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挡土墙植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942481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5: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挡土墙植生装置,包括挡土墙、植生槽和汲水管;挡土墙上开设有多个植生槽孔;植生槽包括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和胸板,植生槽的后端插入植生槽孔内,前端露出于挡土墙,胸板位于挡土墙外侧,植生槽内填充有土壤;汲水管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出水孔,汲水管的出水端设置在土壤内,汲水端伸出土壤,汲水管内侧设置有吸水层,外侧包裹有内部加土工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植生装置,植生槽内的植物对挡土墙进行绿化,提高了挡土墙垂直绿化效果,汲水管汲取挡土墙内侧坡面的渗水以供植生槽内植物利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重力式挡土墙与自然植被环境不协调、不环保以及未加利用渗水的问题。

A planting device for retaining wa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挡土墙植生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挡土墙植生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道路挡土墙垂直绿化的装置,属于道路挡土墙领域。
技术介绍
挡土墙是用来支撑、加固填土或山体土坡,防止其坍塌以保持稳定的一种常用结构,在铁路、公路路基工程,水利、矿场、房屋建筑等边坡工程中广泛采用,挡土墙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技术成熟、安全、施工便捷、挡土效果优良等特点。现阶段的挡土墙绿化,主要是对挡土墙的顶部种植植物进行绿化,其限制性因子较多、较大。如重力式挡土墙通常是一面水泥墙,在区间路基段与自然植被环境不协调,不环保;挡土墙内侧通常会有坡面的渗水,这些渗水如果不排走会对坡体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通常会在挡土墙上设置排水孔,水分排走未加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对挡土墙绿化,又将渗水利用的挡土墙植生装置。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挡土墙植生装置,包括挡土墙、植生槽和汲水管。挡土墙安装在道路两侧,防止填土和山体坍塌;植生槽用于种植植物,对挡土墙进行绿化;汲水管用于汲取挡土墙内侧的渗水,将渗水吸取到植生槽内,供植生槽内的植物利用。所述挡土墙上开设有多个植生槽孔,所述植生槽的后端插入所述植生槽孔内,前端露出于所述挡土墙。所述植生槽包括底板、底板两侧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以及底板前端的胸板,所述胸板位于所述挡土墙外侧,所述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和胸板形成抽屉式植生槽,并围合形成植生槽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内填充有土壤。本技术中,植生槽为抽屉形状,植生槽内填充有土壤,植物种子在土壤内生根发芽,植物从植生槽前端伸出植生槽,绿化了挡土墙,进而绿化了道路两侧。所述汲水管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出水孔,汲水管的出水端设置在所述土壤内,汲水端伸出所述土壤,汲水管内侧设置有吸水层,外侧包裹有土工布。本技术中,汲水管的汲水端伸出土壤插入挡土墙内侧的坡面内,汲水管内侧的吸水层汲取内侧坡面的渗水,渗水由出水孔排出至植生槽的土壤内,供植生槽内的植物生长,合理地对坡面的渗水进行了利用。土工布用于渗水保土。进一步的是,所述胸板的后端设置有隔热层,隔热层用于阻隔热量的传递,一方面减少了由于外部温度过高导致植生槽内水分的散失,另一方面防止了由于外部温度过高,导致植生槽内部植物根系温度过高造成植物根系干死。进一步的是,所述汲水管的汲水端为半圆环结构,所述半圆环结构的开口端朝上,便于了汲水管汲取挡土墙内侧坡面的渗水。进一步的是,所述挡土墙底端设置有排水沟,便于了雨水以及多余渗水的排出。进一步的是,所述吸水层为吸水海绵,便于吸取植生槽内侧坡面的渗水,供植生槽内的植物生长利用。进一步的是,所述挡土墙为重力式挡土墙,所述重力式挡土墙为预制砼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植生装置,植生槽内的植物对挡土墙进行绿化,提高了挡土墙垂直绿化效果,汲水管汲取挡土墙内侧坡面的渗水以供植生槽内的植物利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重力式挡土墙与自然植被环境不协调、不环保以及未加利用渗水的问题,降低了后期绿化养护成本,对干旱少雨、水汽蒸发量大的地区有着重要意义;本技术提供的植生装置,植生槽前端的隔热层,一方面减少了由于外部温度过高导致植生槽内水分的散失,另一方面防止了由于外部温度过高,导致植生槽内部植物根系温度过高造成植物根系干死,从而便于了植生槽内的植生生长,以绿化挡土墙。