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部插管采血组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91961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4 2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实验动物颈部插管采血组合装置,所述的组合装置包括微型分流器1、血流导管2以及注射装置3,所述的微型分流器1连接实验动物体内体外的3段血流导管2,体外的血流导管2后端分别连接有注射装置3,体内的血流导管2前端有进血孔a。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解决当前动物颈部插管采血中的诸多缺陷,如进血管口易被血管内皮封堵,在准确时间抽不出血,抗凝剂与血液接触部分的血液丢弃,采血和封堵管口步骤繁琐且缓慢,人力资源浪费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巧妙,操作简捷,便于推广,适用于医学科学研究的广大实验室。

A combined device of blood collection by cervical intub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颈部插管采血组合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学科学研究的
,涉及动物实验使用器械,特别是一种实验动物颈部插管采血组合装置。
技术介绍
实验动物采血实验在医学科学研究领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具体有多种方法,如眼眶静脉丛、尾静脉、隐静脉、颌下静脉、心脏、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而这些采血方法均是在动物麻醉或应急状态下操作的,难以满足一些特殊实验要求。插管采血是实验动物在非麻醉状态、非应急状态下的一种采血方法,特别适合于要求实验动物处于清醒放松状态下的血液采集,如血糖检测。但插管采血目前各实验室采用的具体操作方法有多个缺陷,如进血管口易被血管内皮封堵致使在准确时间抽不出血,抗凝剂与血液接触部分的血液丢弃,采血和封堵管口步骤繁琐且缓慢,人力资源浪费等,也有部分实验室采用市面上的自动采血仪,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实验动物受到身体上的马甲束缚,连接仪器管路过长影响采血速率等。以上所述各个缺陷最终会影响到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均一性,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巧妙、操作简捷、便于推广的高效插管采血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实验动物插管采血组合装置,能够解决插管采血目前存在的诸多缺陷,属于插管采血技术革新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微型分流器1,其外径为0.3-0.9mm,优选0.6mm,中空,前端和后端长度优选5mm,后端两分支之间夹角可为20-120°,优选45°,用于连接实验动物体内体外3段血流导管2,采血时起到分流被稀释血液的作用;血流导管2,其外径为0.6-1.5mm,优选1mm,内径为0.3-0.9mm,优选0.6mm,共3段,实验动物体内有1段,其前端开口附近有1-4个侧孔,优选2个,与前端开口一起构成进血孔a,且在体内可减少对血流的阻碍;实验动物体外有2段,其中左侧1段,主要用于暂存微型分流器1分流的抗凝剂稀释血液,右侧1段用于采集微型分流器1分流的未被抗凝剂稀释的血液;注射装置3,共2个,前端带有平头针,用于连接实验动物体外的2段血流导管2,其中左侧1个储存有抗凝剂,用于抽取稀释血液经过微型分流器1后端左分支进入到血流导管2暂存,采集血液结束后将暂存的稀释血液经微型分流器1后端左分支推回到实验动物体内;右侧1个注射装置3仅用于抽取未被抗凝剂稀释的血液进入到右侧血流导管2;微型分流器1、血流导管2以及注射装置3,三个部分可衔接无缝,不渗液,不漏气。本技术为高效的插管采血组合装置,有3个显著应用特点:出血顺利,血流导管2前端不易被血管内皮封堵。实验动物体内血流导管2前端除有一个开口外,其附近有1-4个侧孔,优选2个,孔口间均可以相互替代成为进血孔a,360°全方向进血,可有效解决因各种原因导致单一开口被血管内皮封住不进血的问题。抗凝剂与血液接触部分的稀释血液,无需丢弃。这部分稀释血液可以通过微型分流器1后端左分支暂存到血流导管2中,采血结束后可以再推回到实验动物体内,减少了实验动物体内血液的非实验性损失,有利于保障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符合药物研发的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和实验动物福利。工作效率高。