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4272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6: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包括连接体,所述连接体上设有多个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包括第一安装套、第二安装套和内螺纹旋套,还包括有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包括套环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两根螺旋旋向相反的螺纹连接杆,两根螺纹连接杆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套连接,本申请设有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包括第一安装套、第二安装套和内螺纹旋套,不断拧动内螺纹旋套,使内螺纹旋套带动第二安装套向下运动,第一安装套内壁对第二安装套进行挤压,从而使第二安装套夹紧装配钢管,拆装方便,提高了装配效率;设有连接单元,通过套环和连接件将相邻装配钢管之间进行连接,提高装配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A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assembly bui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
,具体是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装配式建筑采用装配式结构,可以工厂预制、现场装配,实现住宅产业化,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材料在建筑节能和结构性能的效率、节约能源与资源,减少建筑垃圾和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施工场地限制等。建筑工业化是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而装配式建筑也是近几年来各大建筑企业争相研究的热点。现有的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是通过很多螺栓连接或铁丝进行绑接,有的甚至需要进行焊接操作,这样装配十分麻烦,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实施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包括连接体,所述连接体上设有多个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包括第一安装套、第二安装套和内螺纹旋套,所述第一安装套与连接体固定连接,第一安装套上设有圆台状通孔,所述圆台状通孔的孔径沿靠近连接体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安装套的圆台状通孔内配合连接有第二安装套,第二安装套包括前段和后段,前段为与第一安装套圆台状通孔配合的圆台体,后段为圆柱体,所述第二安装套上开设有供装配钢管插入的插孔,所述连接体上设有供装配钢管插入的沉孔,所述第二安装套上顶端一体式设有内螺纹旋套,内螺纹旋套与第一安装套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套上环向均匀开设有多条涨缩缝。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连接体为矩形体,矩形体的六个面上均设有紧固件。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连接体上螺纹连接有用于固定装配钢管的第一紧固螺栓,装配钢管两侧对称设有第一紧固螺栓。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涨缩缝远离连接体的一端封闭且靠近连接体的一端开口。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第二安装套的插孔内壁上粘附有防滑垫。在一种可选方案中:还包括有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包括套环和连接件,所述套环套设于装配钢管外部,套环直径小于内螺纹旋套的直径,相邻两个套环之间连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两根螺旋旋向相反的螺纹连接杆,两根螺纹连接杆一端分别铰接于相邻两个套环上,两根螺纹连接杆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套连接,螺纹连接套分别与两根螺纹连接杆螺纹连接。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套环与装配钢管之间连接有第二紧固螺栓。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1、设有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包括第一安装套、第二安装套和内螺纹旋套,不断拧动内螺纹旋套,使内螺纹旋套带动第二安装套向下运动,第一安装套内壁对第二安装套进行挤压,从而使第二安装套夹紧装配钢管,第二安装套向下运动距离越大,第二安装套与装配钢管贴合越紧密,装夹更紧,拆装方便,提高了装配效率;2、设有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包括套环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两根螺旋旋向相反的螺纹连接杆和螺纹连接套,通过转动螺纹连接套,能够使两根螺纹连接杆拉紧或松开,通过套环将相邻装配钢管之间进行连接,提高装配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三维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注释:1-连接体、2-第一安装套、3-内螺纹旋套、4-装配钢管、5-第二安装套、6-第一紧固螺栓、7-防滑垫、8-套环、9-螺纹连接杆、10-螺纹连接套、11-连接件、12-第二紧固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会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述,在附图或说明中,相似或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号,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各部件的形状、厚度或高度可扩大或缩小。