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推进剂废气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965429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05: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移动式推进剂废气处理装置,解决现有装置无法针对火箭发动机试验区推进剂气体进行收集、处理及排放的问题。该装置包括车辆和设置在车辆上的控制单元、进气单元、处理单元、排气单元及喷淋单元;控制单元用于控制进气单元、排气单元及喷淋单元的启闭;进气单元包括外接废气排放源的第一进气组件和第二进气组件;第一进气组件用于将高压废气引流至处理单元;第二进气组件用于将低压废气或常压废气引射至处理单元;处理单元包括沿气流方向依次连通的缓冲室、多级吸收室以及除雾器;缓冲室用于使进入的废气稳压稳流;排气单元用于将经处理单元处理后的废气进行排放;喷淋单元用于向吸收室喷淋药物或者对吸收室内的填料及内壁进行清洗。

A mobile waste gas treatment device for propella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式推进剂废气处理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废气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式推进剂废气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点源排放源在大气污染排放源贡献榜中排在第三位,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这类排放源所排放废气的收集及处理迫在眉睫。火箭发动机试验区试验台在推进剂转注和加注的过程中排放的推进剂气体属于点源排放源,气体压力范围大多在0.1-10Mpa之间,转注加注频率高,长此以往,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势必会影响试验区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并且试验区推进剂气体排放点又多又散,若分别建设废气处理站,投资较大。目前,虽然有处理点源废气的移动式装置,但现有装置只能处理恒压气体,功能较为单一,且装置体积大,需要配置大型车辆辅助移动,根本无法针对推进剂废气进行收集处理。因此,亟需研发一种针对推进剂废气排放的可同时处理高压、低压、常压单次变压废气的移动式设备,以解决火箭发动机试验区点源排放的燃眉之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移动式废气处理装置只能处理恒压气体,功能较为单一,且装置体积大,需要配置大型车辆辅助移动,无法针对火箭发动机试验区推进剂气体进行收集、处理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了一种移动式推进剂废气处理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移动式推进剂废气处理装置,包括车辆,其特殊之处在于,还包括设置在车辆上的控制单元、进气单元、处理单元、排气单元以及喷淋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进气单元、排气单元以及喷淋单元的启闭;r>所述进气单元包括外接废气排放源的第一进气组件和第二进气组件;所述第一进气组件用于将高压废气引流至处理单元;所述第二进气组件用于将低压废气或常压废气引射至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包括沿气流方向依次连通的缓冲室、多级吸收室以及除雾器;所述缓冲室用于使进入的废气稳压稳流;所述排气单元用于将经处理单元处理后的废气进行高空排放;所述喷淋单元用于向进入各级吸收室的废气喷淋药物或者对各级吸收室内的填料及内壁进行喷淋清洗。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气组件包括第一进气管和设置在第一进气管上的阀门A;所述第一进气管的一端接废气排放源,另一端接所述缓冲室;所述第二进气组件包括第二进气管、引射水泵、引射器、阀门B、阀门C以及阀门F;第二进气管的一端接废气排放源,另一端接引射器一个入口,且阀门B设置在第二进气管上;引射水泵的一端接引射器另一个入口,另一端通过阀门F接所述缓冲室;引射器的出口通过阀门C接所述缓冲室。其中,引射水泵、引射器均采用现有设备。进一步地,所述多级吸收室之间采用隔层串联相通,即相邻两级吸收室之间留有风道,使得气体在进入每级吸收室时都是从吸收室中填料的下方进入,填料的上方流出,确保气体稳定流通情况下气液能够对流接触,提高了废气的处理效果。进一步地,所述排气单元包括风机以及排风管;所述风机的入口接除雾器出口,出口接排风管。进一步地,所述喷淋单元包括进液管、喷液管、排液管、喷淋泵、阀门D及阀门E;所述进液管一端接药液箱或水箱,另一端接喷淋泵入口,且阀门D设置在进液管上;所述喷液管接喷淋泵出口,喷液管位于各级吸收室的上方,其上设置有喷淋头;所述排液管与各级吸收室连通,用于将废液排出,且阀门E设置在排液管上。进一步地,所述吸收室有七级,七级吸收室与缓冲室分为两组(即四个作为一组)并排设置在集装箱内,且每级吸收室的侧壁上均设置有手孔。进一步地,还包括废水收集池;所述处理单元产生的废水经排液管排至废水收集池内。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1.本专利技术针对火箭发动机推进剂废气,可适应其高压、中压、常压废气(压力范围:0.1Mpa~10Mpa)单次变压处理,该装置集废气收集、处理以及排放为一体,根据点源排放源之间距离、废气排放量、废气浓度可设计设备大小和移动方式。该装置可适应多种排放工况处理需求,解决排放点多而散、处理投资大的难题。2.