本技术结构简单,适用性强,操作不繁琐,抽血加抗凝剂封管在5-10秒就可顺利完成,且单独一名技术人员即可完成整个操作,可成为替代现有插管采血方案的一种全新方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的标记为:1、微型分流器,2、血流导管,3、注射装置,a为2的进血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对其具体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以便本行业内技术人员能够对本实施例的显著应用特点有深刻完整的理解和认识。如图1所示的本技术,是一种实验动物插管采血组合装置,主要应用于啮齿类等小型实验动物,是要求实验动物非麻醉非应急条件下的采血组合装置,相比目前插管采血的方法或市面上的插管自动采血仪,本组合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巧妙,操作简捷,便于推广,成本低廉等显著特点,可成为替代现有插管采血方案的一种全新方案。本技术为发挥以上所述的特点,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所述的微型分流器1材质为不锈钢,前端和后端长度优选5mm,其外径为0.3-0.9mm,中空,后端两分支之间夹角可为20-120°,优选45°,与血流导管2可衔接无缝,不渗液,不漏气,主要起到分流被稀释血液的作用,所述的血流导管2为硅胶管,其外径为0.6-1.5mm,优选1mm,内径为0.3-0.9mm,优选0.6mm,共3段。实验动物体内1段,除有一个开口外,其附近有1-4个侧孔,优选2个,孔口间均可以相互替代成为进血孔a,360°全方向进血,可有效解决因各种原因而导致单一开口被血管内皮封住不进血的问题;实验动物体外2段,左侧1段发挥暂存被稀释血液的作用,右侧一段发挥采集正常血液的作用,所述的注射装置3优选1ml无菌注射器,共2个,其前端平头针分别与2段血流导管2紧密连接,其中左侧注射装置3内充有抗凝剂,用于推回暂存的被稀释血液再次进入体内,同时充满管路。本技术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采血前,先准备2段长度适合的血流导管2,分别与微型分流器1相连接;准备2个注射装置3,分别与2段血流导管2相连接,其中左侧注射装置3内含有部分体积的抗凝剂,推注左侧注射装置3,使与其连接的血流导管2和微型分流器1的左分支和前端充满抗凝剂,排除所有气体,不采血时,实验动物体内的血流导管2露在外端的开口被封住,采血开始时,首先,将其开口露出,其次,将采血前准备好的组合装置的微型分流器1前端插入到刚露出的开口,即组装完毕,再次,左侧注射装置3轻轻抽取,被稀释血液随即通过微型分流器1后端左分支流入血流导管2暂存,此时停止抽取,防止血液进入注射装置3,此时右侧注射装置3即可轻抽取,正常血液便通过微型分流器1后端右分支流入血流导管2,采血结束,最后,注射装置3将暂存的被稀释血液推回体内,将微型分流器1从前端拔下,可用实心针头封住与其连接的血流导管2露出的开口,连接右侧注射装置3的血流导管2从微型分流器1拔下,将正常血液推入到抗凝管中,实验结束,等待下一次采血点,本技术公开了实验动物颈部插管采血的一种组合装置,能有效解决目前该采血技术的诸多缺陷,便于本领域内广大实验室使用。本技术采用了全新的实验动物颈部插管采血的构思方案,若未对该构思方案做出实质性改进的应用方案,或将未实质性改进的装置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颈部插管采血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装置包括微型分流器(1)、血流导管(2)以及注射装置(3),所述的微型分流器(1)分前端和后端,前端插入到动物体内的血流导管(2)后端,后端插入到动物体外的血流导管(2)前端,后端两分支形成一夹角;所述的血流导管(2)在实验动物体内体外共3段,分别与微型分流器(1)的前端和后端相连接,实验动物体内的血流导管(2)前端开口附近有侧孔,与前端开口一起构成进血孔(a),实验动物体外的血流导管(2)后端与注射装置(3)相连接;所述的注射装置(3),其前端带有平头针,与实验动物体外的2段血流导管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颈部插管采血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装置包括微型分流器(1)、血流导管(2)以及注射装置(3),所述的微型分流器(1)分前端和后端,前端插入到动物体内的血流导管(2)后端,后端插入到动物体外的血流导管(2)前端,后端两分支形成一夹角;所述的血流导管(2)在实验动物体内体外共3段,分别与微型分流器(1)的前端和后端相连接,实验动物体内的血流导管(2)前端开口附近有侧孔,与前端开口一起构成进血孔(a),实验动物体外的血流导管(2)后端与注射装置(3)相连接;所述的注射装置(3),其前端带有平头针,与实验动物体外的2段血流导管相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龙刚武琦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汇拓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