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植生袋的生态护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7680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09: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植生袋的生态护坡,所述生态护坡由坡底至坡顶依次包括第一斜坡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二斜坡段;所述第一斜坡段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一素土夯实层和第一植生袋层;所述第一连接段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二素土夯实层和浆砌片石层;所述第二斜坡段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一原土夯实层和第二植生袋层;所述第一素土夯实层的密度大于93%,所述第一原土夯实层的密度大于8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生态护坡与传统的边坡绿化结构相比,利用植生袋减轻了雨水冲刷的影响,适用于土质相对松软的地区,为陡坡的绿化提供了可能。

An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based on planting bag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植生袋的生态护坡
本技术涉及海绵城市建设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植生袋的生态护坡。
技术介绍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巨大,地形丰富多样,对于海绵城市建设来说,不同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也有所不同,在多雨的地区更侧重解决由雨水导致的内涝问题,而在雨量少的地区,则应该注重雨水的利用问题,对于一些土壤松软、地质不好的地区则更应该注重水土的保持问题。因此,本技术针对一些土壤松软,容易滑坡的地方设计一种基于植生袋的护坡结构,以防止雨水过度冲刷造成的土壤流失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针对土壤松软,容易滑坡地区设计的用以防止雨水过渡冲刷造成的土壤流失问题的基于植生袋的生态护坡。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植生袋的生态护坡,所述生态护坡由坡底至坡顶依次包括第一斜坡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二斜坡段;所述第一斜坡段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一素土夯实层和第一植生袋层;所述第一连接段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二素土夯实层和浆砌片石层;所述第二斜坡段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一原土夯实层和第二植生袋层;所述第一素土夯实层的密度大于93%,所述第一原土夯实层的密度大于80%。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植生袋层包括沿第一斜坡段呈阶梯式布置的植生袋,位于所述第一斜坡顶部的植生袋垂直于第一斜坡;所述第二植生袋层包括沿第二斜坡段呈阶梯式布置的植生袋,位于所述第二斜坡顶部的植生袋垂直于第二斜坡。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生态护坡在第二斜坡段远离第一连接段的一侧依次设有第二连接段、旱溪段和第三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二原土夯实层、第三原土夯实层、第三植生袋层和第一耐冲刷植被层,所述旱溪段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四原土夯实层、第五原土夯实层和碎石层,所述第三连接段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六原土夯实层、第七原土夯实层、第四植生袋层和第二耐冲刷植被层。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原土夯实层、第三原土夯实层、第六原土夯实层和第七原土夯实层的密度均大于80%,所述第四原土夯实层和第五原土夯实层的密度均大于93%。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原土夯实层和第三原土夯实层之间、第四原土夯实层和第五原土夯实层之间以及第六原土夯实层和第七原土夯实层之间均设有复合土工膜防渗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植生袋的生态护坡,所述生态护坡由坡底至坡顶依次包括第一斜坡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二斜坡段,与传统的边坡绿化结构相比,利用植生袋减轻了雨水冲刷的影响,适用于土质相对松软的地区,为陡坡的绿化提供了可能。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基于植生袋的生态护坡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1-第一斜坡段;11-第一素土夯实层;12-第一植生袋层;2-第一连接段;21-第二素土夯实层;22-浆砌片石层;3-第二斜坡段;31-第一原土夯实层;32-第二植生袋层;4-第二连接段;41-第二原土夯实层;42-第三原土夯实层;43-第三植生袋层;44-第一耐冲刷植被层;5-旱溪段;51-第四原土夯实层;52-第五原土夯实层;53-碎石层;6-第三连接段;61-第六原土夯实层;62-第七原土夯实层;63-第四植生袋层;64-第二耐冲刷植被层;7-复合土工膜防渗层。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请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基于植生袋的生态护坡,所述生态护坡由坡底至坡顶依次包括第一斜坡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二斜坡段;所述第一斜坡段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一素土夯实层和第一植生袋层;所述第一连接段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二素土夯实层和浆砌片石层;所述第二斜坡段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一原土夯实层和第二植生袋层;所述第一素土夯实层的密度大于93%,所述第一原土夯实层的密度大于80%。