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中转站去味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89367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垃圾中转站去味系统,包括垃圾处理房,垃圾处理房内设有地坑式卸料池,卸料池经给料机构连接有垃圾分选机构,垃圾分选机构一侧设有打包机构,所述垃圾处理房一侧设有除臭房,除臭房内设有吸附塔和吸收池,垃圾处理房顶部设有出气口,出气口处设有第一负压风机和第一出气管道,第一出气管道穿过除臭房并与吸附塔底部相连接,吸附塔顶部连接有第二出气管道,第二出气管道直通吸收池池底,除臭房经地下的地埋式管道与垃圾处理房相连通,地埋式管道位于除臭房内的进气口处设有第二负压风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将净化后的气体再次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不会因净化不完全而污染环境、臭气不易泄漏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垃圾中转站去味系统
本技术涉及垃圾处理
,特别是一种垃圾中转站去味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城乡传统意义的垃圾站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高效、环保、节能低耗等新概念的要求,因此垃圾中转站的推广势在必行,垃圾中转站以其占地面积小、隐蔽性好、空间结构合理等优势,是垃圾处理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垃圾中转站的主要作用是将清洁工收集的分散垃圾集中,经过消毒、分类和压缩打包后被送至垃圾处理厂,因此,在消毒、分类和压缩打包过程中,对于垃圾的去味工作尤为重要,不仅对环境有着重大影响,更是关系到中转站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专利公告号CN207293213U公开了一种除臭垃圾中转站,其主要结构包括了封闭式的房体,房体内设有地坑式卸料池,与地坑式卸料池连接的板式给料机,与板式给料机相连的垃圾分选系统,还包括了除臭装置,除臭装置包括设置在房体顶部的臭气出口,房体底部的空气入口,空气入口通过管道与空气压缩机连接,臭气出口连接至臭气净化装置,臭气净化装置由吸附塔、吸收池和加药设备组成。在上述专利中除臭工作是主要由臭气净化装置完成,而臭气净化装置由相对独立的吸附塔、吸收池和加药设备组成,这些设备都暴露在外界空气中,在臭气从一个设备转移到另一设备过程中存在着泄漏的可能性,而泄漏的臭气会直接危害环境,上述专利中,臭气净化的最后一步为吸收池的吸收,由吸收池净化后的气体直接排向外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吸收池完成净化后的气体也不是100%能达到排放标准,直接排放的做法也是欠妥。因此,现有的垃圾中转站去味系统存在净化后的气体选择向外排放,容易因气体净化不完全而污染环境、臭气容易泄漏,危害环境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垃圾中转站去味系统。它具有将净化后的气体再次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不会因净化不完全而污染环境、臭气不易泄漏的优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垃圾中转站去味系统,包括垃圾处理房,垃圾处理房两侧面分别设有垃圾入口和垃圾出口,垃圾处理房内设有地坑式卸料池,卸料池经给料机构连接有垃圾分选机构,垃圾分选机构一侧设有打包机构,所述垃圾处理房一侧设有除臭房,除臭房内设有吸附塔和吸收池,垃圾处理房顶部设有出气口,出气口处设有第一负压风机和第一出气管道,第一出气管道穿过除臭房并与吸附塔底部相连接,吸附塔顶部连接有第二出气管道,第二出气管道直通吸收池池底,除臭房经地下的地埋式管道与垃圾处理房相连通,地埋式管道位于除臭房内的进气口处设有第二负压风机。前述的一种垃圾中转站去味系统中,所述吸附塔内部为一个变径的流道结构,流道截面由上至下先增大再逐渐减小,中间位置为流道截面的最大处,吸附塔内设有多层吸附板,吸附板的厚度与相应流道处的截面大小呈正相关。前述的一种垃圾中转站去味系统中,所述地埋式管道的出气口通向垃圾处理房内的卸料池,地埋式管道的出气口处设有过滤网。前述的一种垃圾中转站去味系统中,所述垃圾处理房内设有消毒设备,消毒设备包括位于卸料池上方的第一雾化喷头。前述的一种垃圾中转站去味系统中,所述除臭房内设有加药设备,加药设备包括位于吸收池上方的第二雾化喷头。前述的一种垃圾中转站去味系统中,所述垃圾处理房的房壁上设有单向进气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除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除臭房内进行,臭气不易泄漏,除臭房内设有吸附塔、吸收池和加药设备等装置,除臭房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将相对独立的几个设备整合成除臭净化的综合体,对来自垃圾处理房内的臭气进行净化处理,其中,除臭房经地下预埋的地埋式管道与垃圾处理房相连通,通过第一负压风机、第二负压风机使两个房体进行气体的循环,具体是由第一风机通过第一出气管道将垃圾处理房内的臭气抽至吸附塔,经过吸附塔的多重吸附后再由第二出气管道通向吸收池,经吸收池的净化后被释放至除臭房内,最终由第二负压风机将净化后的气体通过地埋式管道循环至垃圾处理房内,净化后的气体循环利用,不向外界排放,也不会因净化不完全而污染环境。