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913516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20: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及显示装置,在上述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中,由于缓冲部件与显示面板之间粘结形成第一粘结区域;其中,缓冲部件与承载面之间粘结形成第二粘结区域,第一粘结区域的粘结力大于第二粘结区域的粘结力;或者,缓冲部件和承载面之间无粘结,缓冲部件各部分主要与显示面板保持同步,而第二粘结区域主要是起到缓冲部件与承载面之间定位的作用,也就是缓冲部件能够紧贴在显示面板的底面,当中框的支撑部发生倾斜或者承载面发生翘曲变形时,缓冲部件与显示面板紧贴设置,缓冲部件各处均匀地给显示面板施加作用力,因此,显示面板不易因局部受力不均匀导致的显示质量下降。

Frame component and display device of a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及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显示
,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在车载等振动较大的环境中,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和中框的承载面之间通常需要设置缓冲材,以减轻中框承载面对显示面板底面的冲击及显示效果的影响。但是,现有技术中,请参考图1,其中的箭头表示作用力,通常是将缓冲材30'的底面与中框的承载面完全固定,而显示面板40'直接放置在缓冲材30'的顶面,缓冲材30'的顶面与显示面板40'的底面一般处于可分离状态。这样,导致当中框的支撑部11'的承载面发生翘曲或者倾斜等变形时,缓冲材30'随着承载面同步变形。显示面板40'受到来自缓冲材30'的不均匀受力,导致显示画面质量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及显示装置,用于提升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包括:中框,具有框架部和形成于所述框架部内侧壁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具有承载面;显示面板,位于所述支撑部的承载面一侧;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支撑部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缓冲部件,形成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承载面之间;所述缓冲部件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粘结形成第一粘结区域;其中,所述缓冲部件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粘结形成第二粘结区域,所述第一粘结区域的粘结力大于所述第二粘结区域的粘结力;或者,所述缓冲部件和所述承载面之间无粘结。可选地,所述第一粘结区域单位面积的粘结力等于所述第二粘结区域单位面积的粘结力;所述第一粘结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粘结区域的面积。可选地,所述第一粘结区域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粘结区域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错开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一粘结区域沿所述承载面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粘结区域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粘结区域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交替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一粘结区域的面积至少占所述缓冲部件朝向显示面板的表面的面积的60%;而第二粘结区域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缓冲部件朝向所述承载面的表面的面积的20%。可选地,所述缓冲部件与所述显示面板粘结的侧面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粘结区域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重叠。可选地,沿所述缓冲部件的延伸方向垂直方向上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承载面粘结,以形成所述第二粘结区域。可选地,所述缓冲部件沿矩形轨迹延伸,所述缓冲部件的边缘部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承载面粘结。可选地,所述支撑部具有承载面的一侧形成有限位凹槽,所述缓冲部件设置于所述限位凹槽中,且所述缓冲部件厚度大于所述限位凹槽的深度。可选地,所述限位凹槽的深度为0.2mm至0.4mm。可选地,所述限位凹槽的深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缓冲部件厚度的60%。可选地,所述第一粘结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粘结区域的面积的2倍至4倍。在上述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中,由于缓冲部件与显示面板之间粘结形成第一粘结区域;其中,缓冲部件与承载面之间粘结形成第二粘结区域,第一粘结区域的粘结力大于第二粘结区域的粘结力;或者,缓冲部件和承载面之间无粘结,无论哪一种情况,缓冲部件各部分主要与显示面板保持同步,而第二粘结区域主要是起到缓冲部件与承载面之间定位的作用,也就是缓冲部件能够紧贴在显示面板的底面,当中框的支撑部发生倾斜或者承载面发生翘曲变形时,因上述变形,承载面凸起的地方给缓冲部件施加分散的作用力,而缓冲部件与显示面板紧贴设置,缓冲部件各处均匀地给显示面板施加作用力,因此,显示面板不易因局部受力不均匀导致的显示质量下降。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显示装置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受力分析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向剖视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的受力分析图;图5为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与缓冲材配合的一种受力分析图;图6为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与缓冲材配合的另一种受力分析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与缓冲部件配合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第一粘结区域和第二粘结区域的分布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2至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包括:中框10,具有框架部12和形成于框架部12内侧壁的支撑部11,支撑部11具有承载面S,其中,该框架部12可以是封闭的框架也可是非封闭的框架;显示面板40,位于支撑部11的承载面S一侧;背光模组20,位于支撑部11背离显示面板40的一侧;示例性地,在图2中,背光模组20包括背板21、反射片22、导光板23和光学膜材24,其中,沿Z轴正方向,反射片22、导光板23和光学膜材24依次层叠设置于背板21内;缓冲部件30(如缓冲膜材),形成于显示面板40和承载面S之间,缓冲部件30与显示面板40之间粘结形成第一粘结区域a;其中,缓冲部件30与承载面S之间粘结形成第二粘结区域b,第一粘结区域a的面积大于第二粘结区域b的面积;或者,缓冲部件30和承载面S之间无粘结(也可以理解为粘结面积为零)。其中,第一粘结区域a单位面积的粘结力等于第二粘结区域b单位面积的粘结力。在上述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中,由于缓冲部件30与显示面板40之间粘结形成第一粘结区域a,而缓冲部件30与承载面S之间粘结形成第二粘结区域b,并且第一粘结区域a的面积大于第二粘结区域b的面积,如在图3中,缓冲部件30的延伸方向,第一粘结区域a是连续的,而第二粘结区域b是间断的;或者,缓冲部件30和承载面S之间无粘结,无论哪一种情况:缓冲部件30与显示面板40之间的粘结力都大于缓冲部件30与显示面板40的粘结力,也就是缓冲部件30各部分主要与显示面板40保持同步,而第二粘结区域b主要是起到缓冲部件30与承载面S之间定位的作用,也就是缓冲部件30能够紧贴在显示面板40的底面,如图4所示,当中框10的支撑部11发生倾斜或者承载面S发生翘曲变形时,因上述变形,支撑部11的承载面S凸起的地方给缓冲部件30施加分散的作用力,而缓冲部件30与显示面板40紧贴设置,缓冲部件30各处均匀地给显示面板40施加作用力,因此,显示面板40不易因局部受力不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中框,具有框架部和形成于所述框架部内侧壁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具有承载面;/n显示面板,位于所述支撑部的承载面一侧;/n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支撑部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n缓冲部件,形成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承载面之间;/n所述缓冲部件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粘结形成第一粘结区域;其中,/n所述缓冲部件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粘结形成第二粘结区域,所述第一粘结区域的粘结力大于所述第二粘结区域的粘结力;或者,所述缓冲部件和所述承载面之间无粘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框,具有框架部和形成于所述框架部内侧壁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具有承载面;
显示面板,位于所述支撑部的承载面一侧;
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支撑部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缓冲部件,形成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承载面之间;
所述缓冲部件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粘结形成第一粘结区域;其中,
所述缓冲部件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粘结形成第二粘结区域,所述第一粘结区域的粘结力大于所述第二粘结区域的粘结力;或者,所述缓冲部件和所述承载面之间无粘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结区域单位面积的粘结力等于所述第二粘结区域单位面积的粘结力;
所述第一粘结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粘结区域的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结区域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粘结区域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错开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结区域沿所述承载面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粘结区域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粘结区域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交替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结区域的面积至少占所述缓冲部件朝向显示面板的表面的面积的60%;
而第二粘结区域的面积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兵王向琼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