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循环的超声分散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7686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动循环的超声分散设备,用以利用超声将原料分散成为双亲纳米材料,设备包括:第一储料罐,用以存储原料;若干个超声分散装置,均与第一储料罐联通,用以对第一储料罐传送来的原料进行超声分散;第二储料罐,与所有的超声分散装置以及第一储料罐联通,用以接收所有的超声分散装置中分散后的原料并将未达到分散标准的原料传送至第一储料罐;冷却装置,与超声分散装置连接,用以对超声分散装置进行冷却;自动取样装置,设置在第二储料罐的取样口处,用以对第二储料罐中的分散后的原料进行检测,以判定第二储料罐中的原料是否达到分散标准。整个设备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在保证了分散效率的同时,更加智能、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循环的超声分散设备
本技术涉及纳米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循环的超声分散设备。
技术介绍
超声波分散是一种常用分散技术,其利用超声在液体中的空化作用释放的巨大能量和强大的微射流实现物料的分散。目前的连续超声装置不能对产品进行自动循环,当超声分散不完全的时候还需要人工进行重复工作,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循环的超声分散设备,实现自动化对氧化石墨烯原料进行超声分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循环的超声分散设备,用以利用超声将原料分散成为双亲纳米材料,所述设备包括:第一储料罐,用以存储原料;若干个超声分散装置,均与所述第一储料罐联通,用以对所述第一储料罐传送来的原料进行超声分散;第二储料罐,与所有的所述超声分散装置以及所述第一储料罐联通,用以接收所有的所述超声分散装置中分散后的原料并将未达到分散标准的原料传送至所述第一储料罐;冷却装置,与所述超声分散装置连接,用以对所述超声分散装置进行冷却;自动取样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储料罐的取样口处,用以对所述第二储料罐中的分散后的原料进行检测,以判定所述第二储料罐中的原料是否达到分散标准。较佳的,每个所述超声波装置的外部均设置有一冷却套,所述冷却套上设置有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罐以及与所述冷却罐联通的冷却液进管道和冷却液出管道,所述冷却液出管道与其中一冷却套的冷却液入口联通,该冷却套上的冷却液出管道与另一冷却套上的冷却液入口联通,所有的冷却套按照该连接方式依次联通,最后一个冷却套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冷却管入口联通。较佳的,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冷却液出管道上的水泵。较佳的,每个所述超声分散装置均包括一超声波换能器、与所述超声波换能器连接的变幅杆以及反应釜,所述变幅杆伸入所述超声波换能器中,所述冷却套套设在所述反应釜的外部,且每个所述反应釜均通过一进料管道与所述第一储料罐联通。较佳的,每个所述反应釜均分别通过一出料管道与所述第二储料罐联通,每根所述出料管道上均依次设置有压力表、电动开关调节阀以及观察窗。较佳的,所述第二储料罐还通过一循环管道与所述第一储料罐联通,所述循环管道上设置有水泵和电动开关调节阀。较佳的,所述自动取样装置包括取样管道、设置在所述取样管道上的自动开关阀以及设置在所述取样管道末端的样品瓶。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在上述用于双亲纳米材料的超声分散设备中,自动冷却装置对整个设备进行冷却,保证了设备的安全性;利用多个超声分散装置并联的方式,提高了分散效率。此外,取样检测装置的设置,有助于用户定时对超声分散标准进行检测,以防止出现过度分散或分散不完全;整个设备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在保证了分散效率的同时,更加智能、便捷。附图说明参考所附附图,以更加充分的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然而,所附附图仅用于说明和阐述,并不构成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图1为本技术一种自动循环的超声分散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自动循环的超声分散方法的流程示意图;附图中:1、第一储料罐;2、超声分散装置;3、第二储料罐;4、水泵;5、手动开关阀;6、电动开关调节阀;11、冷却套;12、冷却罐;13、冷却液进管道;14、冷却液出管道;21、自动开关阀;22、样品瓶;23、取样管道;31、进料管道;32、出料管道;33、回料管道;41、压力表;42、观察窗;51、搅拌电机;52、高液位检测传感器;53、低液位检测传感器;61、超声波换能器;62、变幅杆;63、反应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一种自动循环的超声分散设备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图中箭头为原料走向及冷却液走向)所示,一种自动循环的超声分散设备,用以利用超声将大颗粒氧化石墨烯原料分散为粒径符合要求的氧化石墨烯,包括:第一储料罐1,用于存储原料;若干个超声分散装置2,均与第一储料罐1联通,用以对第一储料罐1传送来的原料进行超声分散;第二储料罐3,与所有的超声分散装置2以及第一储料罐1联通,用以接收所有的超声分散装置2中分散后的原料并将未达到分散标准的原料传送至第一储料罐1;冷却装置,与超声分散装置2连接,用以对超声分散装置2进行冷却;自动取样装置,设置在第二储料罐3的取样口处,用以对第二储料罐3中的分散后的原料进行检测,以判定第二储料罐3中的原料是否达到分散标准。