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55674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1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左壳体、右壳体和中间壳体,左壳体为圆筒状,左壳体的侧面上设有循环水入口和循环水出口,中间壳体,中间壳体为圆筒形,中间壳体的筒径大于左壳体和右壳体的筒径,中间壳体的侧面的顶部设有蒸汽进口,中间壳体侧面的底部设有第二疏水口;左壳体焊接在中间壳体的左侧,右壳体焊接在中间壳体的右侧,左壳体、中间壳体、右壳体构成密封筒体;密封筒体中固定有换热管组件,冷水从循环水入口进入换热管组件,蒸汽从蒸汽进口进入密封筒体,并对换热管组件中的冷水进行换热,换热后换热管组件中冷水变成热水并从循环水出口流出,蒸汽变成冷凝水从第二疏水口排出;本装置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

A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
,具体涉及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结构较简单,操作可靠,可用各种结构材料制造,能在高温、高压下使用,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类型。换热器的用途比较多,其中包括蒸汽加热液体的换热器,此种换热器在使用时会产生大量的冷凝水。现有技术中采用直接在筒体壁上设置疏水通道的方式进行排水,此种排水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在使用时产生了大量的冷凝水,当冷凝水不能及时排出时,部分换热管会浸泡在冷凝水中,导致换热管的换热效果大大的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壳式换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换热管器中产生的冷凝水不能及时排出,换热管浸泡在冷凝水中,导致的换热管换热效率低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左壳体,所述左壳体为圆筒形,所述左壳体的一端为开口状,所述左壳体的侧面上设有循环水入口和循环水出口,所述循环水入口和所述循环水出口的连线经过所述左壳体的中心轴线;右壳体,所述右壳体为圆筒形,所述右壳体的一端为开口状;中间壳体,所述中间壳体为圆筒形,所述中间壳体的两端均为开口状,所述中间壳体的筒径大于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的筒径,所述中间壳体的侧面的顶部设有蒸汽进口,所述中间壳体侧面的底部设有第二疏水口;所述左壳体焊接在所述中间壳体的左侧,所述右壳体焊接在所述中间壳体的右侧,所述左壳体、中间壳体、右壳体构成密封筒体;所述密封筒体中固定有换热管组件,冷水从所述循环水入口进入所述换热管组件,蒸汽从所述蒸汽进口进入所述密封筒体,并对所述换热管组件中的冷水进行换热,换热后换热管组件中冷水变成热水并从所述循环水出口流出,蒸汽变成冷凝水从所述第二疏水口排出。进一步的,所述左壳体内固定有左管板,所述右壳体内固定有右管板,所述换热管组件连接在所述左管板和所述右管板之间,所述换热管组件和所述左管板的固定方式为胀接加焊接,所述换热管组件和所述右管板的固定方式为焊接加胀接。采用焊接加胀接的方式,保证了换热管连接的稳定,避免了换热管连接处的泄漏问题,使本装置能够抵挡一定的振动载荷,提高了本装置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筒体的内部设有引水装置,所述引水装置包括隔板和疏水板,所述疏水板的左端和所述左壳体的筒壁相连接,所述疏水板的右端和所述右壳体的筒壁相连接,所述疏水板和所述中间壳体的筒壁之间形成第二排水通道;所述隔板固定在所述疏水板的上方,所述隔板和所述疏水板之间形成冷凝水流道,所述冷凝水流道内的两侧分别固定有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所述第一折流板和所述第二折流板交错排列;冷凝水进入所述冷凝水流道进一步冷却后并从所述第二疏水口流出。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筒体内还固定有槽钢支架,所述槽钢支架位于所述密封筒体内部的顶端,所述槽钢支架上设有固定有防冲板,所述防冲板位于所述蒸汽进口的下方。所述防冲板的形状为方形,所述防冲板上设有若干蒸汽孔,所述蒸汽孔位于所述防冲板的四周。一方面使蒸汽充分的进入筒体,另一方面提高了防冲板的稳定性。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设计的三段式筒体,且带有第二疏水口的中间筒的直径大于两端的筒体,中间壳体直径大的地方形成的突出部能够存储一定量的冷凝水,防止大量的冷凝水浸泡换热管,增加了换热管的换热效果;2、将冷凝水经过冷凝水流道进行进一步冷却提高了冷凝水的冷凝效果,冷凝水流道中采用交错的折流板设计能够使冷凝水充分的流通,增加了换热效果,且冷凝水流道中起到存储冷凝水的作用,使进入的冷凝水从第一疏水口流出,减少了冷凝水对换热管的浸泡,提高了换热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中间壳体及连接部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折流板的安装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