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雷电预警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94969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1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雷电预警控制装置,包括雷电监测系统、云服务器、避雷系统,所述避雷系统包括电气控制箱、舱体、气压升降杆以及接闪杆,所述电气控制箱与服务器通信连接,与舱体电连接,而舱体连接气压升降杆,所述气压升降杆连接于接闪杆下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接闪杆设置在气压升降杆上端,并通过舱体的空气泵以及电磁阀控制气压升降杆的上升与下降,从而实现了接闪杆的升降,避免接闪杆暴露在外;同时,通过电气控制箱来接收雷电监测系统和云服务器得出雷电预警级别,并根据雷电预警级别来控制空气泵和电磁阀,从而实现接闪杆根据雷电预警情况进行自动升起与收藏。

A new lightning early warning control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雷电预警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雷电安全防范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雷电预警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避免建筑物遭受雷电击中,而造成的物理损害和人身伤亡,一般会在建筑物上装设避雷针,也称接闪杆,将雷电引入地下,从而保护建筑物以及建筑物内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目前的接闪杆没有自动升降功能,一般都是直接暴露在外。即会存在地面上可见接闪杆杆体的现象,导致接闪杆极易被破坏,从而无法达到雷电安全防范的目的;而且,地面上就必须位接闪杆专门留一个安装空间,浪费空间资源,也极有可能影响一些市政的线路规划或者美观。有鉴于此,本设计人针对上述避雷系统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雷电预警控制装置,其通过设置升降式接闪杆,避免接闪杆直接暴露在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雷电预警控制装置,包括用来监测大气电场强度的雷电监测系统、与雷电监测系统通信连接的云服务器、避雷系统,所述云服务器根据接收的大气电场强度判断出当前雷电预警级别,并将雷电预警级别发送至避雷系统;所述避雷系统包括电气控制箱、舱体、气压升降杆以及接闪杆,所述舱体包括空气泵,所述空气泵与气压升降杆连接,所述空气泵与电气控制箱电连接,所述电气控制箱与服务器通信连接,所述气压升降杆连接于接闪杆下端。所述电气控制箱包括通信模块以及连接通信模块的控制模块,所述电气控制箱通过通信模块与云服务器连接;所述舱体包括空气泵的电源开关、以及连接于空气泵的调节阀,所述空气泵的输出端通过气管连接至气压升降杆,所述调节阀设置在气管上;所述电气控制箱的控制模块连接空气泵的电源开关、调节阀;所述气压升降杆上设有控制气压升降杆与充气泵连通或断开的第一电磁阀,该第一电磁阀连接电气控制箱的控制模块。所述气压升降杆为由两个以上套筒形成的伸缩结构,其内形成有一密封空间,该密封空间设有一充气孔和一排气孔,该充气孔和排气孔处设有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充气孔通过气管与空气泵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避雷系统安装在井内,所述井上设有井盖,所述井盖上设有一活动小盖板。所述活动小盖板一端铰接在井盖上,另一端则连接有两个可打开活动小盖板的气缸。两所述气缸内形成有上气室和下气室,两气缸为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第一气缸的上气室通过气管与第二气缸的下气室连通;所述第一气缸的下气室设有进气孔和排气孔,该充气孔、排气孔上设有第二电磁阀,该第一气缸的进气孔通过气管连接至空气泵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气缸的上气室设有进气孔和排气孔,该充气孔、排气孔上设有第二电磁阀,该第二气缸的进气孔通过气管连接至空气泵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均连接电气控制箱的控制模块。所述井内设有一红外发射器和一红外接收器,其位于处于初始状态的接闪杆的上方,且红外接收器连接电气控制箱的控制模块。所述活动小盖板上设有一行程开关,该行程开关连接电气控制箱的控制模块。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通过将接闪杆设置在气压升降杆上端,并通过舱体的空气泵以及电磁阀控制气压升降杆的上升与下降,从而实现了接闪杆的升降,避免接闪杆暴露在外;同时,通过电气控制箱来接收雷电监测系统和云服务器得出雷电预警级别,并根据雷电预警级别来控制空气泵和电磁阀,从而实现接闪杆根据雷电预警情况进行自动升起与收藏。此外,本技术利用现有资源,将避雷系统设置在井内,同时在井盖上设置一与避雷系统配合的活动小盖板,当避雷系统的接闪杆上升时,活动小盖板打开,当避雷系统的接闪杆下降至初始位置时,活动小盖板关闭。