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钻孔法残余应力测试辅助钻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8167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3:13
一种便携式钻孔法残余应力测试辅助钻孔装置,属于测试用平台技术领域。包括底座、平台外壳、内限位环、外限位环、限位块、移动块和钻头套筒,所述底座上固定连接平台外壳,平台外壳上开有所述内限位环上下移动的轨道和观察孔;在平台外壳内的内限位环和底座之间设置弹簧,内限位环的伸出部置于平台外壳上开有的轨道内,沿所述轨道上下移动;外限位环套置于平台外壳外周,限制内限位环移动位移;限位块置于内限位环上方,通过其上设置限位螺钉与移动块接触固定,套筒置于移动块内,端部与钻头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对待钻孔件的钻孔位置对中调整,直接安装手电钻即可精准钻孔,且可根据需要调整钻孔深度,效率高,稳定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携式钻孔法残余应力测试辅助钻孔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便携式钻孔法残余应力测试辅助钻孔装置,属于测试用平台结构

技术介绍
残余应力是平衡于材料内部的一种不稳定的应力状态,残余应力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工件的疲劳强度、静力强度及抗腐蚀性能,使工件在制造时产生变形和开裂等缺陷,进而影响零件的使用寿命。此外,在零件的加工制造过程中,为了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控制机械加工变形,需要控制毛坯的残余应力水平。因此,应了解残余应力在毛坯中的分布情况,从而采用最合适的加工工艺,减少或避免残余应力突然释放或不均匀释放造成工件的变形。由此可见,有效地测量工件的残余应力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有很多种,其中钻孔法技术成熟、理论完善、操作简单、能准确测量残余应力。为了保证测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常需要辅助一种专用的钻孔平台。现有的钻孔法残余应力测试平台存在造价较高、操作复杂、拆装不便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钻孔法残余应力测试辅助钻孔装置,该装置能有效解决传统测量方法测量时存在的对心误差大、测量深度不可控、操作复杂、效率低下和测量结果稳定性差等问题。具有体积小、拆装方便、操作技术要求低、适用于多种不同的工况等优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一种便携式钻孔法残余应力测试辅助钻孔装置,包括底座、平台外壳、内限位环、外限位环、限位块、移动块和钻头套筒,其中:所述底座上固定连接所述平台外壳,所述平台外壳上开有所述内限位环上下移动的轨道和观察孔;所述内限位环套置于所述平台外壳内,在所述平台外壳内的所述内限位环和底座之间设置弹簧,所述内限位环的伸出部置于所述平台外壳上开有的轨道内,沿所述轨道上下移动;所述外限位环套置于所述平台外壳外周,沿平台外壳外周调节其位置固定,以限制内限位环及以上部分的移动位移,从而控制钻孔深度;所述限位块置于所述内限位环上方,其上设置限位螺钉,所述移动块套置于所述限位块,其底面位于所述限位块内置圆台上,沿所述限位块内置圆台水平移动,在移动块回转中心投影与工作位置点重合时,通过限位螺钉接触限位;所述钻头套筒一端套置于移动块内,一端为与钻头配合的圆筒;工作时,钻头置于钻头套筒内,钻头回转中心与套筒回转中心重合。优选地,所述平台外壳为圆筒结构,沿圆筒外周均匀间隔开有多个条形槽,所述条形槽延伸至圆筒一端,形成开口条形槽,作为内限位环移动的轨道,与所述内限位环伸出部配合;在相邻开口条形槽之间开有用于观察激光灯光路的观察孔。优选地,在所述平台外壳的条形槽封闭端和圆筒端部间开有螺栓固定孔,通过固定螺栓连接三角底座。优选地,所述内限位环为沿圆环外周均匀间隔设置伸出部构成,所述伸出部水平宽度和数量分别与所述平台外壳上开有的条形槽的宽度和数量相配合,且伸出部外径大于外限位环外径。优选地,所述限位块是在圆筒一端内置圆台构成,所述内置圆台与所述移动块配合,限位块的圆筒内径略大于移动块外径,所述限位块内置圆台的内径小于移动块底面内径,使移动块沿限位块内置圆台移动,沿限位块圆筒外周均匀间隔开有限位孔,其上设置限位螺钉,且所述限位螺钉与平台外壳上开有的条形槽轨道相配合。优选地,所述套筒与手电钻旋转部分输出始端配合,即:套筒内壁与手电钻输出始端外壁相配合。优选地,所述移动块为在圆筒一端内置圆台构成,套筒套置于圆筒端与圆台相贴合,圆台端与限位块的内置圆台端配合接触。优选地,所述底座为三角底座,带有与所述平台外壳的圆筒内接的圆筒连接段和三角底板;所述圆筒连接段外径与所述平台外壳的内径相等,三角底板的三个顶角处分别开有地脚安装孔,通过安装可调节地脚调节安装高度。优选地,所述地脚的下表面安装有磁铁,保证所述测试平台和待钻孔零件表面紧密接触。优选地,所述台外壳外壁上设置有刻度线,所述内限位环下底面与顶端的“0”刻度线位于同一水平面,内限位环和外限位环间的距离即为钻孔深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采用平台外壳、内外限位环、限位块、移动块及套筒配合装配结构,实现对待钻孔件的钻孔位置对中调整,直接安装手电钻即可精确钻孔位置,且可根据需要调整钻孔深度,效率高,稳定性好,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测量方法测量时存在的对心误差大、测量深度不可控、操作复杂、效率低下和测量结果稳定性差等问题。2.本专利技术平台外壳内安装内限位环,外套置外限位环,内外限位环配合限位块共同作用,限制移动块及其以上部件的移动距离。3.