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顶出机构,包括动模、静模以及设置在动模与静模之间的顶出板,所述动模上设有模仁,所述顶出板上设有用于将成型产品顶出的斜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板上还设有第一斜顶座和第二斜顶座,所述第二斜顶座内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斜顶座滑动设置在第一滑槽内,所述斜顶一端与第一斜顶座联动连接,另一端穿过动模延伸至模仁上,所述第一滑槽倾斜设置使得斜顶在向上顶出时可产生水平方向的位移。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顶出机构,该顶出机构中设有斜顶座,斜顶座在位移的过程中带动斜顶位移,使得斜顶会与产品形成错位,这样既可将产品顶出,又不会破坏产品。
An oblique ejection mechanism of injection mo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顶出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顶出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塑胶产品的设计也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其中对于一些产品根据其功能性或者装配要求,会设计一些与脱模方向产生倒钩的产品,一般的成型产品设有斜顶,利用斜顶将产品顶出。但是采用斜顶将产品顶出时,因产品与斜顶之间没有错位,故斜顶在顶出的过程中会损坏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顶出机构,该顶出机构中设有斜顶座,斜顶座在位移的过程中带动斜顶位移,使得斜顶会与产品形成错位,这样既可将产品顶出,又不会破坏产品。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顶出机构,包括动模、静模以及设置在动模与静模之间的顶出板,所述动模上设有模仁,所述顶出板上设有用于将成型产品顶出的斜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板上还设有第一斜顶座和第二斜顶座,所述第二斜顶座内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斜顶座滑动设置在第一滑槽内,所述斜顶一端与第一斜顶座联动连接,另一端穿过动模延伸至模仁上,所述第一滑槽倾斜设置使得斜顶在向上顶出时可产生水平方向的位移。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斜顶将产品顶出时,第一斜顶座滑动设置在第二斜顶座内,因第二斜顶座倾斜设置,故第一斜顶座滑动时使得斜顶在向上顶出时产生水平方向的位移,从而可使斜顶与产品形成错位,可避免破坏产品。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斜顶包括第一斜顶和第二斜顶,第一斜顶和第二斜顶分别设置在模仁的两侧,所述第一斜顶座包括第一斜顶座a和第一斜顶座b,所述第二斜顶座包括第二斜顶座a和第二斜顶座b,第一斜顶座a滑动设置在第二斜顶座a内且与第一斜顶联动连接,第一斜顶座b滑动设置在第二斜顶座b内且与第二斜顶联动连接,所述第二斜顶座b上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倾斜设置使得第二斜顶在向上顶出时可产生水平反向的位移。采用上述进一步设置,设置两个斜顶,且位于模仁的两侧,相应的斜顶座也对应设有两组,两组的斜顶座原理一致,这样设置使得可斜顶更好的将产品顶出,并不会破坏产品。本技术的再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均呈“T”形,第一斜顶座a和第一斜顶座b均滑动设置在对应的滑槽内,所述第一斜顶座a上设有第一卡槽,第一斜顶卡设在第一卡槽中实现第一斜顶与第一斜顶座a的联动连接,所述第一斜顶座b上设有第二卡槽,第二斜顶卡设在第二卡槽中实现第二斜顶与第一斜顶座b的联动连接。采用上述再进一步设置,各滑槽呈“T”形设置可更好的方便第一斜顶座滑动,从而带动各斜顶位移,与产品产生错位进而更好的将产品顶出,且不会破坏产品。本技术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斜顶座a和第一斜顶座b上均穿设有导向柱,所述动模底部对应设有导滑块,所述静模内对应设有导向柱固定板,所述导向柱上端铰接设置在导滑块上,所述导向柱的下端铰接设置在导向柱固定板上,且各导向柱与对应的斜顶平行设置。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导向柱可辅助斜顶滑动,导向柱与斜顶平行设置可更好的辅助斜顶,使得斜顶在运动的过程中更加稳定。本技术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动模底部对应各斜顶的上端设有若干个第一导滑槽,模仁底部对应设有若干个第二导滑槽,各斜顶依次穿过对应的第一导滑槽和第二导滑槽延伸至模仁的上端面。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第一导滑槽和第二导滑槽的设置方便各斜顶向上运动将产品顶出。本技术的再更进一步设置:各导滑块上对应设有供各斜顶穿过的通槽。