凝土管道,包括:内衬管、以及包覆于内衬管外表面的包覆层,所述内衬管包括:管道主体、设于所述管道主体一端的插口、设于所述管道主体另一端的承口、以及若干设于所述管道主体上的接合块,所述内衬管中间贯通,所述接合块环绕设置于管道主体上,所述接合块与管道主体连接的一侧面或两侧面与管道主体形成锐角α,所述包覆层浇筑于管道主体外侧,所述接合块嵌入包覆层内,所述包覆层嵌入所述锐角α中。进一步地,所述包覆层的材料为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述内衬管的材料为软性材料。进一步地,所述承口与插口呈锥型结构,所述插口远离承口的直径小于插口靠近承口端面的直径,所述承口靠近插口端面的直径小于承口远离插口端面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插口与承口分别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设有弹性密封圈,所述密封槽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菱形或圆弧形,所述弹性密封圈截面的形状对应为矩形、菱形或圆弧形。进一步地,所述接合块的截面形状为平行四边形、倒梯形、圆形、椭圆形或五边形。进一步地,所述接合块绕着管道主体的轴线呈环形或螺旋形环绕。进一步地,管道主体靠近插口端或靠近承口端设有挡块,在两端挡块的中间形成凹槽,所述包覆层浇筑于凹槽中,所述挡块的材料与内衬管相同,所述挡块与管道主体为一体成型或熔接成型。进一步地,所述接合块沿管道主体的轴向分布。进一步地,所述包覆层或挡块末端设有铁圈接头,包覆层或挡块对应铁圈接头的位置设有台阶,所述铁圈接头的外径与包覆层的最大外径相同。进一步地,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包覆层的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为砂浆保护层、环氧沥青涂层或橡胶外衬管中的若干种保护层进行组合设置。采用上述方案,本技术通过设置环绕于内衬管的管道主体上的接合块,在浇筑包覆层时将接合块嵌入包覆层中,使内衬管与包覆层紧密结合,防止因内衬管脱落而影响管道的正常使用,提高管道的使用寿命。同时,使得管道可以兼具钢筋混凝土管道以及软性材料管道的优点,能更好的满足工程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截面形状为平行四边形的接合块示意图。图3为截面形状为梯形的接合块示意图。图4为截面形状为圆形的接合块示意图。图5为截面形状为五边形的接合块示意图。图6为环形设置的接合块示意图。图7为螺旋形设置的接合块示意图。图8为插口端设置挡块的示意图。图9为承口端设置挡块的示意图。图10为轴向设置的接合块示意图。图11为轴向设置的接合块截面示意图。图12为挡块设凹槽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带铁圈接头的管道连接示意图。图14为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包覆层设凹槽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作为可供选择的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内衬软管的混凝土管道,包括:内衬管1、以及包覆于内衬管1外表面的包覆层2,所述内衬管1包括:管道主体10、设于所述管道主体10一端的插口11、设于所述管道主体10另一端的承口12、以及若干设于所述管道主体10上的接合块13。所述内衬管1中间贯通。所述接合块13环绕设置于管道主体10上。所述接合块13与管道主体10连接的一侧面或两侧面与管道主体10形成锐角α。所述包覆层2浇筑于管道主体10外侧,所述接合块13嵌入包覆层2内,所述包覆层2嵌入所述锐角α中。包覆层2与接合块13之间形成锐角α,使得管道主体10与包覆层2连接更牢固、可靠,从而能有效地防止管道主体10向内部坍塌。环绕设置的接合块13可以有效防止内衬管1沿着轴向方向从包覆层2中滑脱。在浇筑时,包覆层2会嵌入接合块13的间隙中,即便在使用过程中,管道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内衬管1也不易变形而与包覆层2分离,因而保证管道的补强效果,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同时,可以使管道同时兼具包覆层2与内衬管1的优点,更好的满足工程的需求。所述包覆层2为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包覆层2可以增加内衬管1的强度,防止内衬管1向内凹陷变形,保证管道内流体的流量与流动性不受影响。所述内衬管1的材料为软性材料。所述承口12与插口11呈锥型结构,所述插口11远离承口12的直径小于插口11靠近承口12端面的直径,所述承口12靠近插口11端面的直径小于承口12远离插口11端面的直径。对比圆柱形的设计,此种锥形的设计结构使得插口11与承口12的安装更加牢固,且密封性更强。由于采用软性材料,因此通过挤压能够将插口11插入承口12中。所述插口11与承口12分别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设有弹性密封圈,所述密封槽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菱形或圆弧形,所述弹性密封圈截面的形状对应为矩形、菱形或圆弧形。所述接合块13的截面形状为平行四边形(请参阅图2)、倒梯形(请参阅图3)、圆形(请参阅图4)、椭圆形或五边形(请参阅图5),或是其他满足使接合块13顶部或中段与底部间隔有间隙的形状,使内衬管1与包覆层2可以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避免内衬管1与包覆层2分离。请参阅图6、图7,所述接合块13绕着管道主体10的轴线呈环形或螺旋形环绕,图6为环形的设计,图7为螺旋形的设计。环形及螺旋形的接合块13可以防止内衬管1沿着轴向方向从包覆层2中滑脱。所述管道主体10靠近插口端或靠近承口端设有挡块14(图8、图9为仅插口端或仅承口端设置挡块的示意图),在两端挡块的中间形成凹槽,所述包覆层2浇筑于凹槽中。所述挡块14的材料与内衬管1相同。所述挡块14与管道主体1为一体成型或熔接成型。所述包覆层2浇筑于凹槽中,两端的挡块14为包覆层提供限位,能够有效防止内衬管1与包覆层2轴向的分离。并且,挡块14设置在相邻两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衬软管的混凝土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衬管、以及包覆于内衬管外表面的包覆层,所述内衬管包括:管道主体、设于所述管道主体一端的插口、设于所述管道主体另一端的承口、以及若干设于所述管道主体上的接合块,所述内衬管中间贯通,所述接合块环绕设置于管道主体上,所述接合块与管道主体连接的一侧面或两侧面与管道主体形成锐角α,所述包覆层浇筑于管道主体外侧,所述接合块嵌入包覆层内,所述包覆层嵌入所述锐角α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衬软管的混凝土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衬管、以及包覆于内衬管外表面的包覆层,所述内衬管包括:管道主体、设于所述管道主体一端的插口、设于所述管道主体另一端的承口、以及若干设于所述管道主体上的接合块,所述内衬管中间贯通,所述接合块环绕设置于管道主体上,所述接合块与管道主体连接的一侧面或两侧面与管道主体形成锐角α,所述包覆层浇筑于管道主体外侧,所述接合块嵌入包覆层内,所述包覆层嵌入所述锐角α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衬软管的混凝土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层的材料为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述内衬管的材料为软性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衬软管的混凝土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口与插口呈锥型结构,所述插口远离承口的直径小于插口靠近承口端面的直径,所述承口靠近插口端面的直径小于承口远离插口端面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衬软管的混凝土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口与承口分别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设有弹性密封圈,所述密封槽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菱形或圆弧形,所述弹性密封圈截面的形状对应为矩形、菱形或圆弧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昌斌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金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