本专利技术底座的底面带有磁铁,与待钻孔零件紧密吸合,调整后不易篡位,增加了钻孔精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组成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平台外壳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底座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内限位环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限位块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移动块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对中操作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钻孔操作示意图。图中:1.套筒,2.移动块,21.圆筒,22.内置圆台,3.限位块,31.限位螺钉,32.内置平台,33.限位孔,4.内限位环,41.伸出部,5.弹簧,6.外限位环,7.平台外壳,71.轨道,72.观察孔,8.固定螺钉,9.底座,91.圆筒连接段,92.三角底板,10.可调节地脚,11.激光灯,12.灯座,13.手电钻。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便携式钻孔法残余应力测试辅助钻孔装置,包括底座9、平台外壳7、内限位环4、外限位环6、限位块3、移动块2和套筒1,其中:所述底座9,位于最下方,连接所述平台外壳7,用于支撑整个测试平台,使用时置于待钻孔工件上方;所述平台外壳7置于底座9上,与底座9固定连接,所述平台外壳7上开有所述内限位环4上下移动的轨道71和观察孔72;所述内限位环4套置于所述平台外壳7内,在所述平台外壳7内的所述内限位环4和底座9之间设置弹簧5,所述内限位环4的伸出部41置于所述平台外壳7上开有的轨道71内,沿所述轨道71上下移动;所述外限位环6套置于所述平台外壳7外周,沿平台外壳7外周调节其位置固定,以限制内限位环4及以上部分的移动位移,从而控制钻孔深度;所述限位块3置于所述内限位环4上方,其上设置限位螺钉31,所述移动块2套置于所述限位块3内,移动块2的外径是小于限位块3的内径,所述移动块2的底面位于所述限位块3内置圆台33上,沿所述限位块内置圆台33水平移动,在移动块2回转中心投影与工作位置点重合时,通过限位螺钉31接触限位;所述套筒1一端套置于移动块2内,一端为与钻头配合的圆筒;工作时,钻头置于套筒1内,钻头回转中心与套筒回转中心重合;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对中装置套在套筒1内的随套筒移动,先通过在套筒1上方采用对中装置对准钻孔点,调节限位螺钉31进行移动块2的限位,并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钻孔法残余应力测试辅助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平台外壳、内限位环、外限位环、限位块、移动块和钻头套筒,其中:/n所述底座上固定连接所述平台外壳,所述平台外壳上开有所述内限位环上下移动的轨道和观察孔;/n所述内限位环套置于所述平台外壳内,在所述平台外壳内的所述内限位环和底座之间设置弹簧,所述内限位环的伸出部置于所述平台外壳上开有的轨道内,沿所述轨道上下移动;/n所述外限位环套置于所述平台外壳外周,沿平台外壳外周调节其位置固定,以限制内限位环及以上部分的移动位移,从而控制钻孔深度;/n所述限位块置于所述内限位环上方,其上设置限位螺钉,所述移动块套置于所述限位块,其底面位于所述限位块内置圆台上,沿所述限位块内置圆台水平移动,在移动块回转中心投影与工作位置点重合时,通过限位螺钉接触限位;/n所述钻头套筒一端套置于移动块内,一端为与钻头配合的圆筒;工作时,钻头置于钻头套筒内,钻头回转中心与套筒回转中心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钻孔法残余应力测试辅助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平台外壳、内限位环、外限位环、限位块、移动块和钻头套筒,其中:
所述底座上固定连接所述平台外壳,所述平台外壳上开有所述内限位环上下移动的轨道和观察孔;
所述内限位环套置于所述平台外壳内,在所述平台外壳内的所述内限位环和底座之间设置弹簧,所述内限位环的伸出部置于所述平台外壳上开有的轨道内,沿所述轨道上下移动;
所述外限位环套置于所述平台外壳外周,沿平台外壳外周调节其位置固定,以限制内限位环及以上部分的移动位移,从而控制钻孔深度;
所述限位块置于所述内限位环上方,其上设置限位螺钉,所述移动块套置于所述限位块,其底面位于所述限位块内置圆台上,沿所述限位块内置圆台水平移动,在移动块回转中心投影与工作位置点重合时,通过限位螺钉接触限位;
所述钻头套筒一端套置于移动块内,一端为与钻头配合的圆筒;工作时,钻头置于钻头套筒内,钻头回转中心与套筒回转中心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钻孔法残余应力测试辅助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外壳为圆筒结构,沿圆筒外周均匀间隔开有多个条形槽,所述条形槽延伸至圆筒一端,形成开口条形槽,作为内限位环移动的轨道,与所述内限位环伸出部配合;在相邻开口条形槽之间开有用于观察激光灯光路的观察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钻孔法残余应力测试辅助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平台外壳的条形槽封闭端和圆筒端部间开有螺栓固定孔,通过固定螺栓连接三角底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钻孔法残余应力测试辅助钻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限位环为沿圆环外周均匀间隔设置伸出部构成,所述伸出部水平宽度和数量分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来佑彬梁云东王冬阳杨波孙铭含吴海龙李响孙世杰苑仁月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