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钢桁架桥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包括横梁,横梁两端底面与支座垫板固定连接,支座垫板还固定有纵梁,纵梁与横梁的端部呈夹角固定连接,横梁包括横梁底板及与横梁底板固定连接的横梁腹板,横梁底板与支座垫板固定连接,横梁底板包括第一底板部及设置在第一底板部两端的第二底板部,所述支座垫板包括用于支撑纵梁的第一垫板部及用于支撑第二底板部的第二垫板部,纵梁覆盖第一垫板部表面设置,第二底板部覆盖第二垫板部表面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接结构支座传力性能好,使用寿命长。
A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beam and longitudinal beam of steel truss brid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桁架桥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桥梁
,具体涉及一种钢桁架桥横梁与纵梁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钢桁架桥梁上部结构由纵梁、腹杆、横梁、上平联、桥面板等组成。支座通常设置于横梁两端,以将支撑反力更好地传递给纵梁、腹杆等其它构件,利于充分发挥各部位构件强度。为保证支座安装时接触面保持水平,支座与横梁之间需要设置支座垫板。专利技术人发现,当支座垫板尺寸大于支撑横梁底板时,支座垫板周边处于悬空状态,影响支撑反力的传递,容易造成支座受力不均匀而使支座产生破坏,给桥梁运营期间的支座维护带来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钢桁架桥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能够使支座传力性能好,使用寿命长,极大的降低了桥梁运营期间支座的维护难度和维护成本。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钢桁架桥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包括横梁,横梁两端底面与支座垫板固定连接,支座垫板还固定有纵梁,纵梁与横梁的端部呈夹角固定连接,横梁包括横梁底板及与横梁底板固定连接的横梁腹板,横梁底板与支座垫板固定连接,横梁底板包括第一底板部及设置在第一底板部两端的第二底板部,所述支座垫板包括用于连接纵梁的第一垫板部及用于连接第二底板部的第二垫板部,纵梁覆盖第一垫板部表面设置,第二底板部覆盖第二垫板部表面设置。进一步的,所述横梁腹板与横梁底板垂直固定连接,横梁腹板至少设置两个。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底板部与第二底板部之间设置圆弧面过渡。进一步的,所述纵梁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纵梁底板和纵梁顶板,所述纵梁顶板和纵梁底板之间固定有至少两个平行设置的纵梁腹板。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底板部与纵梁之间设置圆弧面过渡。进一步的,位于外侧的两个横梁腹板与支座垫板之间设置有多个与支座垫板和外侧的横梁腹板固定连接的第一加劲肋,相邻两个横梁腹板之间设置有与相邻两个横梁腹板及横梁底板固定连接的第二加劲肋。进一步的,支座垫板上方位置处的横梁部分的相邻两个横梁腹板之间设置所述的第二加劲肋。进一步的,纵梁内相邻两个纵梁腹板之间设置有多个与相邻两个纵梁腹板及纵梁顶板、纵梁底板固定连接的第三加劲肋。进一步的,支座垫板上方位置的纵梁内的相邻两个纵梁腹板之间设置所述的第三加劲肋。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纵梁覆盖第一垫板部表面设置,第二底板部覆盖第二垫板部表面设置,满足安装支座垫板的空间要求,使支座垫板周边不处于悬空状态,放置于支座后,支座受力均匀,不易破坏,充分提高了支座的传力性能,极大的降低了桥梁运营期间支座的维护难度和维护成本。2.本技术的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横梁设置有多个横梁腹板,极大的提高了横梁的受力性能。3.本技术的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横梁腹板与支座垫板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劲肋,横梁与支座垫板的连接强度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整体结构俯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的A-A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的B-B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纵梁截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第一加劲肋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1第二加劲肋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1第三加劲肋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1支座垫板俯视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1支座垫板主视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2整体结构俯视示意图;其中,1.支座,2.支座垫板,3.横梁腹板,4.第一底板部,5.第二底板部,6.第一加劲肋,7.第二加劲肋,8.纵梁,8-1.纵梁顶板,8-2.纵梁底板,8-3.纵梁腹板,9.第三加劲板,10.桥面板。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为了方便叙述,本技术中如果出现“上”、“下”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正如
