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包括反应池、第一通管、澄清池、第二通管和清水池,所述第一通管一端连接反应池、另一端连接澄清池,所述反应池中固定设置有反应罐,所述反应罐上设置有污水进管,所述反应池中位于反应罐下方两侧设置有两组搅拌机,所述澄清池内部空间上方设置有若干组集水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絮凝过程在反应罐中进行,将矾花与絮凝后的水分开,使矾花不会进入到澄清池中,搅拌机能促进反应池中水的流动,使絮凝的效果更好,澄清池中设置的双层斜管层,能更好的将污泥与清水分开,污泥不会进入到清水层,影响净化效果,刮泥机将污泥统一处理,绿色环保。
A new type of high efficiency sedimentation tan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
本技术涉及沉淀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
技术介绍
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净化水质的设施,利用水的的自然沉淀和混凝沉淀的作用来去除水中的沉浮物,沉淀效果取决于沉淀池中水的流速和水在池中停留的时间,为提高沉淀效果,减少沉淀池建设面积,目前多采用蜂窝斜管异响流沉淀池、加速沉淀池、脉冲沉淀池等,在污水沉淀的过程中可加入絮凝剂、助凝剂等化学物质,促进污水中的颗粒物聚集成完整、质地均匀的矾花,现有的沉淀中有单独的反应池来生成矾花,但是矾花与反应池中水体没有完全分开了,当反应池中的水进入澄清池中时,有少量的矾花会进入澄清池,矾花在生成的过程中,现有反应池中水一般是静止的,不利于矾花的生成,现有澄清池中设置的斜管层大多为单层,不能很好分离清水和污泥,污泥容易穿过单层的斜管层而进入清水区,导致澄清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包括反应池、第一通管、澄清池、第二通管和清水池,所述第一通管一端连接反应池、另一端连接澄清池,所述反应池中固定设置有反应罐,所述反应罐上设置有污水进管,所述反应池中位于反应罐下方两侧设置有两组搅拌机,所述澄清池内部空间上方设置有若干组集水槽,所述澄清池内部空间位于集水槽的下方水平设置有斜管层,所述澄清池内部空间位于斜管层的下方水平设置有刮泥机,所述澄清池的底面一侧设置有污泥斜槽,所述污泥斜槽为上高下低的斜坡状,所述污泥斜槽的较低处设置有污泥管。优选的,所述反应罐的侧面顶端至侧面1/2处设置有第一通孔。优选的,所述第一通管上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污泥管上设置有第二电机。优选的,所述集水槽的侧面顶端至侧面1/3处设置有第二通孔。优选的,所述斜管层中设置有斜管上层和斜管下层,所述斜管上层与斜管下层均设置有斜管通孔,所述斜管上层的斜管通孔与斜管下层的斜管通孔呈80-100°夹角。优选的,所述第二通管一端连接集水槽、另一端连接清水池。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在传统的反应池中设置有反应罐,污水与絮凝剂、助凝剂在反应罐中充分反应,生成的矾花在重力作用下落入反应罐底部,干净的水从第一通孔流入,将矾花和净化后水分离,反应池中设置的搅拌机搅动反应池,加速水的流动,促进絮凝过程,减少矾花形成时间,提高净水效率,在澄清池中设置的斜管层分为两层,上下两层中的通孔呈一定的角度,使污水中的污泥颗粒很难通过两层角度不同的斜管进入到清水区,污泥颗粒与清水区的分离效果更好,得到的清水更干净,沉淀效果更好更高效,污泥在刮泥机的作用下通过污泥斜槽进入污泥管中,将污泥统一处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各部件连接关系图;图2为本技术的反应罐、第一通孔的连接关系图;图3为本技术的斜管上层、斜管下层的连接关系图;图4为本技术的集水槽、第二通孔的位置关系图;图5为本技术的澄清池、污泥斜槽的顶视图。