在上述自动循环的超声分散设备,是用来将氧化石墨烯原料进行超声分散,以形成粒径符合要求的氧化石墨烯。在该设备中,首先将氧化石墨烯原料存放在第一储料罐1中,之后,第一存料罐通过管道向各个超声分散装置2输送原料,超声分散装置2对原料进行分散,以产生粒径符合要求的氧化石墨烯。最后,经由第二储料罐3,对超声分散装置2中的纳米级材料进行回收。值得指出的是,在第二储料罐3的取样口处设置一自动取样装置,以判断第二储料罐3中的原料是否满足分散标准,若不满足,则需要继续转移到第一储料罐1内再次进行分散,若满足,则说明分散完成。在整个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冷却装置对整个设备进行冷却,保证了设备的安全性。从整体上来说,该设备采用多个超声分散装置2并联的方式,提高了分散效率。整个设备形成一个循环系统,在保证分散效率的同时,更加智能、便捷。进一步来讲,在每个超声波装置的壳体外部套设有一冷却套11,冷却套11上设置有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罐12以及与冷却罐12联通的冷却液进管道13和冷却液出管道14。其中,其中一冷却套11上的冷却液入口与冷却罐12的冷却液出管道14联通,该冷却套11上的冷却液出口与另一冷却套11上的冷却液入口联通,依次按照这种冷却套之间的串联连接方式使得所有的冷却套11联通,最后一个冷却套11的冷却液出口与冷却管的冷却管入口联通。即所有的超声波装置共用一个冷却系统,将整个设备进行联锁保护。冷却液出口与冷却罐12的冷却液进管道13联通。通过这种联通方式,实现了冷却液的循环。进一步来讲,冷却装置还包括一设置在冷却液出管道14上的水泵4(图中未示出),以带动冷却液的流动。进一步来讲,自动取样装置包括取样管道23、设置在取样管道23上的自动开关阀21以及设置在取样管道23末端的样品瓶22。当整个设备运行一定时间后,取样管道23上的自动开关阀21打开,将部分原料流入样品瓶22以进行样品检测。进一步来讲,每个超声分散装置2的均分别通过一进料管道31与第一储料罐1联通,这该进料管道31上设置有一水泵4及一手动开关阀5,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向超声分散装置2提供原料,即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若干个超声分散装置2工作,并不需要所有的超声分散装置2均工作,这种方式下,整个设备的灵活性更高。进一步来讲,每个超声分散装置2均包括一超声波换能器61、与超声波换能器61连接的变幅杆62以及反应釜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循环的超声分散设备,用以利用超声将原料分散成为双亲纳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n第一储料罐(1),用以存储原料;/n若干个超声分散装置(2),均与所述第一储料罐(1)联通,用以对所述第一储料罐(1)传送来的原料进行超声分散;/n第二储料罐(3),与所有的所述超声分散装置(2)以及所述第一储料罐(1)联通,用以接收所有的所述超声分散装置(2)中分散后的原料并将未达到分散标准的原料传送至所述第一储料罐(1);/n冷却装置,与所述超声分散装置(2)连接,用以对所述超声分散装置(2)进行冷却;/n自动取样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储料罐(3)的取样口处,用以对所述第二储料罐(3)中的分散后的原料进行检测,以判定所述第二储料罐(3)中的原料是否达到分散标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循环的超声分散设备,用以利用超声将原料分散成为双亲纳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
第一储料罐(1),用以存储原料;
若干个超声分散装置(2),均与所述第一储料罐(1)联通,用以对所述第一储料罐(1)传送来的原料进行超声分散;
第二储料罐(3),与所有的所述超声分散装置(2)以及所述第一储料罐(1)联通,用以接收所有的所述超声分散装置(2)中分散后的原料并将未达到分散标准的原料传送至所述第一储料罐(1);
冷却装置,与所述超声分散装置(2)连接,用以对所述超声分散装置(2)进行冷却;
自动取样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储料罐(3)的取样口处,用以对所述第二储料罐(3)中的分散后的原料进行检测,以判定所述第二储料罐(3)中的原料是否达到分散标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循环的超声分散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超声分散装置(2)的外部均设置有一冷却套(11),所述冷却套(11)上设置有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罐(12)以及与所述冷却罐(12)联通的冷却液进管道(13)和冷却液出管道(14),所述冷却液出管道(14)与其中一冷却套(11)的冷却液入口联通,该冷却套(11)上的冷却液出管道(14)与另一冷却套(11)上的冷却液入口联通,所有的冷却套(11)按照该连接方式依次联通,最后一个冷却套(11)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冷却液进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建刚陈代红金晓军谢文军肖雄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锋成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