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植生袋的生态护坡,所述生态护坡由坡底至坡顶依次包括第一斜坡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二斜坡段,与传统的边坡绿化结构相比,利用植生袋减轻了雨水冲刷的影响,适用于土质相对松软的地区,为陡坡的绿化提供了可能。通过坡段分级设计,改善了防雨水冲刷结构,将第一素土夯实层的密度设计为大于93%,第一原土夯实层的密度设计为大于80%,保证了陡坡结构的稳定,有助于陡坡绿化。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植生袋层包括沿第一斜坡段呈阶梯式布置的植生袋,位于所述第一斜坡顶部的植生袋垂直于第一斜坡;所述第二植生袋层包括沿第二斜坡段呈阶梯式布置的植生袋,位于所述第二斜坡顶部的植生袋垂直于第二斜坡。从上述描述可知,顶层的植生袋垂直于坡面,可以减少雨水的冲刷作用。进一步的,所述生态护坡在第二斜坡段远离第一连接段的一侧依次设有第二连接段、旱溪段和第三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二原土夯实层、第三原土夯实层、第三植生袋层和第一耐冲刷植被层,所述旱溪段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四原土夯实层、第五原土夯实层和碎石层,所述第三连接段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六原土夯实层、第七原土夯实层、第四植生袋层和第二耐冲刷植被层。从上述描述可知,多层级设计有助于加固坡段土壤的牢固性,避免滑坡、水土流失。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原土夯实层、第三原土夯实层、第六原土夯实层和第七原土夯实层的密度均大于80%,所述第四原土夯实层和第五原土夯实层的密度均大于9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原土夯实层和第三原土夯实层之间、第四原土夯实层和第五原土夯实层之间以及第六原土夯实层和第七原土夯实层之间均设有复合土工膜防渗层。请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为:一种基于植生袋的生态护坡,所述生态护坡由坡底至坡顶依次包括第一斜坡段1、第一连接段2和第二斜坡段3;所述第一斜坡段1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一素土夯实层11和第一植生袋层12;所述第一连接段2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二素土夯实层21和浆砌片石层22;所述第二斜坡段3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一原土夯实层31和第二植生袋层32;所述第一素土夯实层11的密度大于93%,所述第一原土夯实层31的密度大于80%。请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为:一种基于植生袋的生态护坡,所述生态护坡由坡底至坡顶依次包括第一斜坡段1、第一连接段2和第二斜坡段3;所述第一斜坡段1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一素土夯实层11和第一植生袋层12;所述第一连接段2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二素土夯实层21和浆砌片石层22;所述第二斜坡段3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一原土夯实层31和第二植生袋层32;所述第一素土夯实层11的密度大于93%,所述第一原土夯实层31的密度大于80%。所述第一植生袋层12包括沿第一斜坡段1呈阶梯式布置的植生袋,位于所述第一斜坡顶部的植生袋垂直于第一斜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植生袋的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护坡由坡底至坡顶依次包括第一斜坡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二斜坡段;/n所述第一斜坡段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一素土夯实层和第一植生袋层;/n所述第一连接段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二素土夯实层和浆砌片石层;/n所述第二斜坡段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一原土夯实层和第二植生袋层;/n所述第一素土夯实层的密度大于93%,所述第一原土夯实层的密度大于8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植生袋的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护坡由坡底至坡顶依次包括第一斜坡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二斜坡段;
所述第一斜坡段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一素土夯实层和第一植生袋层;
所述第一连接段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二素土夯实层和浆砌片石层;
所述第二斜坡段自地面向外依次设有第一原土夯实层和第二植生袋层;
所述第一素土夯实层的密度大于93%,所述第一原土夯实层的密度大于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植生袋的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植生袋层包括沿第一斜坡段呈阶梯式布置的植生袋,位于所述第一斜坡顶部的植生袋垂直于第一斜坡;所述第二植生袋层包括沿第二斜坡段呈阶梯式布置的植生袋,位于所述第二斜坡顶部的植生袋垂直于第二斜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植生袋的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护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瑜费馨慧林东煌黄启堂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农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