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纤维支气管镜操作训练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13364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2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纤维支气管镜操作训练模型,包括:外箱体,所述外箱体内设置左肺叶模型和右肺叶模型,所述左肺叶模型和右肺叶模型对称设置,左肺叶模型表面裸露的设置多个左支气管,左支气管均连通至气管;右肺叶模型包括肺实质、右支气管,右支气管位于肺实质内,且均连通气管,肺实质上还设置多个通孔,且通孔均贯穿不同的右支气管与其连通,通孔内设置刷检体,所述刷检体包括顶部的胶塞、中部的连接杆和底部的吸收体,胶塞、连接杆和吸收体依次固定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肺部模型分为可见操作盒和不可见操作的两部分,分别共初级实习和更熟练的实习者使用,且采用刷检体模拟支气管内粘膜状况,供实习者操作练习,功能完备。

A training model of fiberbronchoscope op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纤维支气管镜操作训练模型
本技术涉及医疗内镜相关
,具体是一种纤维支气管镜操作训练模型。
技术介绍
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是利用由几万根透光度很高的玻璃或丙烯树脂拉成很细的纤维所组成的导光束,来诊断支气管疾病的一种仪器。它的管腔很小,柔软可弯曲,导光能力强,亮度大,视野清晰,可以轻巧地由口腔或鼻腔进入气管直至各支气管段口,医生可在直视下观察气管、左右各叶支气管开口及粘膜情况,还可用很小的毛刷在可疑的粘膜处轻轻压刷几次,刷检物可以作涂片染色及培养检查;或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冲洗并抽取作涂片及培养检查。如有肉芽肿样病变需与肺癌相鉴别时可作活检病理检查。纤维支气管镜的操作需要经过大量的实习训练才能进行实际操作,而目前的操作演示模型难以满足实习者不同熟练阶段的实训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纤维支气管镜操作训练模型,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纤维支气管镜操作训练模型,包括:外箱体,所述外箱体内设置左肺叶模型和右肺叶模型,所述左肺叶模型和右肺叶模型对称设置,左肺叶模型表面裸露的设置多个左支气管,左支气管均连通至气管;右肺叶模型包括肺实质、右支气管,右支气管位于肺实质内,且均连通气管,肺实质上还设置多个通孔,且通孔均贯穿不同的右支气管与其连通,通孔内设置刷检体,所述刷检体包括顶部的胶塞、中部的连接杆和底部的吸收体,胶塞、连接杆和吸收体依次固定连接在一起。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气管为塑料制管体,在与左支气管和右支气管连接位置设置可转动的旋钮,所述旋钮底部固定有隔板。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箱体上设置可开闭的箱盖。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左支气管、肺实质和右支气管均为硅胶材料。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胶塞为硅胶材料。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吸收体为棒状海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将肺部模型分为可见操作盒和不可见操作的两部分,分别共初级实习和更熟练的实习者使用,且采用刷检体模拟支气管内粘膜状况,供实习者操作练习,功能完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右肺叶模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刷检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纤维支气管镜操作训练模型,包括:外箱体6,所述外箱体6上设置可开闭的箱盖1;所述外箱体6内设置左肺叶模型2和右肺叶模型3,所述左肺叶模型2和右肺叶模型3对称设置,左肺叶模型2表面裸露的设置多个左支气管21,左支气管21为硅胶制管状体,左支气管21均连通至气管5,由于左肺叶模型2内的左支气管21肉眼可见,这样对于初期阶段的实习者来说可使用左肺叶模型2进行操作,纤维支气管镜从气管5端部进入后,逐渐穿入左支气管21内,整个过程肉眼可见,使实习者能够直观了解操作的动态过程;右肺叶模型3包括肺实质31、右支气管32,所述肺实质31和右支气管32均为硅胶制材料,右支气管32位于肺实质31内,且均连通气管5,肺实质31上还设置多个通孔,且通孔均贯穿不同的右支气管32与其连通,通孔内设置刷检体7,所述刷检体7包括顶部的胶塞71、中部的连接杆72和底部的吸收体73,胶塞71、连接杆72和吸收体73依次固定连接在一起,胶塞71可为硅胶材料,吸收体73可为海绵等,胶塞71塞入通孔内可挤压固定,吸收体73可蘸取吸收一定量的粘液,刷检体7塞入通孔后,吸收体73到达右支气管32的位置,在操作时,支气管镜进入到右支气管32内,接触到吸收体73后可操作毛刷轻刷,成功刷取一定量的粘液表明成功进行了刷检操作,此外,由于右支气管32处于肺实质31内肉眼不可见,因而整个操作过程无法看到,需要完全依靠支气管镜的视野,满足较为熟练的实习者练习使用。所述气管5为塑料制管体,在与左支气管21和右支气管32连接位置设置可转动的旋钮4,所述旋钮4底部固定有隔板41,隔板41可随旋钮4转动,转动到某一侧即可将该侧的支气管与气管5封闭开,即该侧肺叶模型不使用,支气管镜只能进入到另一侧的肺叶模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纤维支气管镜操作训练模型,包括:外箱体(6),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箱体(6)内设置左肺叶模型(2)和右肺叶模型(3),所述左肺叶模型(2)和右肺叶模型(3)对称设置,左肺叶模型(2)表面裸露的设置多个左支气管(21),左支气管(21)均连通至气管(5);右肺叶模型(3)包括肺实质(31)和右支气管(32),右支气管(32)位于肺实质(31)内,且均连通气管(5),肺实质(31)上还设置多个通孔,且通孔均贯穿不同的右支气管(32)与其连通,通孔内设置刷检体(7),所述刷检体(7)包括顶部的胶塞(71)、中部的连接杆(72)和底部的吸收体(73),胶塞(71)、连接杆(72)和吸收体(73)依次固定连接在一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纤维支气管镜操作训练模型,包括:外箱体(6),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箱体(6)内设置左肺叶模型(2)和右肺叶模型(3),所述左肺叶模型(2)和右肺叶模型(3)对称设置,左肺叶模型(2)表面裸露的设置多个左支气管(21),左支气管(21)均连通至气管(5);右肺叶模型(3)包括肺实质(31)和右支气管(32),右支气管(32)位于肺实质(31)内,且均连通气管(5),肺实质(31)上还设置多个通孔,且通孔均贯穿不同的右支气管(32)与其连通,通孔内设置刷检体(7),所述刷检体(7)包括顶部的胶塞(71)、中部的连接杆(72)和底部的吸收体(73),胶塞(71)、连接杆(72)和吸收体(73)依次固定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纤维支气管镜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梅王茂莲曾丽
申请(专利权)人: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