本技术所列举的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对本技术所作的任何显而易知的修饰或变更都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与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2,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包括连接体1,所述连接体1上设有多个紧固件,紧固件的数量以及位置根据装配钢管4的数量以及安装角度来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体1优选为矩形体,矩形体的六个面上均设有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包括第一安装套2、第二安装套5和内螺纹旋套3,所述第一安装套2与连接体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套2优选通过焊接与连接体1固定,第一安装套2上设有圆台状通孔,所述圆台状通孔的孔径沿靠近连接体1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安装套2的圆台状通孔内配合连接有第二安装套5,第二安装套5包括前段和后段,前段为与第一安装套2圆台状通孔配合的圆台体,后段为圆柱体,所述第二安装套5上开设有供装配钢管4插入的插孔,所述连接体1上设有供装配钢管4插入的沉孔,所述连接体1上螺纹连接有用于固定装配钢管4的第一紧固螺栓6,装配钢管4两侧对称设有第一紧固螺栓6,所述第二安装套5上顶端一体式设有内螺纹旋套3,内螺纹旋套3与第一安装套2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套5上环向均匀开设有多条涨缩缝,所述涨缩缝远离连接体1的一端封闭且靠近连接体1的一端开口,所述第二安装套5的插孔内壁上粘附有防滑垫7,使用时,将装配钢管4插入第二安装套5的插孔内并进入连接体1的沉孔中,装配钢管4与沉孔底部接触,然后通过第一紧固螺栓6进行紧固,然后不断拧动内螺纹旋套3,使内螺纹旋套3带动第二安装套5向下运动,第一安装套2内壁对第二安装套5进行挤压,从而使第二安装套5夹紧装配钢管4,第二安装套5向下运动距离越大,第二安装套5与装配钢管4贴合越紧密,装夹更紧,拆装方便,提高了装配效率。实施例2请参阅图3,本技术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为了进一步提高装配的牢固性,还包括有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包括套环8和连接件11,所述套环8套设于装配钢管4外部,套环8与装配钢管4之间连接有第二紧固螺栓12,套环8直径小于内螺纹旋套3的直径,相邻两个套环8之间连接有连接件11,所述连接件11包括两根螺旋旋向相反的螺纹连接杆9,两根螺纹连接杆9一端分别铰接于相邻两个套环8上,两根螺纹连接杆9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套10连接,螺纹连接套10分别与两根螺纹连接杆9螺纹连接,通过转动螺纹连接套10,能够使两根螺纹连接杆9拉紧或松开,通过套环8将相邻装配钢管4之间进行连接,提高装配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本技术在使用时,将装配钢管4插入第二安装套5的插孔内并进入连接体1的沉孔中,装配钢管4与沉孔底部接触,然后通过第一紧固螺栓6进行紧固,然后不断拧动内螺纹旋套3,使内螺纹旋套3带动第二安装套5向下运动,第一安装套2内壁对第二安装套5进行挤压,从而使第二安装套5夹紧装配钢管4,第二安装套5向下运动距离越大,第二安装套5与装配钢管4贴合越紧密,装夹更紧,拆装方便,提高了装配效率,通过转动螺纹连接套10,能够使两根螺纹连接杆9拉紧或松开,通过套环8将相邻装配钢管4之间进行连接,提高装配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包括连接体(1),所述连接体(1)上设有多个紧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包括第一安装套(2)、第二安装套(5)和内螺纹旋套(3),所述第一安装套(2)与连接体(1)固定连接,第一安装套(2)上设有圆台状通孔,所述圆台状通孔的孔径沿靠近连接体(1)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安装套(2)的圆台状通孔内配合连接有第二安装套(5),第二安装套(5)包括前段和后段,前段为与第一安装套(2)圆台状通孔配合的圆台体,后段为圆柱体,所述第二安装套(5)上开设有供装配钢管(4)插入的插孔,所述连接体(1)上设有供装配钢管(4)插入的沉孔,所述第二安装套(5)上顶端一体式设有内螺纹旋套(3),内螺纹旋套(3)与第一安装套(2)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套(5)上环向均匀开设有多条涨缩缝。/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包括连接体(1),所述连接体(1)上设有多个紧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包括第一安装套(2)、第二安装套(5)和内螺纹旋套(3),所述第一安装套(2)与连接体(1)固定连接,第一安装套(2)上设有圆台状通孔,所述圆台状通孔的孔径沿靠近连接体(1)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安装套(2)的圆台状通孔内配合连接有第二安装套(5),第二安装套(5)包括前段和后段,前段为与第一安装套(2)圆台状通孔配合的圆台体,后段为圆柱体,所述第二安装套(5)上开设有供装配钢管(4)插入的插孔,所述连接体(1)上设有供装配钢管(4)插入的沉孔,所述第二安装套(5)上顶端一体式设有内螺纹旋套(3),内螺纹旋套(3)与第一安装套(2)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套(5)上环向均匀开设有多条涨缩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1)为矩形体,矩形体的六个面上均设有紧固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1)上螺纹连接有用于固定装配钢管(4)的第一紧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杰
申请(专利权)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