技术介绍
所介绍的,现有的横梁与支座连接时,支座垫板周边悬空设置,影响支撑反力的传递,容易造成支座受力不均匀而使支座产生破坏,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钢桁架桥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本申请的一种典型实施方式实施例1中,如图1-9所示,一种钢桁架桥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包括横梁,所述横梁两端的底面固定有支座垫板2,所述支座垫板还固定有纵梁8,所述纵梁垂直固定在横梁的端部,横梁端部及纵梁能够通过支座垫板放置在支座1上。所述支座垫板包括第一垫板部及第二垫板部,所述第一垫板部与纵梁固定连接,第二垫板部与横梁固定连接。所述横梁包括横梁底板,所述横梁底板的上表面垂直焊接固定有两个横梁腹板3,所述横梁腹板用于对桥面板10进行支撑,采用两个横梁腹板,使横梁形成矩形截面,极大的提高了横梁的受力性能。所述横梁底板的两端与支座垫板焊接固定连接。所述横梁底板为变宽度板,包括第一底板部4及与第一底板部两端一体式连接的第二底板部5,横梁底板通过第二底板部与支座垫板的第二垫板部固定连接,且第二底板部完全覆盖第二垫板部上表面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底板部采用等腰梯形设置,其较短的底边位置用于与第一底板部连接,第二底板部与第一底板部之间采用圆弧面过渡,采用此种设置,节省了制作横梁用的钢材,也减轻了横梁的自重。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将第二底板部设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等其他形状,在此不进行详细叙述。所述的横梁腹板外侧面与支座垫板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劲肋6,所述第一加劲肋与横梁腹板外侧面和支座垫板上表面焊接固定连接,用于加强横梁腹板与支座垫板的连接强度。位于支座垫板上方位置处的两个横梁腹板之间焊接固定有多个第二加劲肋7,所述第二加劲肋与两个横梁腹板的内侧面、横梁底板上表面及桥面板下表面焊接固定。所述纵梁垂直固定在横梁的端部,横梁的第二底板部与纵梁之间采用圆弧面过渡。所述纵梁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纵梁顶板8-1和纵梁底板8-2,纵梁顶板和纵梁底板之间焊接固定有两个纵梁腹板8-3,纵梁顶板、底纵梁板和纵梁腹板形成矩形截面,受力性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桁架桥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横梁两端底面与支座垫板固定连接,支座垫板还固定有纵梁,纵梁与横梁的端部呈夹角固定连接,横梁包括横梁底板及与横梁底板固定连接的横梁腹板,横梁底板与支座垫板固定连接,横梁底板包括第一底板部及设置在第一底板部两端的第二底板部,所述支座垫板包括用于连接纵梁的第一垫板部及用于连接第二底板部的第二垫板部,纵梁覆盖第一垫板部表面设置,第二底板部覆盖第二垫板部表面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桁架桥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横梁两端底面与支座垫板固定连接,支座垫板还固定有纵梁,纵梁与横梁的端部呈夹角固定连接,横梁包括横梁底板及与横梁底板固定连接的横梁腹板,横梁底板与支座垫板固定连接,横梁底板包括第一底板部及设置在第一底板部两端的第二底板部,所述支座垫板包括用于连接纵梁的第一垫板部及用于连接第二底板部的第二垫板部,纵梁覆盖第一垫板部表面设置,第二底板部覆盖第二垫板部表面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桁架桥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腹板与横梁底板垂直固定连接,横梁腹板至少设置两个。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桁架桥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部与第二底板部之间设置圆弧面过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桁架桥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纵梁底板和纵梁顶板,所述纵梁顶板和纵梁底板之间固定有至少两个平行设置的纵梁腹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静波,孙海波,李东潇,高猛,孙绪锋,张振铄,徐道涵,李增金,刘忾,崔文涛,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