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编织机沉降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97505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08: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编织机沉降片装置,包括:沉降钢圈,所述沉降钢圈固定在编织机的落物筒(6)外侧,所述沉降钢圈具有起伏结构的沉降间隙(51),所述沉降间隙(51)用于容纳编织机的沉降片(1)的下端;引导圈,所述引导圈设置在所述沉降钢圈的外侧,所述引导圈上具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供编织机的沉降片(1)的上端穿过;升降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落物筒(6)的升降以带动沉降片(1)升降;旋转单元,用于控制所述落物筒(6)的旋转以带动沉降片(1)摆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沉降间隙来内外扩张沉降片和沉降片进线口,以来回更换进线位置,可满足不同织物的编织任意编织要求。

A settlement piece device of knitting mach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编织机沉降片装置
本技术涉及用于织机的零部件,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编织机沉降片装置。
技术介绍
在织机中,沉降片配置在每一枚针旁边,沉降片是帮助线圈成圈的重要组成部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沉降片,使其按压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对线圈产生压力,帮助成圈,但现有的圆机中,沉降片的可以完成的动作较为单一,极大地限制了织机的应用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编织机沉降片装置,可以满足不同织物的编织要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圆编织机沉降片装置,包括设置在各织针间隙中的沉降片,沉降片下端设置在沉降三角的走针轨迹中,沉降三角外侧设置有沉降片引导机构,沉降片从引导机构中穿设而过,沉降三角内侧设置有落物筒,落物筒底部通过控制机构实现升降和来回旋转,从而带动沉降片的升降和来回摆动。控制沉降片相对高度,可以满足不同织物的编织要求,控制沉降三角的转动,配合引导机构的限制,可以实现沉降片进行辅助成圈的动作。本技术提出一种一种编织机沉降片装置,包括:沉降钢圈,所述沉降钢圈固定在编织机的落物筒外侧,所述沉降钢圈具有起伏结构的沉降间隙,所述沉降间隙用于容纳编织机的沉降片的下端;引导圈,所述引导圈设置在所述沉降钢圈的外侧,所述引导圈上具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供编织机的沉降片的上端穿过;升降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落物筒的升降以带动沉降片升降;旋转单元,用于控制所述落物筒的旋转以带动沉降片摆动。可选地,所述沉降钢圈包括:上沉降钢圈,所述上沉降钢圈设置在所述落物筒外侧;下沉降钢圈,所述下沉降钢圈设置在所述落物筒外侧,与所述上沉降钢圈间隔一定距离形成有起伏的沉降间隙,其中,沿着所述沉降间隙,在所述上沉降钢圈和所述下沉降钢圈相对位置处分别设置有沉降凸点和沉降凹陷。可选地,所述引导圈包括:内引导圈,所述内引导圈设置在所述沉降钢圈的外侧,所述内引导圈上具有第二凹槽,用于容纳所述沉降片;外引导圈,所述外引导圈设置在所述内引导圈的外侧,所述外引导圈上具有第一凹槽,用于容纳所述沉降片;可选地,所述落物筒上端具有落物筒喇叭口,所述沉降片设置在所述落物筒喇叭口外侧。可选地,所述沉降片的下端具有沉降片凸起,所述沉降片的上端具有线钩,所述沉降片凸起位于沉降间隙中,所述线钩穿过所述引导圈上的凹槽。可选地,所述升降控制单元包括:电机和第一传动装置,所述第一传动装置连接到所述落物筒底部,所述电机能够驱动所述第一传动装置来升降所述落物筒。可选地,所述传动装置包括: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连接到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耦合;齿轮座,所述齿轮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耦合,另一端与所述落物筒耦合。可选地,所述旋转单元包括:气缸、第二传动装置和锁紧圈,第二传动装置连接在气缸和锁紧圈之间,锁紧圈连接在所述落物筒上,气缸驱动第二传动装置和锁紧圈来旋转所述落物筒。可选地,所述第二传动装置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旋转连杆与第二旋转连杆,第一旋转连杆还与气缸连接,第二旋转连杆还与伸缩式锁紧圈连接可选地,当所述升降控制单元升降所述落物筒到位后,所述锁紧圈和所述落物筒锁紧,气缸经由第二传动装置推动锁紧圈摆动。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沉降三角造成的阻力小,相关零件结构简单,方便对单个沉降片进行更换,且沉降片对纱线的作用力小,不会产生断线风险,通过控制落物筒升降引导,来实现沉降片内外扩,此动作配合主要针对纺织行业内编织物薄厚不同,纱线粗细不同时,对编物成圈与脱圈合理调整个到最佳合适位置,从而满足市场不同产品需求与高品质纺织品织物。附图说明为了更容易理解本技术,将通过参照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这些附图只描绘了本技术的典型实施方式,不应认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示意图;图2是沉降三角和引导机构的示意图;图3显示了圆织机沉降片装置的上半部分的爆炸图;图4显示了沉降片的结构。