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6项呼吸道病毒的引物探针组合、试剂盒及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80748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学检测领域,特别涉及检测6项呼吸道病毒的引物探针组合、试剂盒及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试剂盒采用恒温扩增与微流控芯片相结合的方法,能同时精准检测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S和N靶基因,以及甲型流感病毒、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2009)、甲型H3N2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达到区分新型冠状病毒和普通流感病毒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试剂盒具有检测指标多、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等优点,一次加样可同时检测6种病毒指标,从样品处理到出报告在1.5 h内,比qPCR方法更省时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检测6项呼吸道病毒的引物探针组合、试剂盒及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学检测领域,特别涉及检测6项呼吸道病毒的引物探针组合、试剂盒及应用。
技术介绍
2019年12月8日湖北省武汉市首例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发病,后发现感染源是一种感染人的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初始症状多为发热、乏力和干咳,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症休克,甚至死亡。目前,该病没有特效治疗方法。该病潜伏期一般为3~7天,最短的潜伏期为一天发病,最长的潜伏期是14天。潜伏期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密闭、不通风场所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需加强预防和隔离处理。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冠状病毒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巢病毒目(Nidovirales)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正冠状病毒亚科(Orthocoronavirinae)。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经常为多形性,直径50~200nm。S蛋白位于病毒表面形成棒状结构,作为病毒的主要抗原蛋白之一,是用于分型的主要基因。N蛋白包裹病毒基因组,可用作诊断抗原。病毒性肺炎多见于冬春季,可散发或暴发流行,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浑身酸痛、少部分有呼吸困难,肺部浸润影。据统计,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主要包括流感病毒、鼻病毒、肠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等,可侵犯上呼吸道的不同部位,引起炎症。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流感(季节性甲型流感病毒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流行导致数亿人感染,造成约300万至500万严重病例,约29万至65万例与呼吸道疾病相关的死亡。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RSV)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是引起世界范围内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手、污染物而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呼吸道合胞病毒己成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微生物之一。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自爆发以来,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几千例确诊病例,说明该病毒传播速度快,由于其潜伏期也具有传染性,传播范围广,并且疫情合并春运,给防疫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加之,冬春季节,各种呼吸道疾病高发,仅靠发热区别患者,或单指标检测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并不足以满足各级医院对患者的分流,需要更强有力的手段,辅助临床,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支持。目前已获证的用于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方法主要为荧光PCR法,并且为单指标检测,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有荧光PCR法、PCR毛细电泳片段分析法、免疫层析试纸条法。实时荧光PCR技术虽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等特点,但该实验对检测人员要求较高且实验操作步骤需要频繁的进行升温和降温过程,需要昂贵的仪器,光检测耗时至少需要1.5h以上,且多数为单指标检测,通量低;PCR毛细电泳片段分析法同样对检测人员要求较高且实验操作步骤频繁耗时;免疫层析试纸条法虽灵敏度较高,但检测结果可能包括假阳性和假阴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选择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S和N靶基因,以及甲型流感病毒、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2009)、甲型H3N2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开发检测产品。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引物探针组合,包括如下组合中的一种或两者以上:组合一(2019-nCov-S):(1)、上游引物具有如SEQID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和(2)、下游引物具有如SEQIDNo.2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和(3)、荧光探针具有如SEQIDNo.3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或(4)、如(1)、(2)或(3)所示的核苷酸序列经取代、缺失或添加一个或多个碱基获得的核苷酸序列,且与(1)、(2)或(3)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功能相同或相似的核苷酸序列;(5)、与(1)、(2)或(3)所示的核苷酸序列至少有80%同一性的核苷酸序列;和/或组合二(2019-nCov-N):(6)、上游引物具有如SEQIDNo.4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和(7)、下游引物具有如SEQIDNo.5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和(8)、荧光探针具有如SEQIDNo.6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或(9)、如(6)、(7)或(8)所示的核苷酸序列经取代、缺失或添加一个或多个碱基获得的核苷酸序列,且与(6)、(7)或(8)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功能相同或相似的核苷酸序列;(10)、与(6)、(7)或(8)所示的核苷酸序列至少有80%同一性的核苷酸序列;和/或组合三(InfA):(11)、上游引物具有如SEQIDNo.7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和(12)、下游引物具有如SEQIDNo.8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和(13)、荧光探针具有如SEQIDNo.9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或(14)、如(11)、(12)或(13)所示的核苷酸序列经取代、缺失或添加一个或多个碱基获得的核苷酸序列,且与(11)、(12)或(13)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功能相同或相似的核苷酸序列;(15)、与(11)、(12)或(13)所示的核苷酸序列至少有80%同一性的核苷酸序列;和/或组合四(InfA_2009H1):(16)、上游引物具有如SEQIDNo.10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和(17)、下游引物具有如SEQIDNo.1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和(18)、荧光探针具有如SEQIDNo.12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或(19)、如(16)、(17)或(18)所示的核苷酸序列经取代、缺失或添加一个或多个碱基获得的核苷酸序列,且与(16)、(17)或(18)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功能相同或相似的核苷酸序列;(20)、与(16)、(17)或(18)所示的核苷酸序列至少有80%同一性的核苷酸序列;和/或组合五(InfA_H3):(21)、上游引物具有如SEQIDNo.13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和(22)、下游引物具有如SEQIDNo.14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和(23)、荧光探针具有如SEQIDNo.15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或(24)、如(21)、(22)或(23)所示的核苷酸序列经取代、缺失或添加一个或多个碱基获得的核苷酸序列,且与(21)、(22)或(23)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功能相同或相似的核苷酸序列;(25)、与(21)、(22)或(23)所示的核苷酸序列至少有80%同一性的核苷酸序列;和/或组合六(InfB):(26)、上游引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引物探针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组合中的一种或两者以上:/n组合一:/n(1)、上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和/n(2)、下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 2所示;和/n(3)、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 3所示;/n和/或/n组合二:/n(4)、上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和/n(5)、下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 5所示;和/n(6)、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 6所示;/n和/或/n组合三:/n(7)、上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7所示;和/n(8)、下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 8所示;和/n(9)、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 9所示;/n和/或/n组合四:/n(10)、上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0所示;和/n(11)、下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 11所示;和/n(12)、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 12所示;/n和/或/n组合五:/n(13)、上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3所示;和/n(14)、下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 14所示;和/n(15)、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 15所示;/n和/或/n组合六:/n(16)、上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6所示;和/n(17)、下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 17所示;和/n(18)、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 18所示;/n和/或/n组合七:/n(19)、上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9所示;和/n(20)、下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 20所示;和/n(21)、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 21所示。/n...

【技术特征摘要】
1.引物探针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组合中的一种或两者以上:
组合一:
(1)、上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和
(2)、下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2所示;和
(3)、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3所示;
和/或
组合二:
(4)、上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4所示;和
(5)、下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5所示;和
(6)、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6所示;
和/或
组合三:
(7)、上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7所示;和
(8)、下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8所示;和
(9)、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9所示;
和/或
组合四:
(10)、上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0所示;和
(11)、下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1所示;和
(12)、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2所示;
和/或
组合五:
(13)、上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3所示;和
(14)、下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4所示;和
(15)、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5所示;
和/或
组合六:
(16)、上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6所示;和
(17)、下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莹莹葛少林马银平牟海青韩春燕徐婷婷冯丽邢婉丽李为民程京
申请(专利权)人: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