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板料折弯机的减振底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0535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1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压板料折弯机的减振底座,包括工作基座以及安装在所述工作基座四周下侧边的减振装置,所述减振装置包括活减振外壳以及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一端与所述工作基座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减振外壳内并与减振外壳滑动连接,且所述活塞杆能在所述减振外壳内沿竖直方向滑动,延伸至所述减振外壳内的活塞杆上可拆卸连接有伸张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有的活塞杆在受到工作基座向下的作用力时,活塞杆向下运动,通过压缩阀和补偿阀来控制下腔室与储油腔内的液压油的流动,进而将活塞杆受到的冲击力通过液压油的流动进行缓冲,削减活塞杆的冲击力,以此达到减振降噪的作用,从而提高板料折弯加工质量。

Damping base of hydraulic plate bend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压板料折弯机的减振底座
本技术涉及减振底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压板料折弯机的减振底座。
技术介绍
一般大型液压折弯机其工作压力大,油缸的工作压力通常大于100MPa,在工作时折弯机的上模结构在液压缸驱动下沿竖直方向运动并与工作台上安装的下模接触并产生巨大的挤压力将工作台上的板料进行挤压成型,因此上模产生的冲击力将使得工作台受到非常强烈的振动,并且还产生较大的噪声,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液压板料折弯机的减振底座,以解决上述的技术现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液压板料折弯机的减振底座,旨在解决现有折弯机在进行板料加工时产生非常剧烈的振动,影响板料加工的质量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液压板料折弯机的减振底座,包括工作基座以及安装在所述工作基座四周下侧边的减振装置,所述减振装置包括活减振外壳以及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一端与所述工作基座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减振外壳内并与减振外壳滑动连接,且所述活塞杆能在所述减振外壳内沿竖直方向滑动,延伸至所述减振外壳内的活塞杆上可拆卸连接有伸张阀,在所述减振外壳与活塞杆之间还设有减振内壳,所述减振内壳的侧壁上设有流通阀,且所述流通阀一侧与所述减振内壳固定连接,另一侧与所述活塞杆相抵接,在所述减振内壳的底部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压缩阀,所述减振外壳与减振内壳之间形成储油腔,在所述储油腔的下侧设有补偿阀,所述补偿阀一端与所述减振外壳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减振内壳连接。进一步,所述活塞杆将所述减振内壳分隔形成上腔室和下腔室,且所述上腔室和下腔室内填充满液压油。进一步,所述上腔室的顶部可拆卸连接有导向座,且所述导向座上开设有能与所述活塞杆相配合的导向孔,在所述导向孔与活塞杆之间还安装有密封所述储油腔的弹簧密封卡圈。进一步,在所述活塞杆靠近工作基座的一端上还设有活塞杆支撑架,所述活塞杆支撑架一侧与固定连接于活塞杆上,另一侧与所述减振外壳的外表面相抵接。进一步,所述压缩阀的进阀口与所述下腔室连通,压缩阀的出阀口则与所述储油腔连通。本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设有的活塞杆在受到工作基座向下的作用力时,活塞杆向下运动,将使得减振内壳中填充满的液压油将受到伸张阀和流通阀的控制下进出上腔室和下腔室,同时也通过压缩阀和补偿阀来控制下腔室与储油腔内的液压油的流动,进而将活塞杆受到的冲击力通过液压油的流动进行缓冲,削减活塞杆的冲击力,以此达到减振降噪的作用,从而提高板料折弯加工质量。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A的剖视图。图中:1-工作基座,2-减振装置,3-活塞杆支撑架,4-上腔室,5-减振外壳,6-减振内壳,8-压缩阀,9-补偿阀,10-活塞杆,11-导向座,12-弹簧密封卡圈,13-伸张阀,14-流通阀,15-储油腔,16-下腔室。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进行细说明,应当理解,本技术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照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液压板料折弯机的减振底座,包括工作基座1以及安装在工作基座1四周下侧边的减振装置2,减振装置2包括活减振外壳5以及活塞杆10,活塞杆10一端与工作基座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减振外壳5内并与减振外壳5滑动连接,且活塞杆10能在减振外壳5内沿竖直方向滑动,延伸至减振外壳5内的活塞杆10上可拆卸连接有伸张阀13,在减振外壳5与活塞杆10之间还设有减振内壳6,减振内壳6的侧壁上设有流通阀14,且流通阀14一侧与减振内壳6固定连接,另一侧与活塞杆10相抵接,在减振内壳6的底部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压缩阀8,减振外壳5与减振内壳6之间形成储油腔15,在储油腔15的下侧设有补偿阀9,补偿阀9一端与减振外壳5相抵接,另一端与减振内壳6连接。