这样就充分利用空间资源,降低了雷电预警控制装置的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原理框图;图2为本技术的避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气压升降杆升起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气压升降杆初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活动小盖板的连接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两气缸升起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两气缸下降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新型雷电预警控制装置,其包括雷电监测系统3、云服务器2、避雷系统1,其中,雷电监测系统3包括监测探头31和通信模块32,监测探头31用来监测大气电场强度,而通信模块32则用来将监测到的大气电场强度传输至云服务器2;云服务器2根据接收的大气电场强度判断出当前雷电预警级别,并将雷电预警级别发送至避雷系统1;避雷系统1包括电气控制箱11、舱体12、气压升降杆13以及接闪杆14,控制箱11与舱体12电连接,而舱体12连接气压升降杆13,而气压升降杆13连接于接闪杆14下端。电气控制箱11包括通信模块111和控制模块112,通信模块111与云服务器2连接,用于接云收服务器2传送的雷电预警级别,控制模块112连接通信模块111以接收雷电预警级别,并根据雷电预警级别向舱体12发出控制指令。舱体12包括空气泵121、空气泵121的电源开关122、以及连接于空气泵121的一调节阀123,空气泵的输出端通过气管连接至气压升降杆13,以控制气压升降杆13的上升,而调节阀设置在气管上,并连接电气控制箱的控制模块;电气控制箱的控制模块连接空气泵的电源开关、调节阀,以控制空气泵的关闭与开启、调节空气泵的输出气压。气压升降杆13为由两个以上套筒形成的伸缩结构,其内形成有一密封空间,该密封空间设有一充气孔和一排气孔,该充气孔和排气孔处设有第一电磁阀41,该第一电磁阀41连接电气控制箱11的控制模块112,在电气控制箱11的控制下,第一电磁阀41可以打开充气孔或排气孔。当充气孔打开时,气压升降杆13内的空间与空气泵121连通;当排气孔打开时,气压升降杆13内的空间与外部连通。常态下,排气孔打开,充气孔关闭。雷电监测系统3的监测探头31监测大气电场强度,并将其传送至云服务器2,云服务器2根据目前的大气电场强度划分雷电预警级别,并将雷电预警级别传送至避雷系统1的电气控制箱11,电气控制箱11根据雷电预警级别控制舱体12的空气泵121是否开启,以及控制第一电磁阀41是否打开气压升降杆13的充气孔,从而控制接闪杆14是否升起。例如,雷电预警级别可以划分为没有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以及红色预警,当处于没有预警和黄色预警时,电气控制箱11不发出控制指令;当处于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时,电气控制箱11可以控制空气泵121电源开关122打开,使空气泵121开始工作,同时控制第一电磁阀41打开气压升降杆13的充气孔,使得气压升降杆13在空气泵121的气压作用下开始上升,从而带动接闪杆14上升,将接闪杆14外漏,实现接闪杆14的避雷保护作用。当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解除一段时间后,电气控制控制箱11关闭空气泵121的电源开关122,同时控制第一电磁阀41打开气压升降杆13的排气孔,在没有空气泵121的气压的情况下,气压升降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雷电预警控制装置,包括用来监测大气电场强度的雷电监测系统、与雷电监测系统通信连接的云服务器、避雷系统,所述云服务器根据接收的大气电场强度判断出当前雷电预警级别,并将雷电预警级别发送至避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雷系统包括电气控制箱、舱体、气压升降杆以及接闪杆,所述舱体包括空气泵,所述空气泵与气压升降杆连接,所述空气泵与电气控制箱电连接,所述电气控制箱与服务器通信连接,所述气压升降杆连接于接闪杆下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雷电预警控制装置,包括用来监测大气电场强度的雷电监测系统、与雷电监测系统通信连接的云服务器、避雷系统,所述云服务器根据接收的大气电场强度判断出当前雷电预警级别,并将雷电预警级别发送至避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雷系统包括电气控制箱、舱体、气压升降杆以及接闪杆,所述舱体包括空气泵,所述空气泵与气压升降杆连接,所述空气泵与电气控制箱电连接,所述电气控制箱与服务器通信连接,所述气压升降杆连接于接闪杆下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雷电预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控制箱包括通信模块以及连接通信模块的控制模块,所述电气控制箱通过通信模块与云服务器连接;所述舱体还包括空气泵的电源开关、以及连接于空气泵的调节阀,所述空气泵的输出端通过气管连接至气压升降杆,所述调节阀设置在气管上;所述电气控制箱的控制模块连接空气泵的电源开关、调节阀;所述气压升降杆上设有控制气压升降杆与充气泵连通或断开的第一电磁阀,该第一电磁阀连接电气控制箱的控制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雷电预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压升降杆为由两个以上套筒形成的伸缩结构,其内形成有一密封空间,该密封空间设有一充气孔和一排气孔,该充气孔和排气孔处设有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充气孔通过气管与空气泵的输出端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平杨敏李男军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泰亦恒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