三折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防冲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左壳体;2、中间壳体;3、右壳体;41、循环水入口;42、循环水出口;51、第一疏水口;52、第二疏水口;6、蒸汽进口;7、支腿;8、支撑槽钢;10、换热管;21、左管板;22、右管板;23、槽钢支架;24、防冲板;25、支撑板;261、第一折流板;262、第二折流板;263、第三折流板;27、疏水板;271、冷凝水进口;28、隔板;29、拉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要求本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描述中使用的术语“前”、“后”、“左”、“右”、“上”、“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术语“内”、“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左壳体1、中间壳体2和右壳体3,左壳体1的形状为圆筒形,左壳体1的右端为开口状,左壳体1的侧面上设有循环水入口41和循环水出口42,循环水入口41和循环水出口42的连线经过左壳体1的中心轴线。具体的,循环水入口41位于左壳体1的底部,循环水出口42位于左壳体的顶部,循环水入口41用于通入冷水,循环水出口42用于将加热后的排出。右壳体3为圆筒形,右壳体3的左端为开口状。左壳体1和右壳体3的直径基本相同。中间壳体2为圆筒形,中间壳体2的两端均为开口状,中间壳体2的筒径大于左壳体1和右壳体3的筒径,中间壳体2的侧面的顶部设有蒸汽进口6,蒸汽进口6有两个,蒸汽进口6用于将蒸汽输入到本装置内。中间壳体2侧面的底部设有第二疏水口52。中间壳体2左右两端的直径较小,小于中间壳体2的筒径。具体的,中间壳体2左端连接处的直径和左壳体1的直径相同,将左壳体1焊接在中间壳体2的左侧。中间壳体右端连接处的直径和右壳体3的直径相同,将右壳体3焊接在中间壳体2的右侧,左壳体1、中间壳体2、右壳体3构成密封筒体。密封筒体中固定有换热管组件,换热管组件包括多跟换热管10,多跟换热管10的一端和循环水入口41相连通,另一端和循环水出口42相连通。冷水从循环水入口41进入换热管10,蒸汽从蒸汽进口6进入密封筒体,并对换热管10中的冷水进行加热,换热后换热管10中冷水变成热水并从循环水出口42流出,蒸汽变成冷凝水从第二疏水口52排出。本技术设计的三段式筒体,且带有第二疏水口52的中间壳体2的直径大于两端的筒体,中间壳体2直径大的地方形成的突出部能够存储一定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左壳体,所述左壳体为圆筒形,所述左壳体的一端为开口状,所述左壳体的侧面上设有循环水入口和循环水出口,所述循环水入口和所述循环水出口的连线经过所述左壳体的中心轴线;/n右壳体,所述右壳体为圆筒形,所述右壳体的一端为开口状;/n中间壳体,所述中间壳体为圆筒形,所述中间壳体的两端均为开口状,所述中间壳体的筒径大于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的筒径,所述中间壳体的侧面的顶部设有蒸汽进口,所述中间壳体侧面的底部设有第二疏水口;所述左壳体焊接在所述中间壳体的左侧,所述右壳体焊接在所述中间壳体的右侧,所述左壳体、中间壳体、右壳体构成密封筒体;/n所述密封筒体中固定有换热管组件,冷水从所述循环水入口进入所述换热管组件,蒸汽从所述蒸汽进口进入所述密封筒体,并对所述换热管组件中的冷水进行换热,换热后换热管组件中冷水变成热水并从所述循环水出口流出,蒸汽变成冷凝水从所述第二疏水口排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左壳体,所述左壳体为圆筒形,所述左壳体的一端为开口状,所述左壳体的侧面上设有循环水入口和循环水出口,所述循环水入口和所述循环水出口的连线经过所述左壳体的中心轴线;
右壳体,所述右壳体为圆筒形,所述右壳体的一端为开口状;
中间壳体,所述中间壳体为圆筒形,所述中间壳体的两端均为开口状,所述中间壳体的筒径大于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的筒径,所述中间壳体的侧面的顶部设有蒸汽进口,所述中间壳体侧面的底部设有第二疏水口;所述左壳体焊接在所述中间壳体的左侧,所述右壳体焊接在所述中间壳体的右侧,所述左壳体、中间壳体、右壳体构成密封筒体;
所述密封筒体中固定有换热管组件,冷水从所述循环水入口进入所述换热管组件,蒸汽从所述蒸汽进口进入所述密封筒体,并对所述换热管组件中的冷水进行换热,换热后换热管组件中冷水变成热水并从所述循环水出口流出,蒸汽变成冷凝水从所述第二疏水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壳体内固定有左管板,所述右壳体内固定有右管板,所述换热管组件连接在所述左管板和所述右管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组件和所述左管板的固定方式为胀接加焊接,所述换热管组件和所述右管板的固定方式为焊接加胀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壳体的侧面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舟钱静魏树国施雨阳郭鹏
申请(专利权)人:扬中申扬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