本技术的吸附塔内部为一个变径的流道结构,流道截面由上至下先增大再逐渐减小,中间位置为流道截面的最大处,便于控制气体流速,气体流经吸附塔中间位置时流速最小,吸附塔内设有多层吸附板,吸附板的厚度与相应流道处的截面大小呈正相关,也即吸附塔中间位置的吸附板最厚,使得气体流经吸附塔中间位置时得到更好的吸附,从吸附塔顶部流出时纯净度更高。地埋式管道的出气口通向垃圾处理房内的卸料池,卸料池所在位置空气最为浑浊,臭气浓度最高,直接将净化后的气体通向卸料池使卸料池内气体流动性得到提升,臭气逐渐驱散开,流向垃圾处理房的出气口,地埋式管道的出气口处设有过滤网,防止卸料池内的垃圾堵塞地埋式管道。当本技术两个房内的气体达到稳定循环后,在理论上不需要外界对其补气,内部气体也不会排向外界,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两个房体并不完全密封,因此在垃圾处理房的房壁上置单向进气阀,当内部气压不足时,外界可通过单向进气阀对垃圾处理房进行干净空气的补充,单向进气阀只能单向进气,内部臭气也不会排向外界。另外,垃圾处理房内设有消毒设备,消毒设备包括位于卸料池上方的第一雾化喷头,第一雾化喷头将消毒液雾化喷向卸料池内的垃圾,对垃圾进行消毒,第一雾化喷头的使用一方面可以节省消毒液用量,另一方面可以使消毒液附着更均匀;除臭房内设有加药设备,加药设备包括位于吸收池上方的第二雾化喷头,第二雾化喷头将除臭药剂雾化喷向吸收池,对吸收池内液体进行除臭,第二雾化喷头的使用避免了除臭药剂加入吸收池时可能发生的溅射情况。综上,本技术具有将净化后的气体再次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不会因净化不完全而污染环境、臭气不易泄漏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附图中的标记为:1-垃圾处理房,2-除臭房,3-第一负压风机,4-第一出气管道,5-第二出气管道,6-地埋式管道,7-第二负压风机,11-垃圾入口,12-垃圾出口,13-卸料池,14-给料机构,15-垃圾分选机构,16-打包机构,17-出气口,18-消毒设备,19-单向进气阀,21-吸附塔,22-吸收池,23-加药设备,211-吸附板,61-过滤网,181-第一雾化喷头,231-第二雾化喷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限制的依据。实施例:一种垃圾中转站去味系统,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垃圾处理房1,垃圾处理房1两侧面分别设有垃圾入口11和垃圾出口12,垃圾处理房1内设有地坑式卸料池13,卸料池13经给料机构14连接有垃圾分选机构15,垃圾分选机构15一侧设有打包机构16,所述垃圾处理房1一侧设有除臭房2,除臭房2内设有吸附塔21和吸收池22,垃圾处理房1顶部设有出气口17,出气口17处设有第一负压风机3和第一出气管道4,第一出气管道4穿过除臭房2并与吸附塔21底部相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垃圾中转站去味系统,包括垃圾处理房(1),垃圾处理房(1)两侧面分别设有垃圾入口(11)和垃圾出口(12),垃圾处理房(1)内设有地坑式卸料池(13),卸料池(13)经给料机构(14)连接有垃圾分选机构(15),垃圾分选机构(15)一侧设有打包机构(16),其特征在于:/n所述垃圾处理房(1)一侧设有除臭房(2),除臭房(2)内设有吸附塔(21)和吸收池(22),垃圾处理房(1)顶部设有出气口(17),出气口(17)处设有第一负压风机(3)和第一出气管道(4),第一出气管道(4)穿过除臭房(2)并与吸附塔(21)底部相连接,吸附塔(21)顶部连接有第二出气管道(5),第二出气管道(5)直通吸收池(22)池底,除臭房(2)经地下的地埋式管道(6)与垃圾处理房(1)相连通,地埋式管道(6)位于除臭房(2)内的进气口处设有第二负压风机(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垃圾中转站去味系统,包括垃圾处理房(1),垃圾处理房(1)两侧面分别设有垃圾入口(11)和垃圾出口(12),垃圾处理房(1)内设有地坑式卸料池(13),卸料池(13)经给料机构(14)连接有垃圾分选机构(15),垃圾分选机构(15)一侧设有打包机构(16),其特征在于:
所述垃圾处理房(1)一侧设有除臭房(2),除臭房(2)内设有吸附塔(21)和吸收池(22),垃圾处理房(1)顶部设有出气口(17),出气口(17)处设有第一负压风机(3)和第一出气管道(4),第一出气管道(4)穿过除臭房(2)并与吸附塔(21)底部相连接,吸附塔(21)顶部连接有第二出气管道(5),第二出气管道(5)直通吸收池(22)池底,除臭房(2)经地下的地埋式管道(6)与垃圾处理房(1)相连通,地埋式管道(6)位于除臭房(2)内的进气口处设有第二负压风机(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中转站去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塔(21)内部为一个变径的流道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鸿斌陈菲黄志烨敖婕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云逸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