本专利技术采用多级吸收室串联组合,吸收室之间采用隔层相通,保证气体稳定流通情况下气液能够对流接触,提高了废气的处理效果。3.利用本专利技术,带压气体自流进入缓冲室,稳流稳压后进入吸收室,处理效果较好。4.本专利技术中将各个主体设备设置在集装箱内,具备保温、带电功能,可适应环境温度低、无外接电源等外部环境。5.本专利技术设计合理,根据数量,将缓冲室与多级吸收室均分进行左右设置,占用空间小,移动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不包含车辆);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平面示意图(不包含车辆);图3为图2中1-1剖面图;图4为图2中2-2剖面图;图5为图2中3-3剖面图;图6为图2中4-4剖面图;图7为图2中5-5剖面图。附图标记如下:1-第一进气管;2-第二进气管;3-引射水泵;4-引射器;5-缓冲室;6-吸收室;7-除雾器;8-风机;9-喷淋泵;10-进液管;11-排液管;12-喷液管;13-废水收集池;14-控制单元;15-手孔;16-排风管;17-风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1-图7所示,一种移动式推进剂废气处理装置包括车辆以及位于车辆上的集装箱。该集装箱内设置有控制单元14、进气单元、处理单元、排气单元以及喷淋单元。处理单元包括沿气流方向依次连通的缓冲室5、七级吸收室6以及除雾器7;缓冲室5用于使进入的废气稳压稳流;七级吸收室6之间采用隔层串联相通,即沿气流方向相邻两级吸收室之间留有风道17,使得气体在进入每级吸收室时都是从吸收室中填料的下方进入,填料的上方流出,确保气体稳定流通情况下气液能够对流接触,提高废气的处理效果。进气单元包括外接废气排放源的第一进气组件和第二进气组件。第一进气组件用于将高压废气引流至处理单元,第一进气组件包括第一进气管1和设置在第一进气管1上的阀门A;第一进气管1的一端接废气排放源,另一端接缓冲室5。第二进气组件用于将低压废气或常压废气引射至处理单元;该进气组件包括第二进气管2、引射水泵3、引射器4、阀门B、阀门C以及阀门F;第二进气管2的一端接废气排放源,另一端接引射器4一个入口,且阀门B设置在第二进气管2上;引射水泵3的一端接引射器4另一个入口,另一端通过阀门F接所述缓冲室5;引射器4的出口通过阀门C接所述缓冲室5。其中,引射水泵3、引射器4均采用现有设备。排气单元用于将经处理单元处理后的废气进行高空排放;排气单元包括风机8以及排风管16;风机8的入口接除雾器7出口,出口接排风管16。喷淋单元用于对进入各级吸收室6的废气喷淋药物或对各级吸收室6内的填料及内壁进行喷淋清洗。喷淋单元包括进液管10、喷液管12、排液管11、喷淋泵9、阀门D及阀门E;进液管10一端接药液箱或水箱,另一端接喷淋泵9入口,阀门D设置在进液管10上;喷液管接喷淋泵9出口,喷液管位于各级吸收室6的上方,其上设置有喷淋头;排液管11与各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式推进剂废气处理装置,包括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车辆上的控制单元(14)、进气单元、处理单元、排气单元以及喷淋单元;/n所述控制单元(14)用于控制进气单元、排气单元以及喷淋单元的启闭;/n所述进气单元包括外接废气排放源的第一进气组件和第二进气组件;所述第一进气组件用于将高压废气引流至处理单元;所述第二进气组件用于将低压废气或常压废气引射至处理单元;/n所述处理单元包括沿气流方向依次连通的缓冲室(5)、多级吸收室(6)以及除雾器(7);所述缓冲室(5)用于使进入的废气稳压稳流;/n所述排气单元用于将经处理单元处理后的废气进行高空排放;/n所述喷淋单元用于向进入各级吸收室(6)的废气喷淋药物或者对各级吸收室(6)内的填料及内壁进行喷淋清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式推进剂废气处理装置,包括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车辆上的控制单元(14)、进气单元、处理单元、排气单元以及喷淋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14)用于控制进气单元、排气单元以及喷淋单元的启闭;
所述进气单元包括外接废气排放源的第一进气组件和第二进气组件;所述第一进气组件用于将高压废气引流至处理单元;所述第二进气组件用于将低压废气或常压废气引射至处理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包括沿气流方向依次连通的缓冲室(5)、多级吸收室(6)以及除雾器(7);所述缓冲室(5)用于使进入的废气稳压稳流;
所述排气单元用于将经处理单元处理后的废气进行高空排放;
所述喷淋单元用于向进入各级吸收室(6)的废气喷淋药物或者对各级吸收室(6)内的填料及内壁进行喷淋清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推进剂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组件包括第一进气管(1)和设置在第一进气管(1)上的阀门A;所述第一进气管(1)的一端接废气排放源,另一端接所述缓冲室(5);
所述第二进气组件包括第二进气管(2)、引射水泵(3)、引射器(4)、阀门B、阀门C以及阀门F;
第二进气管(2)的一端接废气排放源,另一端接引射器(4)一个入口,且阀门B设置在第二进气管(2)上;
引射水泵(3)的一端接引射器(4)另一个入口,另一端通过阀门F接所述缓冲室(5);
引射器(4)的出口通过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强张元李亮郭宏伟孙加辉张文周勃高继荣李天敏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航天机电环境工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