图中:1、反应池;2、污水进管;3、反应罐;4、搅拌机;5、第一通管;6、澄清池;7、第一电机;8、斜管层;9、刮泥机;10、污泥管;11、第二电机;12、集水槽;13、第二通管;14、清水池;15、斜管上层;16、斜管下层;17、第一通孔;18、第二通孔;19、污泥斜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具体实施例1:如图1-5所示,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包括反应池1、第一通管5、澄清池6、第二通管13和清水池14,第一通管5一端连接反应池1、另一端连接澄清池6,反应池1中的水能通过第一通管5进入澄清池6,反应池1中固定设置有反应罐3,反应罐3上设置有污水进管2,污水的絮凝过程在反应罐3中进行,形成的矾花落入到反应罐3的底部,反应池1中位于反应罐3下方两侧设置有两组搅拌机4,搅拌机4能加速反应池1中水的流动,促进絮凝效果,澄清池6内部空间上方设置有若干组集水槽12,清水通过集水槽12流入到第二通管13中,再流入到清水池14中,澄清池6内部空间位于集水槽12的下方水平设置有斜管层8,斜管层8将澄清池6中的污水、清水分离,澄清池6内部空间位于斜管层8的下方水平设置有刮泥机9,澄清池6的底面一侧设置有污泥斜槽19,刮泥机9将沉淀的污泥刮入污泥斜槽19中,污泥斜槽19为上高下低的斜坡状,污泥斜槽19的较低处设置有污泥管10。反应罐3的侧面顶端至侧面1/2处设置有第一通孔17,反应罐3中絮凝后的水通过第一通孔17流入;第一通管5上设置有第一电机7,第一电机7开动将反应池1中的水通过第一通管5抽入澄清池6中,污泥管10上设置有第二电机11,第二电机11开动将污泥斜槽19中集聚的污泥抽入污泥管10中;集水槽12的侧面顶端至侧面1/3处设置有第二通孔18,集水槽12中聚集的清水通过第二通孔18流入到第二通管13中,再流入到清水池14中;斜管层8中设置有斜管上层15和斜管下层16,斜管上层15与斜管下层16均设置有斜管通孔,斜管上层15的斜管通孔与斜管下层16的斜管通孔呈90°夹角,污水中的污泥很难通过斜管上层15和斜管下层16,能将污水与清水更好的分开;第二通管13一端连接集水槽12、另一端连接清水池14,集水槽12中的清水通过第二通管13流入到清水池14中。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污水从污水进管2中进入到反应罐3中,在反应罐3中加入助凝剂、絮凝剂等絮凝,打开搅拌机4,形成的矾花落入到反应罐3的底部,反应罐3中絮凝后的水通过第一通孔17溢出到反应池1中,打开第一电机7,将反应池1中絮凝后的水通过第一通管5进入到澄清池6中,在斜管上层15和斜管下层16的隔离作用下,污泥无法通过斜管层8,从而慢慢聚集在澄清池6底部,清水聚集在斜管层8上部,当清水的水位较高时,会通过第二通孔18进入到集水槽12中,再通过第二通管13,进入到清水池14中,得到清水,当澄清池6底部的污泥聚集的较多时,开动刮泥机9,将底部污泥刮入到污泥斜槽19中,污泥斜槽19是倾斜的,污泥会流向污泥斜槽19的较低处,打开第二电机11,将污泥斜槽19中的污泥吸入到污泥管10中,统一处理。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包括反应池(1)、第一通管(5)、澄清池(6)、第二通管(13)和清水池(1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管(5)一端连接反应池(1)、另一端连接澄清池(6),所述反应池(1)中固定设置有反应罐(3),所述反应罐(3)上设置有污水进管(2),所述反应池(1)中位于反应罐(3)下方两侧设置有两组搅拌机(4),所述澄清池(6)内部空间上方设置有若干组集水槽(12),所述澄清池(6)内部空间位于集水槽(12)的下方水平设置有斜管层(8),所述澄清池(6)内部空间位于斜管层(8)的下方水平设置有刮泥机(9),所述澄清池(6)的底面一侧设置有污泥斜槽(19),所述污泥斜槽(19)为上高下低的斜坡状,所述污泥斜槽(19)的较低处设置有污泥管(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包括反应池(1)、第一通管(5)、澄清池(6)、第二通管(13)和清水池(1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管(5)一端连接反应池(1)、另一端连接澄清池(6),所述反应池(1)中固定设置有反应罐(3),所述反应罐(3)上设置有污水进管(2),所述反应池(1)中位于反应罐(3)下方两侧设置有两组搅拌机(4),所述澄清池(6)内部空间上方设置有若干组集水槽(12),所述澄清池(6)内部空间位于集水槽(12)的下方水平设置有斜管层(8),所述澄清池(6)内部空间位于斜管层(8)的下方水平设置有刮泥机(9),所述澄清池(6)的底面一侧设置有污泥斜槽(19),所述污泥斜槽(19)为上高下低的斜坡状,所述污泥斜槽(19)的较低处设置有污泥管(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罐(3)的侧面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小龙,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清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