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嵌式面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89553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5: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微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内嵌式面板结构,包括面板本体和IC芯片,所述IC芯片设置在所述面板本体的一侧,所述IC芯片上设有第一开关电路,所述第一开关电路与所述面板本体电连接;通过在IC芯片上设置第一开关电路,在触控面板显示时,将第一开关电路中的所有第一晶体管都打开,使得整个面板的基准电压信号串联在一起,面板各区域的基准电压信号一致,从而解决了基准电压不均的问题,在触控面板信号传递时,将第一开关电路中所有第一晶体管都关闭,不影响其它信号的传递。本方案设计的内嵌式面板结构能够改善内嵌式面板显示的均匀性,进而提升产品的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嵌式面板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电子
,特别涉及一种内嵌式面板结构。
技术介绍
内嵌式(In-Cell)触摸屏将触摸线路直接制作在面板的前后导电玻璃之间,成为In-Cell。In-Cell的特点有:更佳透光率、较薄和窄边款设计且传感器氧化铟锡位于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缩写为LCD)内部,在跌落或破裂后不影响触控功能。目前,几乎所有已经量产的In-Cell触控技术都和苹果专利有关,特别是将基准电压层予以图案化,并分时作业来同时驱动显示和触控功能。然而,这种In-Cell面板基准电压分立的设计,相邻显示区间传感器的信号不均易造成块状缺陷、H-Line和棋盘格等显示不良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嵌式面板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方案为:一种内嵌式面板结构,包括面板本体和IC芯片,所述IC芯片设置在所述面板本体的一侧,所述IC芯片上设有第一开关电路,所述第一开关电路与所述面板本体电连接;所述面板本体上设有两个以上的传感器组,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两个以上的第一晶体管,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相互并联连接,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相互并联连接后的源极接基准电压,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相互并联连接后栅极接开关电压,每个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与对应的一个所述传感器组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IC芯片上设置第一开关电路,在触控面板显示时,将第一开关电路中的所有第一晶体管都打开,使得整个面板的基准电压信号串联在一起,面板各区域的基准电压信号一致,从而解决了基准电压不均的问题,在触控面板信号传递时,将第一开关电路中所有第一晶体管都关闭,不影响其它信号的传递。本方案设计的内嵌式面板结构能够改善内嵌式面板显示的均匀性,进而提升产品的良率。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内嵌式面板结构的框架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内嵌式面板结构的排布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内嵌式面板结构的实施例二的框架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内嵌式面板结构的实施例二的排布示意图;标号说明:1、面板本体;2、IC芯片;3、第一开关电路;4、第二开关电路;5、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本专利技术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在IC芯片上设置第一开关电路,第一开关电路与面板本体电连接,能够改善内嵌式面板显示的均匀性,进而提升产品的良率。请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内嵌式面板结构,包括面板本体和IC芯片,所述IC芯片设置在所述面板本体的一侧,所述IC芯片上设有第一开关电路,所述第一开关电路与所述面板本体电连接;所述面板本体上设有两个以上的传感器组,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两个以上的第一晶体管,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相互并联连接,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相互并联连接后的源极接基准电压,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相互并联连接后栅极接开关电压,每个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与对应的一个所述传感器组连接。从上述描述可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IC芯片上设置第一开关电路,在触控面板显示时,将第一开关电路中的所有第一晶体管都打开,使得整个面板的基准电压信号串联在一起,面板各区域的基准电压信号一致,从而解决了基准电压不均的问题,在触控面板信号传递时,将第一开关电路中所有第一晶体管都关闭,不影响其它信号的传递。本方案设计的内嵌式面板结构能够改善内嵌式面板显示的均匀性,进而提升产品的良率。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一晶体管对应连接的传感器组位于面板本体的同一纵轴线上。由上述描述可知,将第一晶体管和第一晶体管对应连接的传感器组位于面板本体的同一纵轴线上,能够使第一晶体管整齐的排列在面板本体内部,合理利用显示空间,提升面板显示稳定性。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开关电路,所述第二开关电路设置在所述面板本体的一侧的相对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开关电路与所述面板本体电连接。由上述描述可知,在面板本体的一侧的相对的另一侧设置第二开关电路能够减小IC芯片过载,使基准电压的信号更加均匀。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两个以上的第二晶体管,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二晶体管相互串联连接,每个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与对应的一个所述传感器组连接,每个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漏极与对应的一个所述传感器组连接,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二晶体管相互串联连接后的栅极接开关电压。进一步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晶体管中,一个第二晶体管的漏极和另一个第二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同一个传感器组连接。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将一个第二晶体管的漏极和另一个第二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同一个传感器组连接,能够使得面板内的电信号更加均匀。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数量比所述传感器组的数量少一个。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组包括两个以上的传感器,相邻两个所述传感器通过所述面板本体的内部的源极走线连接。请参照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为:一种内嵌式面板结构,包括面板本体1和IC芯片2,所述IC芯片2设置在所述面板本体1的一侧,所述IC芯片2上设有第一开关电路3,所述第一开关电路3与所述面板本体1电连接;所述面板本体1上设有两个以上的传感器组,所述第一开关电路3包括两个以上的第一晶体管,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相互并联连接,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相互并联连接后的源极接基准电压,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相互并联连接后栅极接开关电压,每个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与对应的一个所述传感器组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一晶体管对应连接的传感器组位于面板本体的同一纵轴线上。所述传感器组包括4个的传感器5,相邻两个所述传感器5通过所述面板本体1的内部的源极走线连接。请参照图3和图4,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为: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还包括第二开关电路4,所述第二开关电路4设置在所述面板本体1的一侧的相对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开关电路4与所述面板本体1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电路4包括两个以上的第二晶体管,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二晶体管相互串联连接,每个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与对应的一个所述传感器组连接,每个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漏极与对应的一个所述传感器组连接,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二晶体管相互串联连接后的栅极接开关电压。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晶体管中,一个第二晶体管的漏极和另一个第二晶体管的源极分别与同一个传感器组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数量比所述传感器组的数量少一个。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内嵌式面板结构,通过在IC芯片上设置第一开关电路,在触控面板显示时,将第一开关电路中的所有第一晶体管都打开,使得整个面板的基准电压信号串联在一起,面板各区域的基准电压信号一致,从而解决了基准电压不均的问题,在触控面板信号传递时,将第一开关电路中所有第一晶体管都关闭,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嵌式面板结构,包括面板本体和IC芯片,所述IC芯片设置在所述面板本体的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IC芯片上设有第一开关电路,所述第一开关电路与所述面板本体电连接;/n所述面板本体上设有两个以上的传感器组,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两个以上的第一晶体管,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相互并联连接,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相互并联连接后的源极接基准电压,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相互并联连接后栅极接开关电压,每个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与对应的一个所述传感器组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嵌式面板结构,包括面板本体和IC芯片,所述IC芯片设置在所述面板本体的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IC芯片上设有第一开关电路,所述第一开关电路与所述面板本体电连接;
所述面板本体上设有两个以上的传感器组,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两个以上的第一晶体管,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相互并联连接,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相互并联连接后的源极接基准电压,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晶体管相互并联连接后栅极接开关电压,每个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与对应的一个所述传感器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式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晶体管和第一晶体管对应连接的传感器组位于面板本体的同一纵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式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开关电路,所述第二开关电路设置在所述面板本体的一侧的相对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开关电路与所述面板本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阮桑桑苏智昱黄志杰李元行宋爽陈宇怀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华佳彩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