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植生槽和汲水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挡土墙;11、排水沟;2、植生槽;21、底板;22、左侧板;23、右侧板;24、胸板;25、隔热层;3、汲水管;31、出水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1一种挡土墙植生装置,如图1和2所示,包括挡土墙1、植生槽2和汲水管3;挡土墙1上开设有多个植生槽孔,植生槽2的后端插入植生槽孔内,前端露出于挡土墙1;植生槽2包括底板21、底板两侧的左侧板22和右侧板23、以及底板21前端的胸板24,胸板24位于挡土墙1外侧,底板21、左侧板22、右侧板23和胸板24形成抽屉式植生槽2,并围合形成植生槽2内部空间,内部空间内填充有土壤;汲水管3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出水孔31,汲水管3的出水端设置在土壤内,汲水端伸出土壤,汲水管3内侧设置有海绵吸水层,外侧包裹有土工布。实施例2一种挡土墙植生装置,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胸板24的后端设置有隔热层25;汲水管3的汲水端为半圆环结构,半圆环结构的开口端朝上;挡土墙1底端设置有排水沟11;吸水层为吸水海绵;挡土墙1为重力式挡土墙,重力式挡土墙为预制砼块。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下面对上述实施例结合起来进行具体的使用说明:本技术中,植生槽2内种植植物,本实施例为藤本类植物,在使用时,汲水管3的汲水端插入挡土墙1内侧的坡面内,内侧坡面内的渗水,被汲水管3内的吸水海绵吸取,然后从汲水管3的出水孔31排放到植生槽2的土壤内,供植生槽2内的藤本类植物生长利用,藤本类植物从植生槽2前端伸出植生槽2,降雨或者多余的渗水则从挡土墙1底端的排水沟11排走。本技术中,藤本类植物在植生槽2内生长,一方面利用了挡土墙1内侧坡面的渗水,另一方面绿化了挡土墙,提高了挡土墙垂直绿化的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重力式挡土墙与自然植被环境不协调、不环保以及未加利用渗水的问题。隔热层25一方面减少了由于外部温度过高导致植生槽2内水分的散失,另一方面防止了由于外部温度过高,导致植生槽2内部植物根系温度过高造成藤本类植物根系干死。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挡土墙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挡土墙(1)、植生槽(2)和汲水管(3);/n所述挡土墙(1)上开设有多个植生槽孔,所述植生槽(2)的后端插入所述植生槽孔内,前端露出于所述挡土墙(1);/n所述植生槽(2)包括底板(21)、底板两侧的左侧板(22)和右侧板(23)、以及底板(21)前端的胸板(24),所述胸板(24)位于所述挡土墙(1)外侧,所述底板(21)、左侧板(22)、右侧板(23)和胸板(24)形成抽屉式植生槽(2),并围合形成植生槽(2)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内填充有土壤;/n所述汲水管(3)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出水孔(31),汲水管(3)的出水端设置在所述土壤内,汲水端伸出所述土壤,所述汲水管(3)内侧设置有吸水层,外侧包裹有土工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挡土墙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挡土墙(1)、植生槽(2)和汲水管(3);
所述挡土墙(1)上开设有多个植生槽孔,所述植生槽(2)的后端插入所述植生槽孔内,前端露出于所述挡土墙(1);
所述植生槽(2)包括底板(21)、底板两侧的左侧板(22)和右侧板(23)、以及底板(21)前端的胸板(24),所述胸板(24)位于所述挡土墙(1)外侧,所述底板(21)、左侧板(22)、右侧板(23)和胸板(24)形成抽屉式植生槽(2),并围合形成植生槽(2)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内填充有土壤;
所述汲水管(3)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出水孔(31),汲水管(3)的出水端设置在所述土壤内,汲水端伸出所述土壤,所述汲水管(3)内侧设置有吸水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尧魏强赵健韩美清万永昌鲍方闫晓俊宋会兴印建文庞尔林张同晓张伦冯正邱天龙刘丰宋振芳肖辉姚培儒王建兴崔宏章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农业大学成兰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铁路总公司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