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使得斜顶的稳定性更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内部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斜顶与斜顶座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斜顶座a和第一斜顶座b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顶出机构,包括动模1、静模2以及设置在动模1与静模2之间的顶出板3,所述动模1上设有模仁11,所述顶出板3上设有用于将成型产品顶出的斜顶4,所述顶出板3上还设有第一斜顶座5和第二斜顶座6,所述第二斜顶座6内设有第一滑槽61,所述第一斜顶座5滑动设置在第一滑槽61内,所述斜顶4一端与第一斜顶座5联动连接,另一端穿过动模1延伸至模仁11上,所述第一滑槽61倾斜设置使得斜顶4在向上顶出时可产生水平方向的位移,这样在斜顶4将产品顶出时,第一斜顶座5滑动设置在第二斜顶座6内,因第二斜顶座6内的第一滑槽61倾斜设置,故第一斜顶座5滑动时使得斜顶4在向上顶出时产生水平方向的位移,从而可使斜顶4与产品形成错位,可避免破坏产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斜顶4包括第一斜顶41和第二斜顶42,第一斜顶41和第二斜顶42分别设置在模仁11的两侧,所述第一斜顶座5包括第一斜顶座a51和第一斜顶座b52,所述第二斜顶座6包括第二斜顶座a62和第二斜顶座b63,第一斜顶座a51滑动设置在第二斜顶座a62内且与第一斜顶41联动连接,第一斜顶座b52滑动设置在第二斜顶座b63内且与第二斜顶42联动连接,所述第二斜顶座b63上设有第二滑槽631,所述第二滑槽631倾斜设置使得第二斜顶42在向上顶出时可产生水平反向的位移,设置两个斜顶,且两个斜顶位于模仁11的两侧,相应的斜顶座也对应设有两组,两组的斜顶座原理一致,这样设置使得可斜顶更好的将产品顶出,并不会破坏产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槽61和第二滑槽631均呈“T”形,第一滑槽61的上端位于远离第二斜顶座b63方向延伸,第一滑槽的下端向靠近第二斜顶座b63的方向延伸,第二滑槽631的上端位于远离第一斜顶座b62方向延伸,第二滑槽的下端向靠近第一斜顶座b62的方向延伸,第一斜顶座a51和第一斜顶座a52均滑动设置在对应的滑槽内,所述第一斜顶座a51上设有第一卡槽511,第一斜顶41卡设在第一卡槽511中实现第一斜顶41与第一斜顶座a51的联动连接,所述第一斜顶座b52上设有第二卡槽521,第二斜顶42卡设在第二卡槽521中实现第二斜顶42与第一斜顶座b521的联动连接,各滑槽呈“T”形设置可更好的方便第一斜顶座a51和第一斜顶座b52滑动,从而带动各斜顶位移,与产品产生错位进而更好的将产品顶出,且不会破坏产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斜顶座a51和第一斜顶座a52上均穿设有导向柱7,所述动模1底部对应设有导滑块8,所述静模2内对应设有导向柱固定板9,所述导向柱7上端铰接设置在导滑块8上,所述导向柱7的下端铰接设置在导向柱固定板9上,导向柱7通过销钉铰接设置,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铰接轴铰接设置,且各导向柱7与对应的斜顶4平行设置,导向柱7可辅助斜顶4滑动,导向柱7与斜顶4平行设置可更好的辅助斜顶4,使得斜顶4在运动的过程中更加稳定。进一步的为了使斜顶4的稳定性更好,各导滑块8上对应设有供各斜顶4穿过的通槽。一个产品对应设有两个斜顶、两组斜顶座、两个导向柱等,若一个模仁上可生产两个产品,则各斜顶等均需要对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动模1底部对应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顶出机构,包括动模、静模以及设置在动模与静模之间的顶出板,所述动模上设有模仁,所述顶出板上设有用于将成型产品顶出的斜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板上还设有第一斜顶座和第二斜顶座,所述第二斜顶座内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斜顶座滑动设置在第一滑槽内,所述斜顶一端与第一斜顶座联动连接,另一端穿过动模延伸至模仁上,所述第一滑槽倾斜设置使得斜顶在向上顶出时可产生水平方向的位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顶出机构,包括动模、静模以及设置在动模与静模之间的顶出板,所述动模上设有模仁,所述顶出板上设有用于将成型产品顶出的斜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板上还设有第一斜顶座和第二斜顶座,所述第二斜顶座内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斜顶座滑动设置在第一滑槽内,所述斜顶一端与第一斜顶座联动连接,另一端穿过动模延伸至模仁上,所述第一滑槽倾斜设置使得斜顶在向上顶出时可产生水平方向的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包括第一斜顶和第二斜顶,第一斜顶和第二斜顶分别设置在模仁的两侧,所述第一斜顶座包括第一斜顶座a和第一斜顶座b,所述第二斜顶座包括第二斜顶座a和第二斜顶座b,第一斜顶座a滑动设置在第二斜顶座a内且与第一斜顶联动连接,第一斜顶座b滑动设置在第二斜顶座b内且与第二斜顶联动连接,所述第二斜顶座b上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倾斜设置使得第二斜顶在向上顶出时可产生水平反向的位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荣芬,沈帅,金陈俊,杜笑怜,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恒田模具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