优选地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活塞杆10将减振内壳6分隔形成上腔室4和下腔室16,且上腔室4和下腔室16内填充满液压油,上腔室4的顶部可拆卸连接有导向座11,且导向座11上开设有能与活塞杆10相配合的导向孔,在导向孔与活塞杆10之间还安装有密封储油腔15的弹簧密封卡圈12;在活塞杆10靠近工作基座1的一端上还设有活塞杆支撑架3,活塞杆支撑架3一侧与固定连接于活塞杆10上,另一侧与减振外壳5的外表面相抵接,压缩阀8的进阀口与下腔室16连通,压缩阀8的出阀口则与储油腔15连通。本技术工作流程:工作时,工作基座1受到向下冲击作用力后,冲击力将传递到活塞杆10上,且活塞杆10下行,上腔室4容积增大而下腔室16容积减小,此时下腔室16内的液压油受到挤压其油压升高并达到流通阀14设定的油压阈值时,流通阀14将打开阀口,下腔室16内的液压油通过流通阀14进入到上腔室4中,并且当下腔室16内液压油受到持续挤压,其下腔室16的油压将进一步上升,当达到压缩阀8设定的油压阈值时,则压缩阀8开启阀口,并且会有一部分油液进入到储油腔15内,从而实现液压油的泄压作用,从而将作用在活塞杆10上冲击力经由液压油的流动泄压,进行对活塞杆10的缓冲减振作用,以此达到工作基座1的减振降低噪音,提高板料加工折弯的质量;当工作基座1受到向上的拉伸作用力时,该拉伸力将传递至活塞杆10上,此时活塞杆10上行,上腔室4容积减小而下腔室16容积增大,此时上腔室4内的液压油受到挤压容积减少,上腔室4的油压上升达到伸张阀13设定的油压阈值时,伸张阀13将开启阀口,使得下腔室16的液压油通过伸张阀13进入到上腔室4内,实现对活塞杆10上行的阻尼作用,达到缓冲减振的效果,同时当下腔室16内的液压油进入到上腔室4时,补偿阀9将开启阀口,使得储油腔15中的液压油通过补偿阀9的阀口进入到下腔室16补偿油液。本技术提供一种液压板料折弯机的减振底座,通过设有的活塞杆10在受到工作基座1向下的作用力时,活塞杆10向下运动,将使得减振内壳中填充满的液压油将受到伸张阀13和流通阀14的控制下进出上腔室4和下腔室16,同时也通过压缩阀8和补偿阀9来控制下腔室16与储油腔15内的液压油的流动,进而将活塞杆10受到的冲击力通过液压油的流动进行缓冲,削减活塞杆10的冲击力,以此达到减振降噪的作用,从而提高板料折弯加工质量。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压板料折弯机的减振底座,包括工作基座(1)以及安装在所述工作基座(1)四周下侧边的减振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装置(2)包括活减振外壳(5)以及活塞杆(10),所述活塞杆(10)一端与所述工作基座(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减振外壳(5)内并与减振外壳(5)滑动连接,且所述活塞杆(10)能在所述减振外壳(5)内沿竖直方向滑动,延伸至所述减振外壳(5)内的活塞杆(10)上可拆卸连接有伸张阀(13),在所述减振外壳(5)与活塞杆(10)之间还设有减振内壳(6),所述减振内壳(6)的侧壁上设有流通阀(14),且所述流通阀(14)一侧与所述减振内壳(6)固定连接,另一侧与所述活塞杆(10)相抵接,在所述减振内壳(6)的底部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压缩阀(8),所述减振外壳(5)与减振内壳(6)之间形成储油腔(15),在所述储油腔(15)的下侧设有补偿阀(9),所述补偿阀(9)一端与所述减振外壳(5)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减振内壳(6)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板料折弯机的减振底座,包括工作基座(1)以及安装在所述工作基座(1)四周下侧边的减振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装置(2)包括活减振外壳(5)以及活塞杆(10),所述活塞杆(10)一端与所述工作基座(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减振外壳(5)内并与减振外壳(5)滑动连接,且所述活塞杆(10)能在所述减振外壳(5)内沿竖直方向滑动,延伸至所述减振外壳(5)内的活塞杆(10)上可拆卸连接有伸张阀(13),在所述减振外壳(5)与活塞杆(10)之间还设有减振内壳(6),所述减振内壳(6)的侧壁上设有流通阀(14),且所述流通阀(14)一侧与所述减振内壳(6)固定连接,另一侧与所述活塞杆(10)相抵接,在所述减振内壳(6)的底部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压缩阀(8),所述减振外壳(5)与减振内壳(6)之间形成储油腔(15),在所述储油腔(15)的下侧设有补偿阀(9),所述补偿阀(9)一端与所述减振外壳(5)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减振内壳(6)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泽送
申请(专利权)人:大冶市同创不锈钢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