标号说明沉降片1,沉降片凸起111,线钩112,外引导圈2,第一凹槽21,内引导圈3,第二凹槽31,内引导圈边沿32,上沉降钢圈4,下沉降钢圈5,沉降间隙51,沉降凸点52,沉降凹陷53,落物筒6,落物筒喇叭口61,齿轮座7,螺纹外圈8,第一旋转连杆9,第二旋转连杆10,气缸11,电机12,第一齿轮13,第二齿轮14,锁紧圈15,电机固定板16,定位杆17,连杆1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专利技术的设计原理是,将沉降片下端设置在沉降三角的走针轨迹中,沉降三角外侧设置有沉降片引导机构,沉降片从引导机构中穿设而过,沉降三角内侧设置有落物筒,落物筒底部通过控制机构实现升降和来回旋转,从而带动沉降三角的升降和沉降三角两凸点的来摆动来牵制沉降片进行内外扩张和沉降片进线口来回更换进线位置。图1显示了本技术的圆织机沉降片装置的立体图。图2显示了局部放大图。图3显示了上半部分的爆炸图。如图2-图3所示,落物筒喇叭口61外侧包裹有上沉降钢圈4,上沉降钢圈4下方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有下沉降钢圈5。上沉降钢圈4和下沉降钢圈5组成沉降三角,两者之间留有沉降间隙51作为走针轨迹(见图3)。多个沉降片1均匀设置在落物筒6的上端的落物筒喇叭口61的外侧,沉降片1的凸起111位于沉降间隙51内。当落物筒6转动,带动上沉降钢圈4和下沉降钢圈5转动时,沉降间隙51高低起伏,因此使得沉降间隙51内的沉降片1被顶起或落下。沉降间隙51高低起伏的形状可以由此形成:上沉降钢圈4和下沉降钢圈5相对处分别设置有沉降凸点52和沉降凹陷53。上沉降钢圈4和下沉降钢圈5的外侧设置有内引导圈3,内引导圈3的外侧设置有外引导圈2。内引导圈3下端向外延伸有边沿32,从而能够托起位于外侧的外引导圈2,优选地,内引导圈边沿32的宽度与外引导圈2的厚度相同。内引导圈3上开设有与沉降片1对应的第二凹槽31,外引导圈2上圈边开设有与沉降片1对应的第一凹槽21。可选地,内引导圈3和外引导圈2可以一体成形。图4显示了沉降片的结构,沉降片1整体为弧形结构,沉降片1下端设置有一沉降片凸起111,凸起111位于走针轨迹,即沉降间隙51中。沉降片1上端设置有线钩112。装载后,沉降片1位于沉降三角和内引导圈3之间,沉降片1从内引导圈3的第二凹槽31穿过后,沉降片1的线钩112设置于外引导圈2的第一凹槽21中。当落物筒6旋转来带动上沉降钢圈4和下沉降钢圈5组成的沉降三角转动或摆动时,沉降片1在高低起伏的走针轨迹(沉降间隙51)的驱使下,在外引导圈2的第一凹槽21和内引导圈3的第二凹槽31的限制下,做弧形的来回摆动,沉降片1进行内外扩张,沉降片进线口来回更换进线位置,可满足不同织物的任意编织要求。再次参考图1,本专利技术的圆织机沉降片装置包括控制机构,控制机构位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编织机沉降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沉降钢圈,所述沉降钢圈固定在编织机的落物筒(6)外侧,所述沉降钢圈具有起伏结构的沉降间隙(51),所述沉降间隙(51)用于容纳编织机的沉降片(1)的下端;/n引导圈,所述引导圈设置在所述沉降钢圈的外侧,所述引导圈上具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供编织机的沉降片(1)的上端穿过;/n升降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落物筒(6)的升降以带动沉降片(1)升降;/n旋转单元,用于控制所述落物筒(6)的旋转以带动沉降片(1)摆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编织机沉降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沉降钢圈,所述沉降钢圈固定在编织机的落物筒(6)外侧,所述沉降钢圈具有起伏结构的沉降间隙(51),所述沉降间隙(51)用于容纳编织机的沉降片(1)的下端;
引导圈,所述引导圈设置在所述沉降钢圈的外侧,所述引导圈上具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供编织机的沉降片(1)的上端穿过;
升降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落物筒(6)的升降以带动沉降片(1)升降;
旋转单元,用于控制所述落物筒(6)的旋转以带动沉降片(1)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机沉降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钢圈包括:
上沉降钢圈(4),所述上沉降钢圈(4)固定在所述落物筒(6)外侧;
下沉降钢圈(5),所述下沉降钢圈(5)固定在所述落物筒(6)外侧,与所述上沉降钢圈(4)间隔一定距离形成有起伏的沉降间隙(51),
其中,沿着所述沉降间隙(51),在所述上沉降钢圈(4)和所述下沉降钢圈(5)相对位置处分别设置有沉降凸点(52)和沉降凹陷(5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机沉降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圈包括:
内引导圈(3),所述内引导圈(3)设置在所述沉降钢圈的外侧,所述内引导圈(3)上具有第二凹槽(31),用于容纳所述沉降片(1);
外引导圈(2),所述外引导圈(2)设置在所述内引导圈(3)的外侧,所述外引导圈(2)上具有第一凹槽(21),用于容纳所述沉降片(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机沉降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落物筒(6)上端具有落物筒喇叭口(61),所述沉降片(1)设置在所述落物筒喇叭口(61)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机沉降片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建丰姚先均
申请(专利权)人:诸暨艾尔马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